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策略促思维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2
/ 2

阅读策略促思维发展

  郑巧燕 

浙江省东阳市江北华店小学322100

【摘要】思维是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成长的推动剂。学生只有在老师的引领下,站在阅读的视角,站在儿童的视角,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问题意识,比较能力,逻辑思维

一、培养问题意识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杜威认为,教育是基于生活的,课堂教育应当是真实生活中问题解决的实验室。他鼓励教师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当中,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阅读时产生的兴趣点出发,鼓励和引导学生好提问题、提好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一)多角度提问,汇总整理问题

有效的教学是将学生带向成功彼岸的过程。要想学生顺利抵达目的地,首先得清楚学生现在在哪里,只有面对真实才有可能改进现状。让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问题学习意识的前提。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很多问题,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具有研究讨论的价值。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关于提问的阅读策略单元,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蝴蝶的家》是略读课文。

课前预习时,教师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这样的教学使思维可视化,更有利于后面的分类筛选。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合并相似问题,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行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调动并整理,选择有利于新课文学习的有关部分加以应用。同时,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前先接触新知识,这样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教师在预习单中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是一种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方式。

(二)给问题分类,筛选核心问题

                     《蝴蝶的家》问题清单分类

对理解课文内容影响不大的问题

  1.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2. 蝴蝶的家究竟是怎样的?

对理解课文内容和言语表达有帮助的问题

  1. 课文题目是蝴蝶的家,为什么还要写青鸟和麻雀?
  2. 蝴蝶这样轻盈、柔弱,在风雨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3. 既然没有找到蝴蝶的家,是不是课题要改成蝴蝶的家在哪里
  4. 作者为什么要提那么多问题?

能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1. 我真为蝴蝶着急了这句话,作者为什么要写两次?
  2. 作者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蝴蝶究竟有没有家,为什么还要提这么多问题,最后却没有回答呢?

 通过分类,学生共同筛选出了最核心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我真为蝴蝶着急了”这句话为什么要写两次?另一个是作者问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提了很多问题却没有答案的文章呢?

这样的讨论与筛选, 势必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学会提有深度的问题,促进阅读时深度思考。      

问题是教学的起始点,创造力源自于问题,小学阶段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时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应关注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将问题意识真正引向学科的创新行为。

二、培养比较能力

(一)比相同提炼共性

先来看看几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早发白帝城》,题目就是“向导”,提示读者诗的内容写了什么景观或者与什么景观有密切关系。我们可以认为,这几首诗的题目,就相当于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借助诗题,就能思路比较清晰地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了。古人写诗,大多就是触景生情,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虽是古诗,在读法和写法上,同样也可以提炼出学生能够理解的一般性规律来。这就是古诗阅读与单元重点学习目标之间所隐含的联系。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也是总分总的结构,具体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向读者展现了小兴安岭诱人的景色。文章开头,“数不清”“几百里”“绿色的海洋”等词语,非常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小兴安岭的特点:树多。这一句话也奠定了行文的线索,每个季节都是围绕树来写的,抓住每个自然段开头写树的句子,也就很自然地随着文字走进了小兴安岭的那个季节。三篇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基本都是围绕单元重点学习目标来设计的。从文本内容的理解到“小练笔”,再到单元“习作”,充满体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编排设计思路。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写法上入手,找到四篇课文的共同点——抓关键语句,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抓准文本共性特征的能力,使思维更深刻。

三、培养逻辑思维

学生在阅读时,必须依靠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协同活动,形成概念和判断,才能实现深度阅读,提升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演绎和归纳能力,能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一)演绎思维

演绎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演绎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文本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围绕“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展开,学生找到四季景色和物产的关键词,绘好构图,如下:

            美丽的小兴安岭

学生发现整体与部分之间呈现递减关系,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四季景物——春——树——抽枝长叶”范围越来越小,描写的景物越来越具体。通过构图,可以帮助学生厘清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树立整体与部分的概念,为段落和篇章结构学习铺垫。

(二)归纳思维

归纳是通过分析、比较,对文章内容进行提炼,抓住文章核心内容的过程。要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尽量使用归纳思维的形式,即从探寻文本的具体内容、思路结构、写作方法、语言运用等方面入手,让学生从阅读、思考、品味中,获得对文本的一般性结论。         

统编教材中,写人记事的课文较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或从故事情节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这类文章的归纳方法,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发展思维是语言表达的基本需求,也是语言学习的内在需求,优化阅读策略,促进思维发展,增强阅读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阅读教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吴美云 .对话分享 ,培养阅读高阶思维 [J].语文天地 ,2017(29):67-68.

[2] 官炳才.高阶思维在《天狗 》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7(10):32-35.

[3] 徐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J].小学语文教师,2020(3).

[4] 蔡亚.《立足单元 聚焦要素 迁移运用》[J].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020(4).

[5] 张龙.《让思维走进语文课堂》[J].小学语文教学,2019(4).

[6] 王红梅.《美文比较 思维跃迁》[J].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