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式仲景文化传播基地的创设与实践[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6
/ 3

浸润式仲景文化传播基地的创设与实践[1]

张瓅方,史艳平,卢晨光,王雨停,王佳琪

(南阳理工学院 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4)

摘要:习近平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文化传播是一种沟通人际关系的文化交往活动,是人们社交活动过程中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普遍的文化互动现象。文化教育基地指专门针对优良品质、综合素质、政治觉悟等优秀品德和意识,用于教育、培养的专业性主题基地。仲景文化传播基地内围绕仲景文化历史发展主题鲜明,打造河南省第一座以仲景医学发展历史为主题的仲景医史馆,“两馆一园一长廊”可以完美呈现仲景文化精髓。浸润式教学模式就是利用图像影音实物等教学资源,以团队活动为载体,通过历史再现、情景回顾、现实体验等形式,把学生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或历史条件中去学习和思考,营造历史教学氛围,增强体验,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改进教学效果。本文介绍了仲景文化传播教育基地

关键词:浸润式;仲景;文化传播;基地;中医

1.引言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历史上,中医药为中华民众的繁衍昌盛和健康守 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医药以古老的处方和确 切的疗效赢得了全世界的广泛赞誉。

中医独特的生命疾病观与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分不开。就文化背景而言,中医学融合了儒释道等各家文化之长,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就哲学基础而言,中医学又与根植于中华传统 文化中象思维的天人合德、天道自然密不可分。“天人合一”是中医 学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炼出“三药 三方”。与历史上中医药战胜一次次传染病一样,此次抗击新冠是在博大 精深的中医文化指导下创造的又一次奇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这样说道:“夫治未 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这些都是对中医“治未 病”思想的生动诠释。

2.文化传播的内涵

文化传播是一种沟通人际关系的文化交往活动,是人们社交活动过程中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普遍的文化互动现象[1]。就传播范围而言,文化传播有 某一文化系统内部和文化系统之间的传播。文化系统之间的传播就是 “把文化特征从一个文化或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文化或社会”。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传播是促进自身新陈代谢、保持肌体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文化交流传播总是相互的,双向的。中华文化在向世界传播并影 响世界文化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最终 成就了自身的博大精深[2]。 

随着人类社会迈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尤其是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仲景中医药文化在对外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3]

传播主体,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主体主要是海内外学术研究人员和中国中医药临床医生。传播内容,以张仲景的伤寒论为主、本草学、针灸学等中医药知识的综合中医内容。传播媒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一阶段的传播的媒介有了巨大的变化。除了语言、文字,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涌现出来,它们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

3.仲景文化教育基地概况

教育基地指专门针对优良品质、综合素质、政治觉悟等优秀品德和意识,用于教育、培养的专业性主题基地。教育基地是指为科普教育服务的场所,其主要功能和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普及:科普教育基地是一种科学普及的场所,它通过丰富多彩的展览、实验、科普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教育培训:科普教育基地为教育培训提供了优越的场所和条件,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实验、观察、操作等活动,提高科学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基地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之一,它可以提供科学研究所需的实验设备和场地,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思想。社会服务:科普教育基地也是为社会服务的一个平台,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和宣传,向公众传达科学信息和科学成果,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各种科技服务[4]

仲景文化传播基地内围绕仲景文化历史发展主题鲜明,打造河南省第一座以仲景医学发展历史为主题的仲景医史馆。文化长廊选用中医药文化素材亮点纷呈,仲景植物园、仲景中药标本馆围绕经方选药,《伤寒杂病论》载方281首,用药170味,其中大部分药物是南阳道地药材,“两馆一园一长廊”可以完美呈现仲景文化精髓。

张仲景医史馆:依据仲景文化发展脉络,分为“秦汉积淀、汉末成著、六朝沉寂、隋唐隐学、宋元复兴、明清分流、医圣归祠、中流砥柱、继往开来”等九大展区,详尽介绍了仲景学术的发展历程。全景布局展示仲景医学发展史,突出仲景学术思想,彰显相应时代的文化气息,采用人机互动,传统展示与声光电手段相结合的现代技术手段,突出仲景医史馆特色,再现仲景医学从形成到发展、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作为中经医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影,发挥其传承历史、展示成就、教育后人等多重功能作用。

