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显神韵,妙笔巧生花——记叙文写作“抓住细节”有效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8
/ 3

细节显神韵,妙笔巧生花——记叙文写作“抓住细节”有效策略研究

李丝卉

清远市清城区清城中学

【摘要】成功的细节描写,作用巨大,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感同身受,震人心魄,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真实性。因此,笔者尝试从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以细节描写指导为例,提出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抓住细节相应的策略。

【关键字】问题导向唤醒体验 抓住细节

提前接到通知,要在2023年4月的广东省初中语文学科教研员培训课例展示活动中上一节写后指导课本次指导课主题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写作主题抓住细节,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学习捕捉生活的细节,并在写作中学会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鲜活的形象,表达情感。

在广东省初中语文教研员冯善亮老师的指导下,我明白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基于问题设计,在对问题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汇总后,我总结出本班这一次习作的亮点1.主题明确,选材富有生活气息,各有各的精彩;2.卷面干净,语言表达通顺,部分同学流畅而有特色不足之处1.补题不当; 2.详略失当;3.缺少细节,内容不够生动。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或某些场景片段等,加以生动细致描绘的一种方法。精彩的细节描写往往对表现人物、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七年级学生的写作主要以写人叙事为主,他们虽然有小学四年的写作经验,但是许多学生缺少对人物、生活细致的观察,记述事件完整但不具体,描写人物时不会具体刻画,文章读来空洞乏味很难打动人。因此,对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指导与训练尤为重要。

在问题诊断的基础上,我拿出写后指导课教学设计第一稿。如下: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使叙事“具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批阅作文,发现本次作文存在一个普遍问题, 就是“作文写不长”。44份作文,有28份作文字数不足500字,所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怎样把作文写长”。

二、自读例文,结合广东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诊断病因

(二)讨论交流,诊断病因。

明确:例文一简单叙事,不够具体;例文二泛泛而谈,没有写事。

(三)细节描写,扩写“重点段”

1.再读例文,找到要修改的段落。

2.修改例文一第四段,细节描写补充内容。
    (四)课内文段鉴赏,掌握细节描写方法

学习《老王》《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典型片段,总结细节描写方法。  

(五)方法总结,作业布置

1.总结方法,交流分享。2.运用方法,修改例文二。

我在七(28)班上试讲,请市教师发展中心邹燕主任指导。一堂课下来,我汗流浃背;走下讲台,感觉很“累”:为了完成教学设计,一路不停地赶进度。课后马上收集学案,发现学生要么无从下笔,要么只能写出寥寥数笔。很明显,这是一堂失败的课。

研课时,邹燕老师指出三个问题:第一,运用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评价例文,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不切合实际,应该针对本次写作,设计一个简单明了而又贴合本课实际的评价量表,供学生评价例文。第二,教学目标不集中。写作指导课要“一课一得”,这节课又抓“描写”,又抓“课内典型文段”,两手抓,两手都不硬。第三,方法指导不充分。让学生进行细节描写,但“在哪儿进行细节描写,怎么进行细节描写”缺少必要指导。

研课后,我再读学生作文,并根据习作问题,有针对性地研读写作指导课的专业论文。冯善亮老师的论文《什么更重要——对作文课中某些教学行为的反思》中提及:“假如语文老师对于作文课 (及其他语文课) 上涉及到生活中的事和人时,都注意引导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场去感受思考,那么长期以往,学生会不会养成自觉的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习惯?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会不会有质的飞跃? 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不是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通过此观点给予的灵感,我生成了写后指导课第二稿。如下:

【教学目标】

一、唤醒学生体验,指导学生口述事情发生的场景。

二、训练细节描写,指导学生还原“场景”,使叙事“具体”。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写作问题的指导,以组建“细节描写能手优秀团队”,开启寻找“细节描写”宝箱之旅的情境式任务,展开本节写后作文指导课。

首先,呈现例文,对照评价。学生自读例文,再依据《评价量表》对例文进行评价。接着,唤醒体验,还原生活。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同时,唤醒生活体验,在彼此交流过程中,把没说清楚的细节和场景说清楚。最后,选点细描,升格例文。请同学们根据讲述和描述,“我手写我口”,把原文中写得不具体的地方写具体,升格例文,并对照《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评价量表如下:

