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理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2
/ 2

航理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李世宏,金禹,王馨

(空军航空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2)

摘要:航理实践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易出现学生飞行经验欠缺、学习方法与飞行思维差距较大、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方法效果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教学建议,将模拟软件引入课程,增加模拟飞行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航理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航理课程;教学模式;实践课程;

引言

中国民航局交通运输司明确提出,要全面建立支撑有力、协同高效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飞行训练体系,推动飞行员科研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实施能力走在世界前列。基于此,为培养适应航空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型、应用型、可持续性人才,重点抓好航理实践类课程改革,全面提高航理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航理实践类课程在飞行技术的理论学习、飞行训练和后续航线操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现代导航技术,特别是全球导航系统和基于性能的导航(PBN)在民用航空中的应用,航理实践类课程变得尤为重要。通过航理实践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飞行所需的机场环境、飞行程序、飞行方法、航海图和导航信息,以及仪表飞行的实施程序和方法,为以后的飞行训练和从事飞行驾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航理实践类课程是驾驶、导航、沟通技能相结合的课程,体现飞行技术技能,实用性强。对学生今后的飞行训练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 航理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1)在教学内容上

航理实践类课程主要侧重于解释技能要素的含义,这使得专业学生容易陷入“一叶障目”的误解。不仅很难真正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飞行技能训练中也显得有限。以《飞行程序》为例,主要讲授飞行程序、机场、仪表离场程序、航路/航线、仪表进近程序、飞行情报服务等。课程内容不仅包括飞行程序知识,还包括飞行程序操作环境、机场、与飞行程序相关的服务等知识。课程内容广泛,课时很紧,每个知识点占用的课时都比较少。

(2)在教学方法上

教学方法落后、单一。在过去的航理实践类课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在简要讲解飞行技能规范的基础上,鼓励专业学生就实际飞行技能需求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专业学生的能力。以上教学方法仅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对实际飞行中的具体应用缺乏清晰的阐释,影响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

在一些航理实践类课程中,讲授式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长期接受知识灌输会加剧学生的学习疲劳,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此外,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课堂效率降低。由于航空实践课程的特殊性,单一的多媒体难以展现全面的课程内容,要求飞行学生具备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这与飞行学生传统的导航认知恰恰相反,增加了学习难度。

(3)考核方法方面

考核方法死板。过去航理实践类课程闭卷或开卷期末考试的考核方法比较僵化,不能反映专业学生在整个飞行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也未能验证专业学生飞行技能的综合素质,不能充分发挥考核效果。

2. 航理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航理实践类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航理实践类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解决上述问题的预期要求。因此,有必要走出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根据航理实践类课程的特点,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对航理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采用模拟演示法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在教学内容上

航理实践类课程内容广泛,涉及面广。根据航理实践类课程的特点、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整体培养计划,在满足飞行学生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航理实践类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进行选择和调整,重点讲解航理实践类课程的核心内容。对于工具性内容和概念,有必要在概述中清楚地解释它们。虽然有些内容在其他课程中也有讲授,但这部分主要是讨论其他课程中的概念和工作原理,对实际操作没有过多的介绍;机场介绍和航班信息服务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有过介绍,课堂上只对两者的区别做了简单的介绍,减少了这部分内容的课时。此外,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基于性能的导航,以更好地与实际飞行训练相结合。按照实际操作过程讲解顺利离场、航路、进近、复飞,让学员了解航理实践类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要时刻关注航理实践类课程的最新动态,使教学内容不断与最新的新技术接轨。

根据相关规定和考试大纲,设计有针对性的航理实践类课程体系,合理优化专业教学大纲、航理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为培养应用型航空飞行人才,研究制定理论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环节计划。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体系。

(2)在教学方法上

摆脱传统的以教师指导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和制作与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视频、动画等,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板书或多媒体来展示教学内容,学生以听力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适合学生对知识要求较高的时期。然而,对于与航空作业密切相关的航理实践类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相对有限,难以将整个系统和知识点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即使是优秀的学生也跟不上传统的课堂思维,对知识的理解也很肤浅。随着课程知识的不断深入,航理实践类课程的理解难度越来越大,最终导致难以掌握课程的精髓。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板书、多媒体教学、模拟机演示的多维交叉教学模式。航理实践类课程可以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教学,便于学生跟着老师一步一步推导,更好地理解飞行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的。从单个点或线开始,学生可以对细节有一些了解,并演示飞行的完整模拟功能。对于飞行的实际操作,建议使用模拟器的实际操作向飞行学员进行演示,可以帮助他们真正了解飞行的操作。该模拟器演示的教学摆脱了抽象飞行、单纯依靠想象的困境,使航理实践类课程更加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相关课程的教学软件,利用mooc、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方式,加强师生在课内外的互动。在充分利用课堂有限教学时间的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平台,向学生推广课堂和航空领域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航空理论的兴趣,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在航空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同一课程内容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课程中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由表面到内部,由浅到深,提高飞行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构建全面的航空科学知识结构。

(3)在考核方式上

教师作为教学的领导者,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建立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为了全面评价专业学生在航理实践类课程中的表现,教师应该建立多样化的评估方法,并根据教学情况灵活调整。例如,教师可以将考核模式分为定期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定期考核主要是在学习完各类飞行技能后对相关课程知识进行独立考核,重点设置课程描述题,及时了解专业学员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其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在最后的考核中,专业学生在学习了各种飞行技能知识后,需要进行小组讨论,用专业语言描述飞行技能在从机场起飞到目的地的整个过程中的应用。此外,根据航理实践类课程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在飞行训练实践中重点考核应用能力,贯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选择全英文口头考核的形式,调动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在口语考试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开卷测试的方式,测试专业学生对专业材料的理解程度。

参考文献:

[1] 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
育研究,2009,30(4).

[2] 陈成钢,李维.教学名师视角下提高大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教学策
略[J].现代大学教育,2014(4)

[3] 王思茗.任务型教学法在民航飞行学员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J].赢未来,2018.000(011):4-6.

[4] 李明娟.民航飞行技能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8.29(0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