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多元化教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8
/ 2

初中历史多元化教学分析

庄明

福建泉州外国语学校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结合新课程标准,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在目标指引下,实现对初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历史多元化教学的有效落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的整合教育,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在优化教学成效的基础上,提高育人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的;多元化教学;应用分析

引言

教师坚持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全面落实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立足学生、教材和环境等教学要素的整合,合理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组织。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协同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科学的教育指导下,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问题导学,完善知识积累

教师转变以往的知识灌输,而是将知识概念嵌入到学习问题之中。在和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完成对认知活动的建构。借助问题导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层次深入中,完善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在“秦统一中国”的教学中,教师合理设计不同学习问题。在疑问导学阶段,提出秦朝是如何消灭六国的?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呈现历史沙盘和地图模型,引导学生结合远交近攻这一政策,根据时空的观察分析,认识秦灭六国的基本方略。而在设问环节,教师让学生围绕前文春秋攻伐和战国混战的知识迁移,试论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缺点?点拨学生结合权力的分散与集中这一关键点,对不同时期颁布的历史政策,重要事件等方面进行深入辨析。在政治制度的对比分析中,认识郡县制实施的意义,知道中央集权的特点。基于秦灭六国和权力收归中央的基础认识,教师反问学生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措施?在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启发学生根据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归纳,理解统一措施的积极作用,以及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师利用问题导学的层递深入,在和学生的讨论沟通中,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的核心知识概念。学生以此为中心关键词,实现对碎片化知识的总结整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情境游戏,深化内涵理解

教师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合理设计趣味性的情境游戏活动。让学生代入历史角色,亲历不同历史事件的开端、发展和形成。在体验认知和亲身感受中,深化对教学内涵的学习理解。例如在“三国鼎立”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座次划分为不同区域,以曹操统一北方为主线任务,开展军事斗争游戏。学生分别选择自己的谋士、主公、猛将等角色,在以军事斗争的前提下,分别对各自辖区的军事、经济、用人和政治制度进行合理讨论。围绕官渡之战的胜利,以及赤壁之战的失败。帮助学生在深入分析和体验认知中,透过历史现象看透其中的本质。譬如,在官渡之战的争斗中,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了奉诏讨贼的政治主动权。并且充分发挥屯田国策的优势,成为维护战争机器运转的重要保障。这些政治先手和经济保障,为保障战争胜利提供了积极帮助。在北方统一、征南失利和三国鼎立的情境演绎中,打破学生以往平面化的概念记忆,借助真实的战略布局、战术设计和经济发展完成对历史的动态还原。围绕玩中学,学中做的趣味体验,增强学生的深刻理解。教师利用情境游戏活动的设计,激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带领学生在独立思考和探索学习中,领悟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

三、小组讨论,加强整体认知

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实现以教为主导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推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高效学习。教师则发挥自身的辅助角色,在答疑解惑和教学指导中,推动学生小组的深入学习[1]。例如在“洋务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洋务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为学习任务。小组成员根据问题认知,各自负责资料查找、历史分析等学习环节。有的学生使用智能工具的关键字词检索,对知识讲座、影视音频和文献资料进行信息整理,认识洋务运动的基本概况。还有的学生以求富和自强两大举措进行优弊分析,解构自强不强和贫富分化的内在原因。教师在巡回指导中,可以倾听学生的探究结果和原因分析。根据学生的思路认知,进行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的教学指导,完善学生的综合学习。到了小组内部交流环节,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见解。有人认为是战争的失利,彻底终结了自救幻梦。其他学生结合自我冲突,进行针对性的观点批驳,提出不同的认知看法。阐述内有官僚阶级的腐朽段落,外有欧美列强的阻挠和干扰,才导致了运动的失败。学生立足讨论交流的思路碰撞和思维重组,实现对直接原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的整合。知道造成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不过是自上而下的封建阶级自救。教师基于学生小组的讨论交流,进行教材内容的补充和脉络梳理,加强学生的整体认知。

四、实践训练,发展创新应用

教师明确生活即教育的应用导向,实现课堂教学和社会参与的有机联系。鼓励学生能够以史为鉴,灵活运用知识技能,实现对社会现实的治理和改造。在知识巩固和技能训练中,发展学生的创新应用[2]。例如,部分学生根据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以唯物史观的基本认知,对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的改革方针和后续影响进行总结。根据当前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对丝绸之路的国家合作和经济振兴提出自己的观点建议。在宏观经济发展认知中,学生还可以探索产业升级的可持续规划。譬如,学生在实地勘察和走访调查中,了解当地农业的种植情况。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认知,明确人地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完成对混合农业和融合农业的方案制定。以农业改革为基础,带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实现特色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学生将数据信息和实践应用,制作成社会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借助实践训练活动,一方面组织生活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在真实的社会认知中,巩固自身的理论理解。另一方面,完成对学生的成果转化。学生以自身的实践应用,为区域经济增长和国家兴盛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五、结束语

教师明确认识到多元教学的潜在优势和应用价值,加强在初中历史的合理应用。教师结合任务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组织设计实践训练、情境游戏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在知识的内化理解中,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优良品质,提升学生的社会践行和生活应用。

参考文献:

[1]耿来章.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 8(10):73-75.

[2]杨洁.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