作文等级 

评价标准 

 A等

重点写“那一刻”,有典型真实的细节;运用了 2-3 个细节描写技巧,能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或者独特个性。

 B 等

有“那一刻”的描写,但是不够突出,有细微真实的情节,但是不够生动;运用了 2-3 个细节描写技巧,但对任务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达帮助不大。

C等

缺少细微情节,对“那一刻”的描写泛泛粗糙。

【教学准备】

一、学生以“......的那一刻”为题写作文。

二、学生:分析自己的作文,发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思考选取作文的升格点。

三、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诊断,从芜杂的作文问题中仔细甄别发现其中关键性问题所在,形成指向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对学生习作分析。

学生作文得分表:

45-50分(一类文)

40-44分(二类文)

35-39分(三类文)

2人

8人

40人

主要优点

(一)主题明确,选材富有生活气息,各有各的精彩。

(二)卷面干净,语言表达通顺,部分同学流畅而有特色。

主要不足

(一)补题不当;

(二)详略失当,“那一刻”匆匆带过;

(三)缺少细节,内容不够具体、生动。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一:呈现例文,对照评价

任务与意图

引导学生依据《评价量表》评价例文,发现例文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作文自评和互评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一、评析例文,发现不足

提前阅读导学案中的例文,发现不足。

例文:见到外婆的那一刻

二、依据量化评分表评价两篇例文,你认为例文属于几类文?你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你的文章有相类似的问题吗?

得出主要问题共性:

(一)难以捕捉细节:

不知如何切入“那一刻”的细节描写。

(二)难以展开具体的细节描写:

应重点描写的“那一刻”,却只能寥寥几笔带过。

教学活动二:唤醒体验,还原生活

任务与意图

写作指导不仅要教学生写作的技巧,更应该帮助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还原生活场景和细节。(学生描写的是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观察,培养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

二品:品味佳作,明晰方法

出示例文片段1:学生习作《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对比前面的例文,这位同学能够“聚焦主题,捕捉细节”,从而得出开启宝箱的第一个密码:聚焦主题,捕捉画面。

总结技法要点:一篇文章的细微之处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对这些细微之处进行筛选,必须要选择对表达文章中心最有帮助的材料,抓住所描写的人、景、物的最突出的特征,写出他们所不同于其他人、景、物的独特之处。

出示例文片段2:学生习作《可怕的那一刻》,引导学生通过“看、听、感、想、做”五部曲,掌握分解画面的方法,从而得出开启宝箱的第二个密码:唤醒体验,分解画面。

(三)出示教师例文:教师下水,与生共情

教师展示下水作文《见到奶奶的那一刻》,分享如何运用好五步法,分解画面。

(四)出示教材例文片段《老王》,名著片段《三家巷》,学生习作优秀片段《分离的那一刻》、《惭愧的那一刻》,引导学生掌握开启宝箱的第三个密码:生动描写,润色画面。

总结技法要点: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结合环境描写,润色画面,从而使语言更形象生动。

教学活动三:选点描写,升格例文

任务与意图

对照现实生活的场景,去发现例文中那些“没说清”、“没展开”的地方,并进一步思考,再补充什么内容才算说清楚了,最后修改例文,把这些地方写清楚。(通过这个环节,把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感受到的写出来。)

过程与方法

(一)选点

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曾经说,“解决”写不长的问题并不难。首先要找到作文中 “没说清”或“没展开”的地方。

对照现实生活的场景,你们觉得例文的哪些地方“没说清”“没展开”?再补充什么内容才算说清?

(二)交流

采访写例文《见到外婆的那一刻》的学生,询问: 这个文段是谁写的?采访一下你(指向作者),这个文段是真实的吗?感动的点在哪里?为何感动?画面感如何体现?

(三)细描

这种生活场景,大家应该都见过。接下来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我们总结的方法,把例文“没展开”、“没说清”的地方写得更具体,帮助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推向顶点。

(四)分享

小组代表分享自己修改过程的精彩之处,分享精彩的小组能获得《优秀细节描写能手团队》奖状。

(五)评价

对照《评价量表》评价升格文。

课堂小结

依据主题抓细节,分解画面慢镜头;

外貌心理齐助阵,神态语言尽声色;

精选动词显个性,巧用修辞展联想;

唤醒体验情真切,形神兼具境更佳!

