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素材再认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0
/ 2

浅谈“新闻素材再认识”

朱绍云

云南日报社  云南省  昆明市        650228

     新闻素材是记者开始着手新闻写作时,手头掌握的采访和收集来的各种相关信息资料。它包括采访笔记、实物、录音、录像等第一手材料和简报、总结、媒体报道等二手材料。这些零散杂乱、没有逻辑联系甚至相互矛盾的新闻素材,只有经过记者的整理、核查、补充和去伪存真等反复求证、审慎判断的“新闻素材再认识”过程,才可能从中挖掘出新闻点、发现新闻事实之间的相关性或因果性链条,最终建构出真实客观和全面可信的新闻叙事框架。高效优质开展新闻素材再认识,是新闻采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基本功。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采编心得与思考,拟就如何对新闻素材进行整理与识别,谈点个人看法。

                  围绕主题获取高质量素材

严格说来,对新闻素材的质量控制,早在记者采访阶段即已开始。

任何一个新闻现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都隐藏着海量的信息。这些海量信息的重要程度和它们彼此之间的相关性,相对于记者的关注视角和新闻主题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除非采访之前尚未确定新闻主题和新闻点,抑或采访过程发现了新的新闻主题和新闻点,否则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就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采访任务和采访目的,紧紧围绕新闻主题和新闻点开展采访工作,严格控制采访进程和掌握主动权,不要被无关紧要的情节分心,不要被新闻当事人误导而偏离了采访主题。言者无心,听者必须有意。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地获取那些最重要和相关性程度最高的信息,有效地提升新闻素材的质量。

面对大量的素材信息,要多加分析,善于洞察,识别关键。对那些关键信息,在咬住不放,深挖细究的同时,还要多方求证和交叉验证,切忌偏听偏信。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求记者在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外,自身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性、策划组织能力以及较强的现场应变能力。

“追求真相”是新闻采访与新闻报道的核心使命,而“真相”又是由一个个相互独立、可信自洽而又紧密联系的新闻信息,通过一定的内容结构和叙事方式呈现出来的。“一丑掩百俊”,一个虚假不实的新闻信息,就足以让一篇文章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因此,通过深入扎实的采访获取高质量的一手新闻素材,是开展“新闻素材再认识”的前提基础和重要保障。

            二手新闻素材的清洗研判

无论在线索研判、主题策划还是在构思写作环节,都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二手资料的参考和引用问题。对二手新闻素材的取舍与甄别,是新闻工作者开展新闻采写报道的一项重要能力。

从信息来源上看,二手素材有的来自口耳相传,有的来自网络媒体,也有的来自相关部门的总结报告。记者在取舍与甄别二手素材时,一般不太可能再次通过再次接触新闻现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进行直接验证,只能通过间接方式进行甄别。这些常见的间接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看相关二手信息发布者的权威性如何。有名有姓和具备相关资质和认证的权威机构、媒体或专业人士等,其发布的信息往往比那些来自名不见经状的社交平台、自媒体或非专业人士发布的信息更可靠。

二是看相关二手信息内容的可信度。不少虚假不实或夸大其辞的二手信息,通过常识常理、逻辑推断或是专业人士建议,或者是通过对比多个来源的信息内容进行核实,往往就能揭示其自相矛盾和发现其不足采信之处。此外,对那些没有现场采访痕迹、没有注明信息来源,语言诉诸情绪和“标题党”的网络文章,尤其要特别警惕和严加核实。

三是证据支持。可信的二手信息,往往能够形成一个相互应证的完整证据链。权威可信的新闻报道或论述,需要有相关的数据、事实或案例支撑,否则就可能存在误导或偏差。

四是增强批判质疑精神,审慎采信和反复求证。二手信息无论是否来自权威机构,无论信息内容显得多么可信,也无论其证据显得多么充实,其“真实性”最终也只是个概率高低问题,没有任何二手信息可以确保万无一失。从近年来发生的很多新闻乌龙事件看,究其根源,基本上都是引用和转载者过于疏忽、自信和想当然。对于一些关注度比较高的重大新闻,如果产生质疑就应该及时去查询一下其他新闻媒体的报道,因为重大新闻不可能只有一家媒体进行关注报道。

总之,对二手信息的取舍与甄别,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增强批判质疑精神,始终保持一种审慎采信和反复求证的态度,这是提升二手信息真伪识别能力的总开关。

                新闻素材的相关性判断

当记者完成新闻采访和背景性二手信息的收集工作,开始构思新闻报道文章的主题结构和叙事线索时,面对零散杂乱、没有逻辑联系甚至相互矛盾的新闻素材,首要任务就是要在这些新闻素材之间,寻找和建立起“相关性”。

新联素材之间“相关性”的甄别和确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误导与陷阱。调查类新闻题材的“新闻素材再认识”,素材之间的“相关性”甄别尤显重要,因为它直接关乎整个新闻叙事是否成立,关乎相关调查报道是否成功抓住了关键要点和触及真相。

2018年,有位反对疫苗的医学博士曾撰文称:“在疫苗与年度流感类型相匹配的情况下(这种情况非常罕见),未接种疫苗者患流感的比率是4%,接种过疫苗者患流感的比率为1%。在常见的疫苗与流感类型不匹配的情况下,未接种疫苗者患流感的比例为2%,接种疫苗者患流感比率为1%。也就是说,接种疫苗只能让每100人中减少1-3人患上流感,疫苗的作用聊胜于无……”

该文所引用的数据都是真实的,但它的叙事方式却充满了误导性,因为即使“在常见的疫苗与流感类型不匹配的情况下“,未接种疫苗者患流感的人数也是接种过疫苗者患流感的人数的2倍,也就是说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接种疫苗也能够让流感发病率下降50%人!然而遗憾的是,这位医学博士有意无意地采用了另一种叙事方式,从给受众留下了另一种远离真相的错觉。             

很多颇具误导性和欺骗性的文章,尽管它们所采用的信息都是真实的,但它们给受众带来的却是扭曲事实、远离真相的胡扯。究其原因,就在于这类文章有意或无意地玩弄“障眼法“,或者选择性解读数据,或者把不相关的信息牵强地组合在一起,通过“伪相关性“去明示或暗示足以迷惑受众的”伪真相“。分析研究这种常见的错误伎俩,不仅能帮助我们识别各类虚假文章,同时也有助于立志追求真相的新闻工作者,最大限度地避免犯下类似的错误。

几年前,某村黄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向笔者介绍他们的“成就“时说:今年我们狠抓技术培训和田间管理,每个大棚的产值由去年的4万多元增加到今年的近10万元。当笔者细究时才发现,这个产值翻番“奇迹“,并不是因为合作社的技术和管理改进后,促成黄瓜的产量增加或品质提升,进而导致产值翻番,而是因为今年黄瓜的市场价格,比去年增加了近1倍多。

在采用新闻素材去表达某一观点时,首先要核实素材的真实性,其次要反复思考与求证海量素材之间的自洽性,素材与观点之间的“相关性“;在一组备选的相关性素材中,还要进一步对它们的相关性强弱与证明力大小进行排序,在文章中呈现出轻重有别、主次分明和相互应证的叙事格局。只有这样,零散杂乱的新闻素材,才可能变成高度结构化的优质信息;只有完成了扎实的”新闻素材再认识“工作,也才可能为下一步着手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