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绝”型幼儿同伴交往案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2
/ 2

“被拒绝”型幼儿同伴交往案例研究

蒋琴

南充市仪凤街幼儿园   637000

摘要:同伴交往关系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一种与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同伴关系中一般被分为接纳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普通型,受欢迎的同伴交往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会交往技巧,能使幼儿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自我概念的人格发展。相反的,被拒绝的同伴交往关系使幼儿不被同伴所接纳,不被喜欢,不受欢迎而被排除在同伴群体之外。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干预,任其发展,持续的被拒绝经历将对他们未来的学校适应与社会适应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需要教师的关注与有效干预。

关键词:被拒绝 同伴交往 案例研究

一、被拒绝幼儿的案例呈现

我们班有个孩子叫茗茗,男,5岁,幼儿园大班。在家里他们与祖辈一起居住,他父母经常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他,因此茗茗从小都是由奶奶带大的,奶奶对茗茗的饮食起居都是一手操办,对他百依百顺,因此形成了茗茗好动的性格、动手能力相较于同龄孩子较差,规则意识不强还经常带有攻击性行为。

例如:户外游戏活动“好玩的沙包”,孩子们快乐的在操场上玩,有的孩子在比谁投得远,有的在比赛顶沙包;还有很多孩子合作起来玩“丢沙包”的游戏。而这时茗茗却在满操场乱跑,我过去问:“茗茗,你为什么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呢?”“蒋老师,他们不愿意和我一起玩。”于是我拉着茗茗走向“丢沙包”的孩子们,他们一见茗茗来了都一哄而散去玩其他游戏了,茗茗对此好像司空见惯,一脸不以为然的表情。

二、被拒绝型幼儿的原因分析

面对孩子“被拒绝”的经历,我们疑惑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通过观察归纳为以下几点:

)社会交往经验缺乏

茗茗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主要由奶奶带。奶奶经常带茗茗出去玩,却都是一个人玩,由此可以看出,茗茗既缺乏与成人的交往经验,也缺乏与同伴的交往经验。即使在与同伴交往时,往往缺少眼神的交流,容易让对方产生“他不是在和我说话。而茗茗在和同伴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经常会中断别人游戏的行为,如果别人不听他的,还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因此导致同伴都拒绝和他进行游戏。

)同伴及教师偏见

由于茗茗与同伴交往时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因此在同伴的眼里他是被归类为“坏孩子”的行列,他们经常会放大茗茗在同伴交往中的无意过失,认为茗茗是故意的,忽视了茗茗的亲社会行为。作为班级教师,由于茗茗被告状的问题过多,也被归类为“问题儿童”,例如一次茗茗生病请假,班级老师点名时知道茗茗没来,下意识地说了一句:“今天茗茗没来,可以轻松点了。”老师的偏见无形中给班级孩子造成了更坏的影响,更加巩固了茗茗“被拒绝”的社交地位。

)电视媒体的负面影响

奶奶为了让茗茗在家里保持安静、不吵闹,给茗茗最常接触的就是平板电脑和手机,而幼儿长时间、频繁地接触电子产品容易造成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因此茗茗在和同伴共同游戏时,无法保持长时间关注,交往时间很短。茗茗在玩电脑时没有大人的陪伴,观看的内容自然没有选择性,经常会看一些奥特曼等打斗的动画片,在幼儿园也会模仿打斗暴力的台词和行为,遭到同伴的反感,以至于看到茗茗有上述动作就会远离他,也拒绝和他一起游戏。

三、被拒绝幼儿的改变策略

通过对“被拒绝”幼儿的原因分析,我们采取通过引导,发掘幼儿的闪光点,调整自己的行为,提高与同伴的交往能力,适应与环境和同伴之间的关系,提高幼儿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扩展交往方式,发挥主动性,以达到让同伴接纳的目的。

)通过引导,提高幼儿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扩展交往方式,发挥主动性,提高与同伴的交往能力。

