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普特融合活动在孤独症学生社交训练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9
/ 2

探索普特融合活动在孤独症学生社交训练中的应用

周秀文

江门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社交障碍是孤独症学生的核心障碍,直接导致其各种异常的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发生,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教师造成极大困扰。为培养孤独症学生的社交能力,我校于2017年9月开始,每月开展一次孤独症学生普特融合活动,以“增进孤独症学生的社会主流体验”为宗旨,以缓解其社交障碍,最终改善其社会适应为目标,创设机会与平台,让孤独症学生与普校学生在一起,通过“普特融合小课堂”、“普特才艺展示”、“普特团体社交互动”等环节,组织开展普特融合活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切实提高了孤独症学生的人际互动交往能力,取得较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普特融合活动 孤独症 社交训练

近年来,我校招收的孤独症学生日益增多,学校全校学生308人,其中孤独症学生97人,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31%。孤独症学生在社交互动、言语沟通和情绪管理等领域存在普遍的障碍问题,具体表现为:语言能力差、交流能力缺乏、行为刻板等。他们不会或不善于与人交往,兴趣单一,缺乏动机,行为活动普遍欠缺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认知、情感体验、社交沟通方面的缺陷,大部分孤独症学生不能进入到正常学校就读,没有机会和普通群体、社区、正常学校的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与融合,也不能有效地进行社会交往,只能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在校园里,由于社交环境的局限性,孤独症学生缺乏有效的社交沟通能力,不会正确处理自己情绪问题、交际问题,也不会按照规则进行活动,往往通过不合理的行为模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哭闹、尖叫、发脾气、不讲规则等行为屡见不鲜,诸多的问题行为严重影响了孤独症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社交障碍是孤独症学生的核心障碍,直接导致其各种异常的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发生,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给教师造成极大困扰。因此社交能力的训练也成为孤独症学生行为干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广东省第二期特教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文件中,要求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如何根据我校情况积极开展适合孤独症学生的融合教育实践活动,已成为我校教育工作的新方向和新挑战。为培养孤独症学生的社交能力,我校自2017年9月开展孤独症学生融合活动,通过特殊教育学校牵头,和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社会单位、社区机构、社会企业等群体结对子,双方相互支持、合作共赢,共同推进融合教育。从校内普特融合、校外普特融合、社区普特融合等途径进行了尝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活动模式,从而拓展孤独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提升孤独症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以缓解其社交障碍,最终改善其社会适应为目标,创设机会,让孤独症学生与普校学生在一起,开展普特融合活动,以同伴互助、社会融合的方式组织开展融合实践活动,提高孤独症儿童的人际互动交往能力。

一、分学段,制定不同的社交干预目标

开展孤独症普特融合活动的目的是提升孤独症学生的社交沟通能力,努力让孤独症学生懂社交、会社交、愿意社交。我校把孤独症学生分低、中、高三个学段,制定不同的社交干预目标。具体如下:

学段

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低年级段

(1—3年级)

以学生个体为中心设计普特团体社交互动活动内容

(基础模仿+沟通开启+共同关注)

通过社交互动,提升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沟通能力和共同注意力。

中年级段

(4—6年级)

以学校生活为中心设计普特团体社交互动活动内容

(社交技能+同伴互动+集体适应)

通过社交互动,提高中年级孤独症学生的沟通互动和情景应变能力。

高年级段

(7—9年级)

以社会生活为中心设计普特团体社交互动活动内容

(情绪认识+冲突处理+生活情境适应)

通过社交互动,提升高年级孤独症学生情感表达、合作分享、情景适应的能力

    二、搭建平台,促进社交

通过普特融合活动,为孤独症学生搭建融合平台,通过校内普特融合、校外普特融合、社区普特融合来提升孤独症学生的社交沟通能力。以学校为主体,对外与各大中小学、幼儿园、社会机构、团体、企业结对,建立“融合小伙伴”机制,定期开展普特融合活动。

(一)校内普特融合通过邀请普通学校的学生走进我校,与孤独症学生一起活动社交。校内普特融合采取“2+1”的模式,即:通过“普特融合小课堂”、“普特融合才艺展示”两项常规活动环节和一项根据融合小伙伴的学龄阶段来设计的“普特团体社交互动”环节展开。

1、通过“普特融合小课堂”,向普校的融合小伙伴介绍我们的孤独症学生,让融合小伙伴对孤独症学生有初步的了解。

2、通过“普特融合才艺展示”环节,为孤独症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才艺的舞台,增强孤独症学生的自信心,也让普校的融合小伙伴对孤独症学生有进一步的了解。

3、通过“普特团体社交互动”环节,培养孤独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社区普特融合通过将孤独症学生带进社区、公共服务场所、亲子户外场所、爱心企业等组织与机构,通过游戏互动、参观学习、实践操作等形式展开,让孤独症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进行各种体验与互动,积极社交,在融合的过程中培养平等、理解、包容、接纳的社会价值观,在交往与沟通的过程中学习规则、总结经验,体会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三)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辅助沟通平板、情绪与行为干预仪、视觉提示沟通板、体感游戏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普特融合活动中的应用,在社交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孤独症学生的感官能动性,通过生动的面部表情、恰当的情绪表达、身体语言、与人合作、回应别人等活动环节,让枯燥、抽象的活动变成形象生动,充分调动孤独症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社交沟通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孤独症学生的社交沟通能力。

(四)家校配合,打造亲子活动机制。每期普特融合活动后,老师都会将孤独症学生在普特融合活动过程中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利用微信平台、QQ群、家校信息平台等网络渠道及时与家长进行互动,探讨孩子的情况。在普特融合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组织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参与到普特融合活动中。邀请省市专家,对教师、家长定期展开孤独症专题学习与培训;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普特融合活动、亲子活动,协同老师、学生一起参与,全面推动孤独症学生普特融合活动的开展。

   三、成效与创新

通过孤独症普特融合活动,倡导社会力量关注孤独症,以点带面,通过开展普特融合活动,让更多的社会爱心力量关注到孤独症学生,欣赏孤独症学生的闪光点,改变普通群体对于特殊需要学生的认知,通过印发宣传册、知识小课堂普及、媒体报道、网络社交平台推广等,消除误区,倡导全纳。让社会群体关注特殊群体,理解包容孤独症学生,相互帮助,消除歧视,倡导融合。

通过普特融合活动,让孤独症学生学会情绪管理;通过“普特融合小课堂”、“普特融合才艺展示”、“普特团体社交互动”,让正常的群体感受与特殊学生在一起的体验,培养了双方学生平等、理解、包容、接纳的社会价值观。在普特融合活动过程中,我校的孤独症学生通过才艺展示、社交互动等方式获得了融合小伙伴的认可与鼓励,建立了乐观、积极的心态。

【参考文献】

[1]柴林.“普特融合”在特校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15.10,51-53.

[2]邓猛,顾延睿. 融合教育理论反思与本土化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