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多学科的中药学拓展式实践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2
/ 2

结合多学科的中药学拓展式实践教学探索

陶艳米

佛山复星禅诚医院

摘要: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随着人们对更高质量,更加健康的生活的追求,加强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保护利用中药资源,提升中药材生产质量,推动中药工业现代化,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成为国家战略。

关键词:多学科;中药学;拓展式实践教学;

引言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中医药发展驶入“快车道”,创新创业引领“新赛道”。中药化学是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先进技术手段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学科。

一、国内中药学专业办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专业定位不够清晰,办学特色不够突出,“千校一面”现象严重。所授课程宽泛而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大多数院校未能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第二,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以区域内和基层岗位为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性和实践技能。以上素质需要扎实的实践教学作为支撑。部分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和教学经费限制,实践课程开设不足、学生动手机会不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欠缺。

二、结合多学科的拓展式实践教学实施

教师进行整体优化,从自主性、连贯性、涉及面几个方面考虑,从学科特点和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出发,以中药新剂型制备为主体,整合形成联系多学科的拓展式开放性实践教学,包括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剂学作为实践教学的实施点。此实践教学内容连贯,互相呼应,使学员将理论知识贯穿在一起初步熟悉了解新药研发的流程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系统性地完成原药材的生药鉴定和含量的测定(生药学)→中药材中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天然药物化学)→有效成分进行质量分析(药物分析)→体外和体内的药效学考察(药理学)→药物新剂型的制备和质量分析(中药药剂学)这一系统的实验设计。这使学员对药物研发有系统连贯的学习和认识。①教师结合不同药物的适应证,设计新剂型进行系统实验:黄芪/当归→黄芪当归多糖→抗低剂量辐射→口腔黏附片;黄芩→黄芩素→抗真菌→脂质体;关黄柏/功劳木→小檗碱→胃肠炎→胃定位漂浮片;仙茅→仙茅酚苷→抗氧化提高身体机能→缓释微丸;槐花/槐米→芦丁→镇痛消炎作用→黏膜即型凝胶。实验对原药材进行鉴定分析,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TLC鉴别等;提取有效成分,比较提取方法优劣,包括提取、精制、TCL等;进行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包括IR、Vis-UV、MS、NMR等;建立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析方法,如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开展有效成分的药效学研究,如抑菌实验、细胞实验、动物模型验证;进行药物制剂的制备和质量分析,包括处方分析、剂型制备、含量测定、释放度考察等。设计的实践内容充分覆盖中药学专业不同二级学科。②实验所选择的药物为经典药物,能够查阅到的文献具备充分的参考价值。学员独立查阅、分析文献,制订合理的实验方案并说明理论依据。指导教师进行论证后提出问题并由学员修改进行实施。

三、对中药学类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根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制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团队打破课程界限,以中药制药过程为主线,将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等课程实验内容进行整合。整合后的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基础性实验重在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突出课程的传承性与特色。如中药炮制学中的清炒法、加辅料炒、炙法等;中药药剂学中的散剂的制备、片剂的制备等;中药分析中的重金属、砷盐的限量检查、总黄酮的含量测定等;综合性实验重在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进行训练,其一般涉及多项知识和内容,目的是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比基础性实验更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如炒制对王不留行水浸出物的含量影响;不同基质黄芩素软膏的制备及体外释放性能评价;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师预先给定处方及功能主治,学生根据已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查阅文献、小组讨论,确定研究内容,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等。设计性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养血生发膏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通过三层次实验项目设置,将中药生产全过程(从药味的前处理、制剂成型到质量评价)所涉及的主要核心课程(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进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了实验教学从基本技能、综合实践到创新思维的贯通性培训,体现了中药学继承与创新并举的优势和特色。

四、应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中药化学课程培养中药学创新型人才

以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信息化建设为立足点,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带动中药化学等核心课程线上资源建设和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以培养中药学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结构为总要求,加大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建设,创建虚实互补、校内外联动的中药学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综合平台。为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中药化学等核心课程可通过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实验室开放日、创新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多种形式开展,为培养中药学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药学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完美融合,是提高中药学专业教学质量、培养中药学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校企融合”的实训教学体系是在拓展中药学专业学生实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创新创业元素,在专业知识中寻找创新,在创新实践中巩固专业,通过开展“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增强了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科研热情,激发了其创新创业的兴趣,开拓了中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手段日新月异,如何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平台、新资源等多种途径,阐释中医药的基本科学原理,让中医药“走出去”,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是中药学专业中药化学等相关核心课程面临的重要问题。

五、规范教学管理和评价,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系坚持学校、系部教学督导组听课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及教师评学等管理制度;开展教学评价方式改革,采用包括笔试、技能操作、口试等综合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注重评价的反馈功能和持续改进作用,以教学质量提升与人才能力全面提高为着眼点,开展教学过程管理的“适应性”改造,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结束语

地方中医药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国家、行业和区域的需求,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形成与行业、地域稳定的共建机制,促进协同创新。中药学专业开设以来,本着明确专业定位和突出专业发展特色的思路,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善教学与实验条件、提升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使专业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丁康,于尚玥,沈浩然,等.中药化学教学改进[J].药学教育,2019,35(1):38-40.

[2]匡海学.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5,56(16):1355-1358.

[3]郭宏伟.基于质量文化建设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J].中医教育,2021,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