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新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0
/ 3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新探

房明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

高校音乐课程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人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重要作用。文章从“课程思政”的概念入手,通过梳理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呈现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新特征,探析目前音乐课程思政在教育者和教学媒介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提高音乐思政教育功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音乐课程

一、《音乐鉴赏》课程思政教育相关概述

高校美育课程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等三全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科目,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以优秀音乐作品为载体,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音乐技能。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世界发展规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美育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外在表现,思政课程是美育课程的精神内核,美育课程与思政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音乐鉴赏》课程思政新特征

(一)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当前,新一轮高校教育改革正在进行,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之前相比,此次教学改革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理念上的创新,将学生、教师、管理全部纳入改革中,更重要是突出了以效果作为目标导向,以效果作为评价标准,将“以美化人”“以美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文件指出要充分挖掘美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用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沁润学生的心田。

(二)课程内容呈现多元

当前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获得音乐教学内容的渠道和途径也在不断变化,学生知识边界在拓宽,广度在延展,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所接触的音乐知识,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其他内容都在不断更新,尤其对于“千禧年”后出生的00年大学生,他们经历了互联网从门户网站到博客时代再到社交媒体时代的全部阶段,面对互联网良莠不齐的内容,他们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禹禹前行。音乐课程内容也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不断变化和充实,影视明星、流量歌星也成为课堂上链接学生的重要方式,新的网络热词不断搬上讲台,栓Q、绝绝子、工具人、集美、emo等,“王者荣耀”“和平精英”“阴阳师”“原神”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点,内容的多元化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另一方面也给教师备课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三)教学手段不断更新

在上个世纪,课程中的教学设备仅仅是黑板、粉笔、板擦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已经开始了Ar、Vr智能化教学,人工智能技术使得一些地区的音乐课堂上出现了虚拟现实技术,出现了多场景音乐融合教学。大数据也让教师更细致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监控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新技术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的退出,相反,教师转换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新技术的出现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培养“人工智能+”思维,以应对当下飞速发展的时代。

三、《音乐鉴赏》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一)顶层设计不完善

由于美育思政课程作为边缘学科,高校对于美育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学校基础公共课和专业课,对于美育类选修课缺乏相应的重视,导致音乐等美育类课程没有形成系统的制度体系,顶层设计的缺乏使得在开展美育课程时无法找到重点,课程的目标不统一,课程设计较随意,课程评价没有相应的体系,课程效果也得不到保证,在课程讲授中也就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使得《音乐鉴赏》课程的思政功能出现“贴标签”,“两张皮”的情况。

(二)方法内容不科学

美育类思政课程与其他非艺术类课程不同,课程的设计与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时代性,音乐作品必须是经过大浪淘沙之后的经典,在当前的一些课堂上,教师的内容选择较为随意,选择的内容有时还出现意识形态上的差池,思政教育元素无法体现。教学方法依然沿用以往的照本宣科式讲授法,忽视音乐学科多要素的特点,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对于音乐课程不感兴趣,出现重知识,轻素质的现象,部分教师只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等显性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等隐形教育内容较少。思政教育要顺应学生,了解学生目前所接触的,所应用的,所擅长的,与时俱进,与学生达到同频共振,才能让学生获得成长和发展。

(三)教师思政素养不高

过去讲,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盆水,但现在这远远不够了,你要有一桶水。当前一些专业的音乐教师没有系统进行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领悟不够深刻,导致思政素养不够高,政治不过关。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出现“倾斜的天平”情况,讲授的课程知识很专业,传达的思政理念很业余,教师教学效果无法保证。高校教师要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就必须要从自身抓起,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政治敏锐度,达到育人目的。

四、增强音乐课程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1.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思政融入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身心发展规律,将专业的学科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充分挖掘歌颂党、歌颂人民、歌颂祖国歌曲中的思政元素,将背景介绍和主题教育寓于歌曲中,将新授课程拆解分成不同的主题,将每一句歌词和每一段旋律作为研究对象,挖掘革命歌曲的内涵意义以及背后的故事。将思政教育贯穿至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的思政力量,让学生的音乐实践中坚定政治立场,提高学生政治敏锐度和政治判断力,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2.重视音乐思辨,理解文化关系

