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模式下技工院校文化育人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立德树人模式下技工院校文化育人模式研究

张桂梅

威海市文登技师学院  

摘要:本文以立德树人的角度对技工院校当下文化育人模式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技工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模式的实施有所帮助。在这一前提下,笔者以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意义着手,逐步探索技工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模式中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用以优化技工院校立德育人教育工作成效,从而确保技工院校教学工作围绕德育教育元素展开,不断提升技工院校育人质量。

关键词:技工院校;德育;教育模式;立德树人

前言

技工院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理念构建育人模式,是为了优化学生的职业素养,这将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受到了各专业教师的重视。那么,如何打造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教育模式,是当前技工院校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意义

我们知道,综合技术型人才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与输出的关键点,目前社会发展对综合技术型人才存在较大的需求缺口,这也意味着该类型人才未来的就业空间较大,伴随技工院校人才的大量培养与输出,教育工作逐渐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学生在进入技工院校之前各自对文化课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一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对教学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技工院校需要以立德树人这一理念为前提展开育人工作,并且根据学生实际的接受状态不断调整与创新德育策略。

对于技工院校来说,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意义在于:第一,从社会环境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势头十分可观,以此为环境背景,就需要教育事业在创新层面上与之齐头并进,从而确保人才职业素养得到提升。然而技工院校教育工作的创新,势必需要围绕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状态等因素逐步展开,其中最关键的创新项目就是立德树人。从德育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行为方式、主观思想都会在德育教育的熏陶下发生变化,技工院校学生在年龄上属于青少年,心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面对社会环境中的一些诱惑,并不具备完善的处理能力,其自身的价值观念极易受到影响。然而,立德树人教育模式的构建,能够在学生出现思想问题时予以及时纠正,为其提供更加健康的心智发展方向。第二,从院校教育角度来看,技工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核心任务是文化与道德兼具,但实际上大多数技工院校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偏低,缺乏对自我以及他人的认同度,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会出现自暴自弃、自我否定等负面情绪。若想要改变这些问题,就要以立德树人为关键点,落实德育工作,引导学生重拾自信,对自身专业做清晰的职业规划。

二、立德树人教育模式中的不足

标准上的偏差

多数技工院校早已开展多次立德树人专项会议,由院校领导与教师小组组织汇报育人工作心得,但仍有一部分技工院校是以基础教育管理模式为主,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存在育人标准上的偏差,针对现有的落后育人理念并没有采取可行性较强的纠正策略。同时,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作用下,这部分技工院校并没有在校园建设、育人管理等关键节点上融入立德育人理念,从而导致人才培养逐渐趋向于功利化,迫使“德”“才”两方面的育人工作被割裂,因而无法构建立德树人教育模式。以技工院校学生就业问题为例,部分院校一味追求毕业生就业率,在育人阶段盲目趋近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忽视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工作,导致学生出现价值观偏差,从某种程度来看,这也为技工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模式的构建造成了阻碍。

(二)主体上的缺失

立德树人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是外在力量与内在力量的协同作用下得出的最终成果。若想要从立德树人的层面对技工院校的育人质量予以提升,就需要注重学生所发挥出的主体作用,要从学生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这一角度出发,从而推进立德树人教育模式的落地。但是,现阶段技工院校开展立德树人教学活动的成效并不可观,大多数学生很难通过现有的教学活动感受到立德树人的真正意义,久而久之便会对这类活动失去参与兴趣。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技工院校没有从课内、课外两个角度综合考量学生在立德树人教学活动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在参与立德树人教学活动时不具备主动性、自觉性。

载体上的滞后

教育需要创新作为不断发展的动力,在教学创新中无论是哪一种育人模式,都需要附加于有效的载体之上,同时这一载体也需要同步创新,才能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但是,现阶段技工院校立德树人教学模式的载体普遍比较单一,无法达到与时俱进的需求,教材、实践以及传统载体均存在滞后性。多数情况下立德树人是将政治课程中的理论系统作为主要载体,围绕教材中的思想观点展开育人工作,加之,技工院校政治课堂与专业课程之间衔接度、融合性较低,导致立德树人教学模式无法在技工院校育人工作中得以全面落实。现有的立德树人载体仍受困于理论知识教育,若能够尽早挣脱桎梏,学生便可以在创新载体中获得更多关于立德树人这一理念的情感体验。

