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素材——以小学三年级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1
/ 2

探究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素材——以小学三年级为例

曾金花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东平小学

劳动教育是教育者在一定的时空中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拥有端正的劳动态度,掌握符合社会需求的劳动知识,形成为其生活服务的劳动习惯,获得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能力,以形成良好的劳动素质的一种活动。现在,很多学生由于学业负担过重,排斥劳动,不愿意劳动,家长对家务活大包大揽是学生得不到劳动锻炼的因素;居民城市化的居住格局把人与劳动环境割裂开来,这也成为阻碍我们的学生能近距离接触劳动、参与劳动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说,内部因素的作用才是取决定性,外部因素只是辅助性的,所以,能否积极参与劳动,会不会劳动技能,关键取决于学生自己对劳动观念的认识程度。能主动、积极参与劳动是个体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重要条件,很久以前就有研究发现:在家里能自理,经常做家务的孩子比不做家务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达20几倍。拉开距离的原因就在于这些爱做家务的孩子身上有比较独立的精神,能自理,有主见。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进一步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劳动教育,学科间的内容可以相互融合,在各个学科中挖掘劳动教育的素材,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能更好地完成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从各个学科的教材特性、教学内容分析,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就蕴含了很多与劳动教育相关联的内容,备课的时候,老师可以深入探究,根据这些教材内容,进行学科间融合,对学生进行丰富、有趣、多方面的劳动教育渗透,让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能够获得劳动的技能,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落实推进"五育并举"教育方针。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有很多鲜明有效的劳动教育素材,这些素材能与德育、美育相结合,又能体现劳动教育的魅力,利用这些劳动教育资源对孩子们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从小亲近自然,热爱劳动,愿意参与到劳动中,强化自身实践能力,提升认知水平,教育效果更加符合学生需求。

一、关注小学语文学科对劳动教育的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学科教材,具有很强的学科特质,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让学生在积累大量的语言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生活实践行为,以此提升学生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的生活与劳动是不可分割的,劳动也是体现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我们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利用各个学科中可以相互融合的教学资源,给予充足的支撑,从中体现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很多地方具有劳动教育价值的内容,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的同时不断感受劳动乐趣,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之中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每一个活动中,并充分利用学科中的劳动素材,在各个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劳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和劳动技能。

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的教学素材中,有很多劳动教育相关素材,例:三年级上册的单元作文,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一次家务劳动(包括:买菜、洗衣、打扫卫生等),在课堂上先说一说,再用关联词语写成一段话。如果我们的学生既没有获得劳动知识,又没有见到爸爸、妈妈及其家里的其他人做家务时候的过程,自己也没有亲身参加这些劳动的实践活动,他们肯定无法说出劳动的经过或内容,也就是我们说的"无话可说",更不可能达到可以写出做这些家务时候的方法和过程。如果学生自己没有切身感受,也将无法实现教材编辑编排这个教学任务的意图,老师也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即使学生靠凭空想象完成了类似的说话、写话作业,也仅仅是纸上谈兵,肯定不会有真情实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或回忆,生活中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其他家里人做家务时的情景,说说他们做家务的方法和过程;又或者提前安排任务,让学生在家里请大人指导自己做家务,进行亲身实践,学生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好的效果是学生通过亲身劳动实践,有老师或家人教給学生一些劳动的基本知识,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很有兴趣,能够在主动观察、体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劳动知识,这样可以更有效、顺利实现语文说话、写话练习中提出的教学目的,并自然而然收到劳动知识、技能的效果。

二、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显性"劳动教育资源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材内容中,有很多适合融合教育的显性劳动教育资源,这些融合性的劳动教育资源很容易在课堂或者课后被语文学科教学体现,上课的老师要提前掌握这些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资源,通过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展现,可以是游戏、实践或直观的录像视频,并通过不断整合,深入挖掘相关题材劳动素材的教育价值,充分体现语文学科中劳动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性。

例如:在三年级下学期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不愿长大的小姑娘》,文中给大家介绍了这样一位小女孩:小女孩不想自己的妈妈过于呵护,太担心自己,慢慢地她学会了自理,她通过在妈妈面前展示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漱、主动做家务等一系列自理行为,最后让妈妈彻底放心。后来,在妈妈生病的时候,她还能主动去照顾妈妈。整篇课文向我们呈现出一个孩子从不愿长大,到学会自理,并能主动关心他人的蜕变过程,在文章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学会自理的重要性。这样的教材资源,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比比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文中的内涵,学会整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资源,能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给孩子渗透劳动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学会自己做家务,在家里主动参与劳动,能为父母分担家务,能体会父母在工作、生活中的辛苦。

三、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劳动教育资源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材内容中,也包含了大量的隐性劳动教育资源,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从中发挥引领者角色,带领学生进行发现和探索,去共同体会到语文课程中劳动教育的价值,以此丰富劳动教育内容,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具劳动特点。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三个儿子》一课中,老师们在上课的时候先主动提出:"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好像只能看见一个儿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能够让学生在这篇课文中发现隐性劳动教育资源。课中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交流互动,以此创设具有实践性特点的愉悦氛围。学生在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下,逐步体会到妈妈的辛苦,作为子女,应该替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共同分担家务。其实在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整堂课都没有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进行劳动实践,但是,从问题的抛出“我怎么只看到一个儿子?”,就用了另外一种表达方式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爱劳动、主动分担劳动也是爱妈妈的一种体现,以此明确劳动教育重要性。

总之,劳动教育是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发展的需求,也是适应现如今小学生全面发展特点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然要渗透和结合的一种教育新形势,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充分融入劳动教育,以完善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提升学习有效性,增强小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自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