充分理解音乐与政治、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时代的关系,培养学生形成“大历史观”,加强音乐政治功能的讲解,革命歌曲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我党获得胜利一项精神支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具有民族胸怀,爱国胸襟的革命音乐家在那个时代充分展示了音乐的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音乐,音乐的发展也依托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优秀的文化造就优秀的音乐,经典的音乐作品也带动文化不断向前。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

(二)加强教学设计,优化教育内容

1.加强红色音乐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歌曲最早出现在1927年的土地革命时期,应运而生的《土地革命歌》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诉求,随着日寇侵略的加剧,《抗敌歌》《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救亡歌曲相继诞生。作为教师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红色歌曲进行排列,挑选出最能代表时代的歌曲,按照班级人数进行分组,设立红星奖,采取积分制,期末结束后课堂表现优异者获此殊荣。让学生通过演唱、演奏、赏析、创作等形式学习红色歌曲,体会来之不易的今天,感悟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打江山的英勇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弘扬中华民族音乐,增强文化自信

弘扬民族音乐,按照地区、民族、乐器、唱法等不同主题分类,横向对各地区各民族音乐风格进行对比,纵向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进行辨析,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艺术差异,增强民族自信。体会西北音乐风格的嘹亮,江南地区的细腻。古筝音色的悠长含蓄,二胡音色的优美抒情,体会秦腔的高亢激越,也感受昆曲的华丽婉转。让学生在学习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作品中加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在灿烂悠久的音乐文化中培养民族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中华5000年历史的厚重,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道路上坚定信念,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上树立信心。

3.理解世界多元文化,培养世界胸襟

(三)增强知识技能,促进全面发展

1.加强音乐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多角度挖掘红色舞台剧、话剧、歌剧、革命戏剧等优秀音乐作品蕴含的思政价值,结合音乐作品的多要素进行体验,从舞台表演的歌曲、歌词、旋律、节奏、动作设计等方面体悟作品传递的思想价值,从思政角度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演绎和鉴赏,调动学生积极性,对音乐作品进行创新,赋予作品更加深刻的思政价值,让学生能够真正感知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音乐三下乡活动,给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提供课程教学、美育培训、校园文化建设等志愿服务。依托优秀经典红色作品,将编排作品带到乡村课堂开展舞台实践,将思政元素融合在音乐实践中,把思政课堂搬到舞台上,剧院里,课堂中,把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沁润至学生心中。

2.加强艺术交流,增强美育实效

各院校加强建立艺术交流实践基地,与周边各企事业单位加强密切交流与合作。依托重大节日,定期开展经典舞台剧,红色革命戏剧、红歌演唱活动。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让学生走出校园,让社会联结学校。将学校音乐文化带到人民群众中,让学生在人民中表演。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让京剧、秦腔等优秀音乐作品进入大学校园,开展国乐名师驻校计划,国家级非物质传承人讲学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让高校学生去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地区进行革命采风,培养家国情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加强师资力量,完善配套资源

1.加强师资培训,优化教学环节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将思政考核纳入授课体系中,定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培训,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党的最新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题思想指导教学,将思政课与专业课紧密结合,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将思政评价的纳入考核体系。加强各大高校教师交流,定期举办“课程思政”研讨会,鼓励从事音乐课程思政的教师交流研讨,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

2.建立教育平台,开发校本课程

建立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打造集主题教育、教学资源、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等一体的共享平台。建立校级音乐教育资源平台,大力开发音乐校本课程,突出学校特色,注重从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出发,创作更多符合学校理念的歌曲,厚植学生爱校荣校情怀,将音乐作品的思政价值贯穿至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以美化人,以美育人,将美育课程价值与思政教育完美结合。

结语:

做好音乐课程思政重在教师,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江深,讲透,讲活。要理解思政概念与专业课程的关系,掌握两者之间的平衡,挖掘经典音乐作品的主流价值,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优化音乐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供优质思政资源,从而实现三全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华栋.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2]周清华.课程思政理念如何融入学科教育[N].中国教育报,2021-05-14(05).

[3]李冰.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音乐鉴赏教学分析[J].北方音乐, 2020(20):124-126.

[4]吴璇,冯飞洋.《音乐鉴赏》课程中思政元素融入与研究[J].艺术评鉴,2022(5):110-112.
作者简介:房明(1995年11月)男,汉族,山东济宁,研究生学历,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