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现存问题治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1
/ 2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现存问题治理研究

陈强

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新形势下,小学体育课后服务要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体育锻炼和健康服务。然而,在当前的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后服务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小学课后服务要真正能做到让学生拥有自主选学的权利,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更精准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本文对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开展现状和现实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双减;小学;课后体育;服务

引言

学校课程教育质量持续提升、课后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宽,无不昭示着学校重新成为教育的“主战场”,而体育作为课后服务中备受关注的服务,其开展情况虽依旧大好,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故本文从课内的教师教学优化策略和课外的课后体育服务保障策略两个方面入手,旨在解决课后体育服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课后体育服务的效用。

1课后体育服务核心价值意蕴

“双减”文件中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课后体育服务价值体现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升学校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方面;阐述了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形成的多重逻辑,认为其与解决三点半现象、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紧密相关;课后体育服务一方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利于达到“教会”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创设真实运动情境,提升学生思考能力,体验运动乐趣。课后体育服务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以体育人作用,巩固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与丰富课后体育活动项目,满足学生个性化体育需求,贯彻实施学练赛一体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高质量校内体育发展格局;第二,筑牢家校社联结关系,引导家庭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构建高质量校外体育发展格局,通过优化校内与校外体育氛围,增强学生体育热情,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互间的共同促进与发展。

2小学体育课后服务面临的挑战

2.1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学生和家长对体育课后服务需求在不断变化和丰富。传统体育项目和活动已无法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需要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加大创新和多样化服务形式,如健身操、瑜伽、跑步等,满足学生和家长不同的体育锻炼和健康管理需求。

2.2资源和设施的限制

小学体育课后服务需要一定的资源和设施支持,包括场地、器材、教练等。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资源和设施受到限制,这对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开展和发展带来一定挑战。同时,小学体育课后服务需要专业的教练团队和管理人员,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由于资金和人力等问题,小学体育课后服务难以吸引到高素质教练和管理人员,这对服务质量和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2.3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

小学体育课后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是开展服务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问题。例如,服务设施和器材不规范或不安全,教练教学水平和安全意识不够,这对服务质量和安全产生不良影响。

3小学校内课后体育服务发展优化路径

3.1建立健全法规及监管制度,提升服务质量

首先各地政府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出台相关的文件完善课后体育服务的政策法规。为课后体育服务的稳步前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各地教育部门对中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发展要进行督查,包括服务时间是否达标、服务质量考核情况、服务经费支出情况等,建立完善的课后体育服务考核机制。再者学校制定有效的评价体系,对第三方课后体育服务合作机构和在校的体育教师进行统筹管理,严格实施统一考核标准。教师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上,要转变观念,实施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3.2形成“家校社”内推外助一体化服务模式

首先,政府部门要明确具体的职能部门和专职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进行宏观调控和组织管理,可以和家长委员会、社会组织等共同承担质量监督的职能,对各类课后体育服务进行定期抽查,并将抽查的结果和解决措施进行公示。其次,强化学校与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参与课后体育服务的积极性。将学校与外体育培训机构开展课后体育服务的实际情况纳入的年度考核,在开展课后体育服务中尽职尽责、成效高的体育教师、学校、培训机构提出物质奖励和精神嘉奖。最后,要加强家长教育。在线上,建立“家校社”沟通平台,确保三方沟通及时、高效、便利,高效联动解决现实问题。在线下,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鼓励家长参与学校课后体育服务的监督和评价。

3.3夯实师资队伍的引入机制,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在管理上,对于兼职和全职的课后服务教师要厘清群体类别,分别制定相应的规范和专业发展路径,可以探索“体育教师+实习生”的模式,积极调动本地高校资源,组织高校实习生参与到课后体育服务中来,各个学校再根据本校课后体育服务运动项目需求发布招聘以供高校学生进行选择。其次,我国应该制定严格的课后服务教师审查制度,对课后服务教师的资格证书、技能水平、从业经历和身心健康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规范课后服务教师队伍的入职门槛。同时各中小学可以联合建立一个全职或兼职的课后体育服务师资库,将审查合格的体育教师纳入师资库中,便于学校在师资库中选择所需要的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教师在本学校开展课后体育服务,真正实现地区课后体育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最后,学校应把课后服务教师纳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中,开展优秀教师分享会,为职前和职后体育教师提供教学经验,丰富体育教师多样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后体育服务工作者的能力。

结束语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后服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但也有着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后服务阶段的收获,提高教师在课后服务过程中的科学性,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增强学生可选择性,合理规划场地提升密度增强合理性等手段切实提升了我校的课后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武.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原因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28).

[2]龚云.中澳两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