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质疑,发展创造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0
/ 2

重视质疑,发展创造思维

徐腊梅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港城实验小学   224300

质疑是人类创新思维的基础,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和探究。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为培养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发现创新精神、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打下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指向自己的疑难处,从而更好地活化、优化课堂教学,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生命跃动的过程以及体验阅读乐趣,积极而有效地学习语文的过程。

一、课前质疑,诱发学习动力

  课前质疑能改变常期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他们在没学课文时就产生学习的欲望。为了使每位学生的学习真正指向自己的疑难处,每学一篇课文前都要布置预习,并在初读课文时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提出两三个问题,记录在预习本上。开始,有的学生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大多数学生只有提出什么词是什么意思之类的问题,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就要给予指导。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学生指点质疑的途径,教给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可以从题目上质疑;课文的语句、内容上质疑;语言运用上质疑;课文表现的中心上质疑;某些看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标点符号的运用上质疑等等。学会方法后接着就展开具体指导。如在教《钓鱼的启示》之前,我问一个问题也提不出的学生,什么叫“启示”他摇摇头。又问:“钓鱼就钓鱼,怎么还有启示呢?”他又摇摇头。我说:“这不就是有两个问题了吗?你把它写下来。”他恍然大悟忙写了下来。第二次,他自己也能提出一二个来了!有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提的问题常常没头没尾,我就在他本子上写范句。有时当面让他说一说意思,再让他自己改过来……久而久之,习惯成了自然,班里的学生不但再没有人为“质疑”作业犯难,而且提出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水平。《珍贵的教科书》一课,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了如下的问题:(1)为什么教科书会是珍贵的呢?(2)作者为什么说“多少年来,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一直激励我前进”?……创新要从质疑开始,问题问对了,就相当于一半创新完成了。

  二、课中质疑,疑中理解创新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可在认真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本上的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单元训练的重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及学生各种学习方法掌握的程度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集中和分类。如在《小狮子爱尔莎》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谈到“我”和小狮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时,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既然“我”十分喜欢小狮子,小狮子也离不开他,那就不需要把它送回大自然,可以像现在许多家庭养小狗小猫一样作为宠物。接着就有几位学生附和,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反对这种做法。由此,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1)爱尔莎是兽类,大自然才是它最适合生存的地方,它可以在那儿生活得自由自在。(2)如果爱尔莎靠人类饲养,会丧失它的本性。(3)爱尔莎不离开作者,在小环境里一直离开群体孤独地生活它会很痛苦。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后,得出一个结论:作者十分爱小狮子爱尔莎,它宁愿忍受失去它的痛苦,一切为了爱尔莎着想。一个小小的辩论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和爱尔莎之间的感情。

  其次,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启发学生提问,而且还要启发学生驳问。提倡学生驳问,这就是求异思维的训练,能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老师的想说、敢说的创造精神。如《南辕北辙》中有这样一段话:“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跑。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离楚国也就越远。”我也说:“他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我刚说完,就有学生举手,而且是几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他们说:课文说得不正确,老师你也说得不正确,因为地球是圆的,只要车夫沿着一个方向一起跑,他就能绕地球一周,最终会跑回楚国的。对于诸如此类的驳问,教师不应该加以指责,还应及时表扬他们肯动脑筋。学生在鸡蛋挑骨头,敢于驳问老师,驳问名人,即使驳错了,问错了,老师也应给予热情鼓励,因为这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无疑是大有好处扬长避短。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剑,不仅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

  三、课后质疑,巩固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在教学后质疑,这一步往往学生容易忽视。因为他们认为课上完了就没什么好问了。在讲读分析课文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以及教材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发现更多的问题。如教学《陶罐和铁罐》,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问:为什么陶罐这么容易破碎,经过许多年后能完整无缺,而铁罐这么坚硬,却经过岁月的流逝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呢?这样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愿望,使他们在课外进一步有兴趣地进行学习,掌握更丰富的知识。

  引导学生质疑的地方是不少的,方法是多样的,关键的一点是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生学会了质疑,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益,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