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创新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陈新新

温州市龙湾区瑶溪第三小学

摘要:兴趣教学法是指以学生兴趣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其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在实现教学模式创新的同时,完成对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难看出,兴趣教学方式的运用,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掌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语文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相融合,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兴趣教学法的作用,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

1 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作为教育的基础学科,自然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目标,但改革的效果却不太理想,部分语文教师仍坚持过去的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使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与当前教学相背而行。现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1.1 教师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种“教师中心论”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学生逐渐养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不良习惯。随着素质教育的需要,过去这种呆板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合当前的语文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三年级语文课文《秋天的雨》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室里共同学习,通过教师的分步讲解去感受下雨的秋天。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会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还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感受北方秋天下雨的美,学生也能用真实感受去总结文章的中心要旨,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1.2 学生缺少课堂参与性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仅仅需要理解和记忆教师讲解的知识,从而实现掌握知识的目标。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此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和累积语文知识。然而,因为小学生缺少参与课堂的热情,长期如此,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小学语文的积极主动性,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以至于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理想的效果。

2 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策略探索

2.1 基于凸显学生主体目的优化教学方案

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良好方式,也是教师提升学生学习趣味的策略。结合前文内容,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方式是基于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实践,然后在学生取得成就之后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评价。如此,教师便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积极互动的乐趣,使学生的互动兴趣得到提升。但由于教师需要关注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多,对单个学生的关注程度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有效把握学生的实际能力变化情况。因此,教师需要寻找到能够切实反映学生学习能力与状态的方法,然后再基于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活动。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电子器材了解学生的学习互动情况。例如,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机读卡是考试常用的学具。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机读卡,将机读卡中的字母用于代指分数,将卡中的题目与教师的提问互动联系在一起。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之后,教师便可以提示学生在机读卡中进行分数的涂卡。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便可以通过光标阅读器了解学生的课堂互动情况。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之后,教师便可以借此设计能够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机读卡上答题的人数,了解参与不同环节的学生人数。而通过引导学生选填不同的选项,教师可以了解该学生是自主参与还是被点名。在分析机读卡之后,教师便可以将学生自主参与程度较低的教学活动设定为需要优化的活动,并进行趣味性、学生主体性方面的优化。

2.2 基于增强课堂趣味目的,丰富教学方法

在机读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建立针对全班以及学生个体的分析档案,了解到自己需要优化的环节。在此之后,教师便可以通过丰富教学方法的方式,达到增强学生自主性和教学活动趣味性的目的。所谓丰富课堂教学方法,便是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选择并应用各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学、情境助学、游戏训练、实践感知等。通过应用这些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达到提升不同环节活动的教学效果,并增强不同兴趣的学生对课堂整体活动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避免弄巧成拙。例如,对于课堂导入环节,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常使用的方式是构建教学情境,即以网络上的图片、音乐,构建拟真的情境,然后带给学生乐趣。这样的活动虽然有一定的趣味,但是对活跃学生思维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对此,教师可以设计致力于提升学生参与程度的优化策略。比如,教师可以将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作者的了解,第二个部分才是教师构建的引导情境。相较于现行的导入策略,这样的导入活动兼具体现学生主体性与提升教学趣味性两种效果。在这一策略中,教师还可以对第一个环节进行不断地细化设计。

2.3 课后深入趣味命题,形成反思乐趣

课堂辩论结束后,教师需要给出正面评价,当然也需要给予学生一些奖惩措施。学习乐趣恰在此处,竞争的潜意识影响了每个学生,积极调动学生的所学知识,在辩论中勇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收获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帮助本组成员获得荣誉,并以此来实现自我价值。当然,课上所探讨的内容还是比较局限的,因为会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所以,建议小学语文教师在完成课堂学习兴趣的培养之后,还要通过布置课后深入思考命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产生反思的乐趣。

如果学生在课后深入学习某一知识点时,未能找到标准答案,或者是并不完全认同教师曾经在课堂上讲解的答案,那么可以在作业中标明,带到课上由教师再次进行讲解。而课上两次讲解同一问题,必然是全班性的普遍问题。教师可以让那些对这一问题理解较为透彻的学生来讲解,还可以将这些学生的作业分享给其他同学。那么学生不仅完成了互问互答,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欲和求知欲都得到了锻炼,自然会顺理成章地产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从优化教学方式入手。兴趣教学方式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实现兴趣教学与语文知识的融合,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兴趣教学方式的作用,引导学生高效学习语文知识,由此做到有效展示语文知识的魅力,并进一步完成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使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包明.浅析趣味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家长,2021(14):112-113.

[2] 卢玉霞.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J].考试周刊,2021(35):29-30.

[3] 陆燕.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研究[J].课外语文,2021(1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