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科课程意识引领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1
/ 2

用学科课程意识引领教学

周永兴

四川省旺苍县国华中学    628216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运用学科课程意识来引领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科课程意识强调对学科本质、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通过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学科课程意识;教学质量;学习效果;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学科课程意识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对学科本质、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这种教学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学科课程意识来引领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不少教师热衷于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技术性问题,很少甚至没有去研究“为什么教”等价值性问题。其实,教学的技术性问题属于教学论的范畴,而教学的价值性问题属于课程论的范畴。也就是说,我们的老师有强烈的教学意识,而相对缺乏学科课程意识。

学科课程意识,就是要关注包括学科功能、结构、内容、教科书、学生、课时、教法和评价等在内的课程及其如何有效实施并取得效果。课程意识除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之外,还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教学意识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技术问题,而课程意识则更多地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因此,观课、议课应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课程意识,用学科课程意识引领教学,以此提升教学水平。为了便于说明,我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法》为例加以解释。

1.关注学科教学的本质功能,明确为什么教。学科课程的本质功能是育人,这种育人功能不是教给学生学科知识,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每一门学科甚至每一课都有各自独特的育人功能。我曾在不同年龄段的数学教师中问过类似的问题:你为何要教学有理数的乘法?没想到,答案千姿百态:“前面刚刚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这节课正好就学到有理数的乘法。”“教材就这样安排的。”“这个嘛,我真的还没有想过。”……事实上,有理数的乘法属于“数与代数”板块,这个板块在初中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感和符号意识,基本掌握运算以及代数模型等内涵,基本形成代数思维方式。有理数是在完成数系的第一次扩充,使学生掌握有理数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增强数感和符号意识,培育理性精神。这也是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实数、复数打基础。

2.关注学科教学整体,明确如何教。学科教学整体就是要站在整个学科、学段、学年和学期的高度看待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思考具体如何落实“如何教”。教学只有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为着眼点,认真解决好学生学习的适应性问题,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育人价值。从智力与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看,七年级上学期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以具体形象思维成分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成分为主的转折期,因此,教学内容必须注意具体性、形象性,同时还要有适当的抽象、概括要求,从而既适应这一时期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向高一阶段发展。教学《有理数的乘法》要按照“具体事例——观察、试验——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进行施教,使学生有机会通过类比、归纳而得出一般规律,获得对有理数乘法运算的知识的掌握。

3.关注学科内容主旨,明确教什么。学科内容主旨是教科书中课文的核心内容。有理数的乘法包括了五个内容:引例,“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任何数与0相乘得0”,计算步骤,求一个数的倒数,法则的应用。这些内容中“同号得正”是重点,“同号得正”又包括“正正得正”和“负负得正”两种情况。从数学发展史看,由于负数特别是负数之间的运算是超越经验的,用任何具体例子来解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负负得正”的教学被数学界认为是“世界性难题”。因此,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就应确定为“负负得正”。

4.关注学科教学目标,明确教到什么程度。同一知识点,在教材中分几次在不同年级出现,教师要注意纵向分析、整体把握,不可任意拔高或降低教材要求。有理数乘法应是在介绍运算法则——着重是符合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基本运算的,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引入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新课标对涉及数的运算明确提出“以三步以内为主”,所以,有理数乘法运算的要求,不要在数字的复杂性、运算技巧、运算速度等方面提出过高要求,应当加强的是用乘法法则确定结果的符号、用运算律简化运算、用有理数乘法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训练,提高数学学习的层次,以更好地体现有理数乘法运算教学的思维训练价值,使学生在进入中学学习之初就受到数学应用于实际的熏陶。

实践证明,观课、议课、评课中有了学科课程意识,就会高屋建瓴地把握课程,从而走出就课论课、就课评课的狭隘的经验主义评课观,也才会跳出课堂看课堂。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运用学科课程意识引领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学科课程意识强调对学科本质、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这使得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实践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学科课程意识引领教学。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学科课程意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其次,我们需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最后,我们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王策三. 教学论稿[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2】李秉德. 教学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3】顾明远. 教育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