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然与西北局的宣传教育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7
/ 1

李卓然与西北局的宣传教育工作

白静

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管理处  陕西 延安716000

在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有这样一孔窑洞,它是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部长李卓然同志的办公室。

李卓然1899年生于湘乡县一个农民家庭,是我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曾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又赴苏联学习,这位出生于湘江之畔的湖南赤子,在埃菲尔铁塔下苦苦思考救国救民的真理,在莫斯科红场的红旗下最终立志献身共产主义事业。

李卓然于1941年5月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部长,在西北局高干会上,李卓然曾发言这样说道:“在我们边区的内部建设上有两大任务,一是生产,一是教育,这是目前两个很重要的问题。”1941年9月至11月,李卓然带领西北局宣传部干事组成的调查组到陕西省固林县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了近10万字的调查实录和初步分析,实事求是地反映了边区的情况。

他在担任西北局宣传部部长的同时还担任边区群众报社社长等职。李卓然对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相当重视。《边区群众报》干部和老百姓都说这是一个办得比较好的报纸,为什么说它好呢?因为它在办报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着眼于群众,具有鲜明的大众化特色,文章短小精悍,具体扼要,通俗简洁,生动活泼,做到了让识字少的人能看懂,不识字的人能听懂,内容很实际说出了群众要说的话,讲出了群众要知道的事情,对干部的工作有帮助,和老百姓的生活有关系。比如“怎么能治好羊的病”这样的文章,老百姓说这个报纸不错,能治羊的病。比如在延安桥儿沟有一个老百姓出公粮出的比较多,起了模范作用,今年又要出的多,他就不满意了,回去后告诉了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在学校读书,认得字,对他说昨天报纸上报道一户老百姓出公粮成了模范,他一看的确有这回事,以后把公粮也出了。边区群众报所刊登的这些文章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引起老百姓的关注,同时也为干部开展群众工作起了指导作用。《边区群众报》注重使用边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化形式,行文口语化,通俗易懂,群众亲切地称这是“咱们的报纸”,并编了一首十分形象的歌谜“有个好朋友,没脚会走路,七天来一次,来了不停口,说东又说西,肚里样样有,交上这朋友,走在人前头。”大家称赞它“念着顺口,听着顺耳”由此可见《边区群众报》受欢迎的程度。

一次,李卓然问老百姓,你们觉得《边区群众报》办的好不好?老乡说:好是好,就是记不得。因为老百姓都不太看报纸,大多数人也看不懂报纸,李卓然就想“怎么才能使老百姓都得到宣传和教育”。他想到老百姓比较爱看戏,对戏的印象特别深,在群众中宣传比较好的就属剧团了,于是他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团体下乡演出,以农村群众的生活为背景,围绕当时群众经常讨论的种地纺线,上冬学、改造“二流子”等话题,改编创作了许多农村歌剧,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又不乏文艺色彩,因而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真正地把党的政策宣传到村,到户,到人。在一次欢送文艺团体下乡演出会上,西北局宣传部长李卓然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边区群众报》在创刊六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又给报纸题词“希望读者多利用报纸,推动工作,学习文化”。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同志写的祝贺文章中称赞:“这个报纸是边区群众公认的好报纸,谁也喜欢它。谁也爱护它”。

李卓然就是用这种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手段,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促进了陕甘宁边区和西北局工作的开展。他,是党的优秀儿女,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们今天开展宣教工作学习的榜样。

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管理处

                  白静

作者简介:姓名:白静(1986.08--);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陕西

延安,学历:本科;现有职称:中级(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