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育教育的时代特点与模式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3

新时代美育教育的时代特点与模式构建

王敏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   130022

摘要:

2023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该通知出台的背景是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国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类课程教学育人功能,教育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进入新时代以来,新时期的美育教育承载着立德树人的审美使命,承载着弘扬中华民族美育精神,承载着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教育部提出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点和路径,在此过程中如何找准、抓牢新时期美育教育工作的时代特点,如何构建新时代的美育教学模式是广大美育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新时代、美育、时代特点、模式构建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对建设教育强国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充分肯定了新时期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科学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8月30日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美育具有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感召力,也承载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对青年一代提升思想境界水平,加强道德文化修养和增强人文艺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新时期美育育人模式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借鉴现有经验与范式,对做好相关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国中央美术学院在美育教育领域具有深厚实力,和重要影响力,中央美院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之际,并以此为重要契机,正式成立了美育学学科,为全国美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经验与范式。中央美术学院的美育教学案例,值得我国广大美育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与思考,并进行系统研究,结合本地区本专业实际,结合新时期美育教育时代特点,提出适合本地区院校特点的美育模式构建与路径。

一、新时代美育教育工作的时代特点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美育课程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大学生审美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基础,通过运用感知美、表现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等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美育教育呈现出生机盎然且自信自强的时代特点。新时期美育工作的重点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美育浸润”来实现立德树人、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深入研究新时期美育教育的时代特点,逐步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美育教育要把握住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并且要根据新时代学生群体成长的特定背景下加以把握。学校美育工作应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重视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尤其是,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审美素质同时,需要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之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道德情操。与此同时,在审美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态文明之美,让学生加深对绿水青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对绿色低碳、和环保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向往,让美育及审美教育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有效充实和提升。

二、新时代高校美育模式研究

高校美育教育模式研究的重点方面在于理清美育教育的理论架构与可行路径。通过对美育模式的有效构建,找到适合的路径和载体,探索新时期美育教育质的有效提升方式。通过对我国大学美育教育模式进行研究与调研,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剖析,明确了新时期需加强大美育教育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与此同时要注重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研究成果,运用当前国内外成熟的美育教育理念和符合本地区美育教育的现实状况,用于研究新时期美育教育改革与实践,进而建立起一套适合不同地区的美育教育提升模式体系。

在新时代高校美育模式中的课程设置上,应重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考核评价这四个大类方面,同时也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环境、文化和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有机动态体系。新时代的美育模式可以根据审美的“认识——行为——情感”三个层面进行构建。通过下列几种方式来进行大学美育课程设置与实施:①基础类美育理论课程——这种基础理论课程是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能力;②美术作品欣赏课——这种作品赏析类课程是整个课程系统中的一个过渡部分,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对文化的领悟能力;③美术技巧课——这种绘画类技巧课程是整个课程系统中的实践部分,以提高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为目标;④“美术创意”课程——这种创新创意类课程,是整个课程系统中的创新创意实践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为目标;⑤设计作品欣赏课——这种设计作品赏析类课程,是整个课程系统中的产品美学浸润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为目标;⑥音乐及舞台剧欣赏课——是整个课程系统中的韵律浸润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为目标;通过上述课程类别的正太分布,可以形成具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教学效果,以及在教学中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三、新时代高校美育模式的构建框架

高校的美育教育是集美学和教育学为一体的模式框架,是美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集中体现和实践运用。西方美学大师席勒认为,美育可以培养人的感性和理性思维。从美育模式的构建角度来看,美育教育是审美教学与审美感知的有机融合,通过现代教育方法提升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其构建框架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将高校美育作为促进其他各类型教育的现代教育手段,通过文学、绘画、艺术和自然、现实与环境中的美,构建感知“美”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其次,高校美育主要任务是个体审美能力的培养,即“以培养审美的能力,培育审美情操和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作为主要目的与任务的教育”。以美育作为审美教育,搭建“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科技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模式。另外,在搭建审美能力提升基础上,通过高校美育实现全过程育人的教育途径,即构建“通过美的规律塑造自我和追求人格完美的教育”模式。目标是将美育教育构建成为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通过感知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力,构建能够促进学生“德智能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时代美育教育模式。

图表1.美育浸润式教学交互体系框架

四、新时代高校美育模式的实现路径

关于新时代我国高校美育模式路径的研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其存在层次性,学者冉祥华将大学美育课程目标的实现路径分为终极目标和具体目标,终极目标旨在学生身心多层次发展,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具体目标包含审美素质、审美意识、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评价等能力,以及审美表现、美的创造能力的提升。学者顾建华从“审美理想、情趣及其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四个层面”对大学美育课程目标价进行分层定位。卢政认为大学美育首先培养“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进而“完善心理结构,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造就人格完美的,社会主义新人”。综合来看,高校美育课程目标大致分为两个层次:①提升审美能力,即在已有的较高美育素质基础上,对其“审美素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审美经验、审美能力等)进行培养和提升,使之进一步系统化、理性化。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即“培养和塑造人文精神,如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人生观、世界观、责任感、创造力等”。作为综合性学科,能“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审美之“意”的审美素养和人文之“境”的人文素养两大重要方面入手,可以将新时代高校美育模式路径构建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构建“浸润式”师资培训模式: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中长期+短期”师资培训。开展随岗研修,短期线上,短期线下面对面培训,开阔美育教师美育文化视野,完善专业素养、提高美育教学能力、转变美育教学理念,助力美育浸润能力赋能。