拒绝行为的产生与被拒绝幼儿的缺乏有效的社交能力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因此教师应当向这些幼儿传授关键的社会交往技能,以提高他们受同伴欢迎的程度。

)通过引导,发掘幼儿的闪光点,有力提高与同伴的接纳度。

和班级教师沟通,改变教师对茗茗表现上的消极语言表述,寻找茗茗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予正面评价,改变茗茗在同伴心目中的排挤现象。

1、长处放大法

由于孩子规则意识差,经常有攻击性行为,因此在同伴心目中被贴上了“搞破坏”的标签,发生任何的错误,许多都会归咎到这个“被拒绝”型孩子身上。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应努力寻找这类孩子的优点。

例如,有一天一次早上,茗茗第一个来到教室,唐老师将杯子提到了教室,杯子还没有放到杯子架上,他发现杯子没有放好,二话不说主动把全班的杯子都放到了杯子架上,当班上孩子们来齐后,老师在全班孩子面前表扬了茗茗爱劳动的行为,茗茗感到很开心。其他同伴也对茗茗的行为予以赞扬,有的小朋友对茗茗说出了“谢谢”,茗茗也感受到了小朋友对于他的接纳。以后每当来得早的时候,茗茗都会主动要求放杯子、给自然角植物浇水等,老师抓住机会在全班孩子面前都进行了表扬。

2、任务自治法

即给予“被拒绝型”孩子一定的任务,让孩子在执行和实施这些任务过程中达到自省、自制、发挥长处的目的。

例如,我为了让东东能给其他幼儿接纳,特意安排茗茗给老师当小助手:当老师给小朋友发放东西的时候,有意让茗茗帮助老师发放纸、笔;当班级值日生,有意让茗茗为班上孩子们分盘子、糕点,帮助老师擦桌子等,让班上孩子感受到茗茗爱劳动、助人为乐的优点,从而改变对茗茗的看法,其他小朋友也愿意接纳茗茗做他们的朋友,茗茗也为自己的付出赢得了其他小朋友的认可而感到高兴。

3、才艺展示法

主要是指教师给“被拒绝”型幼儿提供适宜的展示平台,将孩子的优点在集体同伴面前展现出来,获得同伴肯定和接纳的方法。

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茗茗在画画方面较有耐心,而且画得也比其他小朋友好,此外我还发现茗茗在表演歌曲方面非常大胆。因此,我特意为东东的才艺展示提供了专栏墙和“才艺表演”时间,把画的最好的孩子的画贴在专栏墙上面。茗茗看到自己的画能够在专栏墙上展示而开心,同时也获得了其他小朋友的赞赏,其他小朋友也愿意跟他交往,跟茗茗一起学画画,茗茗也慢慢就融入了班集体,也慢慢被其他小朋友接纳了。

(三)通过引导,促进家园沟通提高家长的干预作用,增强幼儿的自制能力,提高孩子接纳度。

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家庭环境、家长行为举止的影响。针对这类孩子的情况,老师和家长进行了多次沟通,让家长认识到,孩子在和同伴关系中“被拒绝”的行为对他今后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坏处。家长要相信老师,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增加孩子的社会交往经验,减少电视媒体的不良影响。

四、辅导感悟:

作为教育者面对这类“被拒绝型”的幼儿,如果任其自由发展,持续的被拒绝经历会使茗茗这类孩子的未来对学校和社会的适应产生负面的影响,他们会失去许多学习、形成良好行为、品德和社会交往所需社交技能的机会,对其社会化过程和水平造成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些幼儿在成年以后往往偏离社会的正面行为比较多,容易发展成反社会的人。作为一线的幼儿老师,在日常的工作中应从细微处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采用积极的教育方法和辅导策略,帮助这些孩子发掘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和方法,从而改善同伴交往关系,获得友谊和同伴接纳,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乃至其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燕. 同伴交往中被拒绝幼儿的个案分析与干预[J]. 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2017(9):11-14.

2、胡沁. 移情训练对被拒绝儿童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