三、实施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教育模式的可行性策略

更新理念 订正标准

以生为本需要在教学工作中得到重视,技工院校立德树人教学模式也要以此为根本,实现个性化育人,从而彻底打破技工院校德育困境,使立德树人教学工作效率得到优化。“以生为本”理念的落地,需要技工院校教师认识到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意义,同时具备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能力,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课内外与学生保持有效的互动。另外,教师还需要更新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以差异化为主实现“个性化育才”,根据学生自身能力的优劣情况科学制定育人方案,从而辅助立德树人教学成效的提升。

现阶段,人才需求缺口以德才兼备为主,以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来看,技工院校需要将立德树人融合在各个育人节点上,对育人改革创新思路予以全面思考,将“德育为先”作为教学革新的基本理念,同时围绕立德树人这一元素对课程标准的变革进行详细分析,打破“唯才是用”的误区,逐步深化“德才兼备”教学方案。在注重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将教学模式向行为习惯、品质培养等方面倾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技工院校人才不仅具备综合技术能力,同时还兼具较高的职业素养。

突出主体 提升修养

首先,技工院校教师需要认识到课内、课外教学项目中主体作用的不可缺失性,从而才能通过立德树人活动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基于此,学生需要对立德树人这一领域的元素具备自觉性,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状态对立德树人教学活动内容予以细化,使学生对活动目标的实现性保持高度认可。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立德树人教学项目的设计,对内容、形式、组织模块的构建有决定权,使主体作用得到体现,当学生的设计得到认同,就会抵消原有的负面情绪,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也会逐渐提高。除此之外,人文关怀也是立德树人教学模式中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掌握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变化、在生活中的心理状态等等,发现问题及时为学生做心理疏导。作为专业课的教师,要在培养技术能力的同时加强职业素养、个人修养等方面内容的输出,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自觉”的意义,将道德规范融入到职业规划当中。

开辟路径 创新载体

近几年,信息技术与技工院校教学工作不断深度融合,各项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也为立德树人教育模式开辟了新路径,学生能够在智能终端、线上平台等多个渠道接触到立德树人方面的知识元素。基于此,技工院校需要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教育模式的构建、落地以及实施,与互联网信息技术之间的协同作用,要拓展教育渠道、创新德育格局、打造一体化的立德树人教育模块。

学生的常规生活已经与社交平台、新媒体等新型载体产生了密切关联,越来越多的技工院校也开通了公众号、视频账号,但根据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利用率来看,大部分技工院校并没有借此发挥出立德树人元素的引领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技工院校应在各线上平台账号中发布有关立德树人内容的音频、文章,也可以设置立德树人专项学习模块,还可以定时、定期更新有关立德树人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提高新媒体平台的宣传教育作用以及学生的关注度,打造立德树人教育新格局。

(四)守正创新,提升文化育人续航力

文化育人本身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将学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落到实处。规划方案在工匠精神、管理制度、师风师德、校园环境、学生行为等方面进行细化规定。依据教育系统论,以学生完整人格、终身发展为逻辑起点,以“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协同育人、多彩成人”文化育人理念为指导,通过文化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学生

四、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标准,综合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缺口与日俱增。技工院校需要从自身责任出发,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作为育人核心。因此,在育人工作中不仅要通过理论与实践优化学生的技能水平,还要融合新技术、新载体渗透立德树人理念,打造立德树人教育模式,时刻关注学生职业素养、个人品质的塑造。

参考文献:

[1]黄昆琨.新时期技工院校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考[J].就业与保障,2022(12):46-48.

[2]阚严祯.技工院校在专业课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就业与保障,2021(18):154-155.

[3]莫创才.核心素养视角下技工院校德育课堂深度教学探析[J].广西教育,2021(18)

[4]王贺石,贺红光.大数据视域下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3(0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