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对朝阳市156所中小学的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对朝阳市156所中小学的调查

王晓红

辽宁省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

【摘要】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但朝阳市中小学教育科研却存在着教师科研意识薄弱、学校科研氛围淡薄、科研培训力度不够等问题亟待解决。研究认为应从转变教师科研意识、营造学校科研氛围、加大区域科研培训力度三个方面制定应对策略,以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区域教育品质。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培训课程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号)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学术团体要突出特色,发挥平台优势,组织开展专业研究,推进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普及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科学知识。”从中可以看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在国家层面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提倡各地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在教育科研中的实践主体作用,鼓励支持中小学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书育人有效方式和途径,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然而,本文通过对朝阳市156所中小学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形成预期的“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良好教育科研氛围,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依然困难重重。基于此,本文探讨朝阳市中小学教育科研所面临的困难,并尝试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分析

现代教育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仅教学,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以教学带动研究,以研究带动教学”。然而,囿于各种因素,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却面临种种窘境。笔者对朝阳市156所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状况作了一些访谈和调查,总体感觉中小学教师未能使科研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也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师科研意识薄弱

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普遍较为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很多中小学一线教师谈到科研,认为自己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或抱怨教学任务太重,没有时间、精力做科研;即使做科研,也是被动地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其动力往往来源于职称晋升,教育科研成了教师们“追名逐利”的工具。[1]也有部分教师知道科研是服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提升教学质量、个人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且显著的作用,但苦于对教育科研的知识了解甚少,感觉无从下手,也就没有了开展科研工作的热情。

  (二)学校科研氛围淡薄

当前,市、区、校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科研制度、设立了专门的教育科研部门,将科研考核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自上而下地推广教育科研。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学校虽然设立了科研室,建立了学校科研管理制度,但并没有落实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现有的评价体系更为注重升学率,“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早已成为学校的常态,即使有些学校开展了教育科研,也不是源于教育问题或教育实际的需要,而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达标。至于校内定期的科研学习与培训也常常被教研活动所替代,课题管理“虎头蛇尾”,所有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也早已名存实亡。学校教育科研的这种“重形式,轻质量”状态,早已影响了教师的教育科研热情。再加上真正的教育科研需要时间的积累,很少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层面不愿组织精干力量去“攻关”,觉得没有维持现在的成绩来得实在等原因,教育科研最终成了摆设,也就不足为奇。

  (三)科研培训课程不足

培训是提升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主要手段,虽备受重视,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调查发现,市、区大多数学校中小学教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科研培训,即使教师继续教育、名师培养等所有培训课程中涉及到教育科研课程,但所占比例也非常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现仅有的教育科研培训,也存在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单一化的问题。由于科研有着相应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各级科研部门无法针对教师进行大范围系统性相应的专业培训,培训形式也主要以集中培训、专家讲授为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脱离一线教师的工作实际,实用性不高,不能起到精准化引导的作用,导致他们提不起兴趣、理不清头绪或听不懂。同时,培训后缺少必要的跟踪与指导,教师仅能“照猫画虎”,难以领悟其中的精髓,“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现象明显。这就导致教师普遍缺乏基本的教育科研素养,也就不具备独立开展教育研究的能力。

  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对策措施

  从长远来看,教育科研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能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区域教育品质提升。然而,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面临的种种困难严重制约了教育科研作用的发挥。本研究认为可以从转变教师科研意识、营造学校科研氛围、加大区域科研培训力度三个层面解决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要对教育科研有正确的定位

在当前教育科研备受重视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应强化教育研究意识,尽快转变观念,认识到教育科研对自身专业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价值,树立“科研兴我”“科研兴教”的意识,摒除畏难情绪,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科研意识,以教学实践问题为切入点,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主动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久而久之,教育科研就会融入学科教学,内化为自觉行为。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这种不断历练、成长,实现专业化发展,成为本学科的行家里手,从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跨越,将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学校要创造教育科研的有利条件

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应该致力于以教育科研为内动力,坚信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坚信教育科研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助推器。因此,校长应具备教育家的眼光和魄力,做科研工作的领航人,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灵魂,大力倡导与推动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要积极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从微课题入手,尝试让老师们带着问题进行研讨,围绕某一个或者几个共性问题进行现象分析和研究,形成将问题进行串联的归纳意识,进而增强问题意识,开展微课题研究。这样的活动要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教师的科研意识就能日益强烈而内化成一种自觉需要。与此同时,学校要建立教育科研奖励机制,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给予支持与奖励,增强教师的研究信心,让教师研而有乐、研有所获,保障开展课题研究者的利益,为教师构建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做到教书育人与教育科研两翼齐飞。

(三)科研部门要加大科研知识培训力度

培训是区域内学校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锻造教师队伍的最常规举措。为此,市、县科研部门应针对当前教育科研培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培训内容与形式方面进行调整,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知识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市、县科研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科研方法培训,如关于选题、填写立项申报书、撰写研究报告等知识,使教师能初步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具备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2]

培训形式要具有多样化。一是现场培训。市、县科研部门加强对教师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在课题开题论证会、中期检查及结题鉴定时,对教师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现场指导,使其更具有针对性,更容易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二是网络培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大培训的覆盖面,使更多的教师接受及时快捷的培训,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动态,以及与其他研究者共同探讨科研兴趣话题、开展学术交流等,启发教师研究方向,拓宽研究思维,提供教师科研智慧。

总之,面对教育科研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作为中小学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教育科研对自身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建设及区域教育品质提升的重要作用,摒除功利思想,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主动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作为学校则要积极健全、落实教育科研管理与奖励制度,为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兵.校长对教师专业化发展领导的思考[J].中小学校长,2022(2).

[2]柯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M].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