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器乐奏响小学音乐课堂的乐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4
/ 2

用器乐奏响小学音乐课堂的乐章

白艳丽

重庆市长寿区桃源小学校   重庆市 401220

一、课程起源

一是新课标有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课堂乐器的“学具”作用,注意将器乐教学与歌唱、音乐欣赏、创造教学密切结合,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1]二是器乐助力学生成长“以美育人,以乐感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美的音乐能浸润人心,陪伴学生快乐成长。器乐走进音乐课堂,助力课堂教学,在欣赏、歌唱、编创教学中能发挥很好的功效参与器乐演奏等音乐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音乐审美体验。

二、课程目标

一是能够让学生对音乐课具备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学会用乐器表现音乐情绪时,他们会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二是器乐演奏能够为学生提供另一种领略音乐的途径。器乐作品的题材、风格多样,学生除了能够感受到音色美、旋律美之外,他们所接触的音乐范围也得到了扩大。三是课堂器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通过学习演奏和参与合奏训练,学生的节奏感、音高感、和声感以及乐谱识读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锻炼。[2]

三、课程内容

一是新课标有具体建议按照《课标》对小学音乐教育提出的建议,处在不同学段的学生要学习不同的课堂乐器,演奏能力和艺术表演力需逐步提高二是结合我校实际,有针对性开展器乐教学我校1~2 年级的学生可以学习使用常见打击乐器木鱼、按钟、铃鼓、串铃、响板或用其他声音材料合奏为歌曲伴奏3~6 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始学习排箫、葫芦丝、吉他、口音高的旋律乐器,学会用乐器助力音乐课堂,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表现乐曲的情绪,奏出优美的音色,并能对自己的表演和他人的表演进行简单评价。

、课程实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音乐素养的不同,具体实施如下:

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1.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形式多样的器乐教学渗透

小学1、2年级音乐课堂的教学基本上是综合型课堂教学,歌曲教学重在让学生唱会歌曲,但反反复复的唱歌又容易让学生失去演唱的兴趣所以我们可以在歌曲教学中渗透器乐教学,当然乐器选择非常重要,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较弱因此我们在器乐渗透教学中选择了像摇铃、沙锤、碰钟、响板等打击乐乐器,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演奏学习,比如:以一年级上册《小青蛙找家》为例,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后,老师拿出准备好的乐器,示范演奏它们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打击乐器进行敲击。经过一番“试音”,学生选用碰钟和响板为歌曲伴奏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歌曲吧,除了器乐伴奏,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认识简单的音符,我们采用科尔文手势,趣味识谱演唱的方法,利用每节课的前两分钟,进行练习,既充实了课堂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为以后有音高的乐器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3]课后我们进行节奏游戏的练习,让学生边学边玩,轻松掌握音乐要素中的节奏规律。

2.中高年级音乐课堂教学采用三步教学模式的器乐教学渗透

根据音乐课程教学领域,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编创教学中,可选择性地采用器乐助力模块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从单一教学向综合教学发展,实现“聆听音乐、器乐助之”“演唱歌曲、器乐伴之”“音乐编创、器乐启之”。

(1)器乐助力欣赏教学,感受“音乐的美”

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模块内容,器乐助力聆听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音乐,感知作品情感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和理解力。比如: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将自己正在学的乐器“小钟琴、排箫口风琴”等运用到欣赏课中,吹一吹主题旋律,可以丰富课堂体验形式,加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既巩固了器乐学习又锻炼了欣赏作品的能力。

(2)器乐辅助歌唱教学,表现“声音的魅力”

歌唱是学生最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好的歌唱是嗓音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器乐辅助歌唱则是“美中添美”,以琴助声,情声相融。比如:在二声部歌曲教学中,可以将乐曲中出现的主要音程拎出,编写成多声部练习曲用口风琴演奏,帮助学生感受和声。还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奏一组唱,然后再到合唱,唱不到位的部分用乐器着重练习,巩固音高,最终达到两声部和谐的效果,辅助解决多声部合唱教学中学生跑调、声部乱窜的问题。

(3)器乐助推编创教学,展现“思维的灵动”

编创是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的教学方式,以器乐助推编创教学,指导学生认识和运用乐器,鼓励学生进行节奏、旋律、声势等编创活动,发挥想象力,探究新思路。比如:我们可以从简到繁,先用选择题这种形式填上你觉得合适的音符,再用自己学的乐器来吹奏一遍,感受旋律和声是否和谐,然后自己创编整条旋律,用乐器演奏出来,感受声音的和谐美。

(二)构建体验式社团活动模式

对各个社团进行课程与课型整合,构建新型小学音乐体验式社团活动模式。

  1. 社团课程整合

将学校现有的器乐社团科学整合,系统管理。这改变了以往各自为营的训练方式,统一以人

版音乐教材为教学内容,并据此编写社团活动的校本教案,使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接轨,同时修订评价标准,让社团活动更加规范、科学。

  1. 社团课型整合

社团活动中,班级社团、校级社团与音乐课堂统一协调、互相配合。学校的社团活动,以乐器技能训练为主,校队训练属于单一课型,主要进行视唱练耳、节奏掌控,以及吉他、口风琴等单项技能的训练。而音乐课属于综合课,以音乐教材为教学内容,综合乐器演奏欣赏、唱歌、创编等各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通过社团课型整合,构建单一课型与综合课型互相促进的综合策略体系,共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抓实学生的技能训练。

完善促发展的评价机制

1.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教师与课程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

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教学的完善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有利于器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构建多维度的评价机制,如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期末测评三级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评价构建问卷调查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和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等。

2.开展演奏活动,检验器乐教学成果

器乐教学是基础教学的拓展,没有一套严格的测验和考核标准,多数以教师所指定的测验标准为主。器乐教学作为拓展教学,不应有过大的目的性,其结果也重于过程,检验成果仅仅是为了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开展演奏活动,对器乐教学的成果进行检验。例如,教学《红河谷》一课时,先用电子琴教学视唱简谱练习,然后分小组练习,最后比一比,赛一赛,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以及生生之间的评价,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获得准确的教学评价结果,且通过合作与竞争,挖掘了学生的个体潜力,让学生共同进步。

乐器进课堂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让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立体、多元,也丰富了学校社团活动。因此,我们要不断地研究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加强课外的社团活动,让学生的艺术才能得以长足发展在快乐的音乐课堂中,师生合作,生生参与,让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育静美学子。让课堂乐器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具”和表达情感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闫紫君.小学音乐学习的多元评价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3]尹红. 音乐教学论(修订版)[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课题来源:重庆市长寿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课题“小学乐理知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编号:2022-0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