【教学总结】

描写细节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受。要想写好细节描写,我们应该唤醒体验、还原场景、付诸笔端、感染读者。

【作业设计】

请利用今天所学方法,把作文中叙事的部分写具体。

课堂反思:

当天有300余人听课。这节课我越上越轻松,学生的表现也超出想象。这次省级研讨课活动对我是一个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因为在此之前,写后我也上作文讲评课,包括“佳句集锦”“佳作赏析”“存在问题”和“修改建议”四个板块。问题分析、修改建议面面俱到,审题、立意、选材、结构、卷面、书写一个都不落下,但个个浮在表面。这次难忘的活动结束之后,我不断尝试摸索,对“基于习作问题解决的记叙文写后指导课”也有了一些粗浅思考:

(一)以学生习作的特点编成一首小诗,师生共读,拉近距离后,再从情境式任务“开启寻找细节描写宝箱之旅,组建细节描写能手优秀团队”入手,简单易学,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和抵触,以积极的心态进入课堂。

(二)课堂上采用了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方法,课堂不再是满堂灌,而是通过创设一个个真实的情境,设计一个个有梯度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在一系列的活动中逐渐掌握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不少学生能够灵活地把细节描写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也让课堂教学一步步走向深入,走向高效。

(三)勇敢尝试,教师亲自展示“下水作文”。关于教师是否要写下水作文,冯老师曾说“我们的老师,尤其是初中老师,进行作文备课时,可以不写教案,但是必须写下水作文。老师要求学生写什么,首先自己写一遍,这就是最好的作文备课!把你写作的经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的东西———这些其实就是从写作体验出发开发出来的写作知识,在课堂上和学生做交流,用来指导他们,这样的写作课会更有效一些。”因此我把我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刻“见到奶奶的那一刻”,写成下水作文,配乐分享在听课的师生,当时七(10)班的孩子沉浸在我的习作中,许多同学因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情感碰撞共鸣之间热泪盈眶,在随后的课堂环节中,水到渠成地提炼出“抓住细节描写的第二个宝箱密码——唤醒体验,分解画面”。

最后一个宝箱密码的开启,我重点落在手法的指导上。在大单元教学的视野下,我认为成功的单元写作指导课,必然离不开课内的名篇,因此我借助了《老王》《三家巷》的片段,传递给学生巧妙借助修辞手法的润色画面的技巧,同时也开发了七(10)班两位同学的优秀片段,加固对这一写作技巧的认识。

三个宝箱密码都找到后,我就让同学们分组对习作进行修改。冯老师曾说如果一节写作课,学生毫无动笔机会,那么这写作课无疑是失败的。因此我在课堂上给了同学们8分钟的修改时间,也借助希沃白板的技术,进行了现场的实图展示。学生们当堂生成的升格片段,是极其让我惊喜的,从修改的语句中,能明显感受到孩子们把本节课心得体会运用到例文升格中,同时我也让学生去点评小组呈现的修改示例,重点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

冯善亮老师特别强调学生是作为习作的主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即便是老师的指导,也主要通过学生对有关知识的预习、讨论,让他们从感性到理性,自己总结写作的技巧,而不是教师强行的灌输。所以我让学生尽情讨论,发现可以完善丰盈的方面和方法。当然,在这样重要的省级研讨课平台,请学生尽情的回忆当时的场景,唤醒学生的体验,是很冒险的,也很担心课堂时间不够,但是冯老师的写作指导论文给予了我很大的勇气,冯老师在论文中提及“许多细节实际上是浸染着人的感受。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东西自然会有不同的面貌”,因此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唤醒学生的体验,并开发学生习作中的宝贵资源,一点都不会浪费时间,反而可以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写作欲望。

这次写后指导课有幸得到冯善亮老师、邹燕老师等专家的细心指导,我明白我的作文教学探究之路才刚刚开始,我开始反思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做好写作前的启发和写作后的点评,以及如何做到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永无止境,写作教学之路任重道远。我会一直坚持在追求探索的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