(二)加强校园环境美育功能建设: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美育作用与功能是人文教育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为了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在校园中进行美育工作,不仅要注重学校教育,更要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审美教育的作用。一个良好的、美的校园环境能让学生体会其中蕴涵的文化底蕴。通过校园环境的影响,可使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奠定更加深厚的感性理解,从而使他们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出自己的个性思维、集体感情和组织意志。

(三)构建美育德育协同育人功能载体:美育、德育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将德育、美育协同育人已经成为学校美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学生日益增长的全方位发展需求和时刻变化中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学校应主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德育、美育的协同育人机制。注重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发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作用,达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的。通过课堂和社团活动中浸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行合一文化”等美育、德育内容,使之更好地落实“美育浸润”、“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四)构建学校美育体系综合体模式:新时期、新时代美育工作责任重大,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需要构建学校美育体系综合模式发展视域下的审美教育协调机制。通过建设美育浸润行动综合模式平台,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等特点,注重美育与德育的联动开展等形式,以适应新时期对美育教育的综合模式需求。

五、新时代“五育融合”的美育模式构建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快构建以审美教育为桥梁,以美育人为纽带,激发学生对美的认知,从而实现“五育融合”的整体育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的美育在教育中的功能应当表现为:在道德教育中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智慧教育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激情、在运动与劳动中开发体能、充分体验日常生活的团结、严肃、紧张、活泼与美。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说,美育的情感补足,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的韵律中,掌握感性与理性、自由与自律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超越狭隘的生存模式,用美学的眼光去感知这个世界,从而达到“鸢飞鱼跃”般的生命之境。

其次是构建“共生”美育教育模式,“共生”即不同物种共存,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共生教育”是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教育视野下,将审美教育与其它教育方式相结合,通过在学生个体生命发展过程中共生共长,来体现各教育阶段的育人价值。从“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到“立美育人”的转变,并将审美教育放在“五育融合”的系统中,对审美教育的教育价值进行再认识,以审美教育实现“五育”的有机结合,对其教育形式、教育价值与教育方法进行丰富与创新。

六、结论:

高校美育教育作为一种全人教育,通过以美育美,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学校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实现美育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新时期高校美育教育要从全方位使学生“浸润”于“美”之中,打造“美”的环境浸润,积极构建以美育美的校园环境文化,使环境中美的育人元素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通过学科融合与美的渗透,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同时,具备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美育课程实践让学生体验美,通过丰富的活动引领学生触摸美好生活,拓宽美育渠道,深挖美育资源。新时期的大学审美教育应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结合,设置多种育人方式。不断增强审美教育中特有的教育方式,即通过对美的感受,对学生进行态度、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与创造中发现美、鉴赏美、表达美,把智能与审美的要素结合起来,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构建新时期“美育浸润”、“五育融合”的全过程、全方位美育实践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真正做到“盐溶于水”。要进一步提升高校美育教育“五育融合”模式效能。一方面,要根据其院校的定位,在美育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美育模式构建,将科技之真与艺术之美相结合,用审美的方式来推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与创新,使“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通过实施“美育浸润”使学生具备专业的理论与技能,具备审美的视野与情感,培养出具备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美育应与地域性相结合,把握时代需求,“立足于时代,遵循时代审美特征”,强化思想与价值建构,引导学生以“美”塑造城市,以“美”促进乡村振兴,切实践行“美即创意”,拓展社会实践的平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让学生在美的创作中感受身心快乐,真正做到以美为美,着力实现学生在美育过程中, “人人美育”、“时时美育”、“处处美育”、“美美与共”。

参考文献:

[1]王嘉毅.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J].教育研究,2023,44(12):4-11.

[2]高洪.让中华美育精神滋养青年学生在新征程上健康成长[J].艺术教育,2022(12):11-14.

[3]刘欣,李吉品.浸润式美育的学理内涵和实现路径——基于现象学的阐释[J].文艺争鸣,2022(11):193-195.

[4]鞠玉翠.“立美教育”再探[J].教育研究,2018(9).

[5]薛瑾.以德树人以美立人 高校“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实施路径研究[EB/OL].光明网,(2023-10-17). https://reader.gmw.cn/2023-10/17/content_36899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