仲景文化长廊:采用医学专业分层设计,根据中医学、中药学、护理学的不同,分层展示不同医学专业特色,共同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医药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的文化渲染场所。

仲景药用植物园:园区共分3大景观,6个引种栽培种植区,引种栽培仲景经方相关药用植物品种400余种,占地面积近40亩,集药用植物资源保存、科普、教育、文化宣传及实践为一体的中医药现代科技园。

仲景中药标本馆:分为腊叶标本、生药标本和浸制标本三个展区,腊叶标本约480种,药材标本主要以地方药材为特色,来源于我市桐柏山、伏牛山及我市主要药材种植基地;生药标本,分21类,含植物药、动物药、矿石药预计约610余种;融知识性与观赏性为一体的浸制标本预计600余瓶。

4.文化传播的特点

王永炎院士认为,“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身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 展的趋向。惟其如此,才能使自己的文化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得以更好的传承发展[5]。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实践中可以得出如下经验启示:

(1)中医药文化在不同地区和国家接受度有别,中医药文化对外传 播应有先后主次之分。中医药首先是作为疾病防治的技术手段而被世人认可的,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中医药的文化属性是第二位的。地缘不是文化传播的唯一决定因素,在文化历史交流的基础上 形成的文化认同感同样重要。

(2)中医药医学属性是决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 提高疗效是推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王道”。中医药具有多重属性, 这已经为学术界所共识。中医药学具有医学、科学、时 代、文化等多重属性,中医药具有成熟的、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中医药的医学属性是居第一位的,文化属性是中医学的辅助属性,中医药的 文化属性根本上是为中医药的医学属性服务的,因此,中医学防治疾病的 根本属性和功能始终是占第一位的。

(3)第三,中医药的文化属性是助推中医药“走出去”的有力保障,提升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品牌效应至关重要。中医深受中国古代 哲学、文学、语言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影响,这点不容否定。中医药 在对外交流和传播中必须彰显其文化属性。中医对外传播中,如果割舍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或者一味地套用现代科学主义和西医的理念来重新包装中医药,那么中医药就会散失中国特色,自然也将失去交流传播的张力与生命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4)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与时俱进推进对外传播力建设意义重大。时代不断发展,传播媒介日新月异,传播载体、传播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也正经历剧烈的变化,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必须与时俱进,切实推进对外传播力建设。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对外传播的理念,创新对外传播的策略,有效运用对外传播的各种媒介,特别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和自媒体, 重视国际受众的反馈与意见,构建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体系。

(5)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是双向的,也是互惠互利的。中医药文化在泽被外界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进步。

4.浸润式教学的特点

浸润式教学模式就是利用图像影音实物等教学资源,以团队活动为载体,通过历史再现、情景回顾、现实体验等形式,把学生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或历史条件中去学习和思考,营造历史教学氛围,增强体验,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改进教学效果[6]。基于教学活动场景的浸润式教学模式,需要从教学设计着手,打磨教育内容、创新活动环节、追踪教育效果,实现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4.1与“粗放式教学”的区别

曾经“填鸭式、满堂灌”的粗放式课堂教育已经跟不上新时代医学专业大学生信息 爆炸、思维活跃的现实情况,他们或从网络上或亲自去体验的那种疑虑感并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可以解答,他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学习方式去了解和树立自己的价值观,需要在多种与实际相符合的“体验式”活动中掌握知识[7]

4.2与“说教式教学”的区别

这种“浸润式传播”区别于“说教式”的主要 特质就是依托于各种文化实践。是要突破以往的文化常识性介绍或文化旅游的传统媒介,通过深入仲景进行文化实践教学基地,以教学基地为平台,开展日常张仲景文化的深入式体验,无功利性的仲景文化实践,以及带有科研性质的课题 任务式的调研实践,这些课题可以对这些实践的开展做细致的研究和总结;同时对这在社区进行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的学员文化受众的认知、态度、行为进行分析,并对“浸润式传播”的效果和有效性进行跨文化维度的测量;同时也对实现学员对仲景文化从认识到文化判断的认知到文化情感上的认同这个文化适应过程进行文化学意义上的描述。

4.3浸润式教学特征

新课程标准要求“浸润式”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要以学生的真实需要和具体接受能力、学习水平为基本出发点,重视与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重要性的参与度。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和生理需求上都是不同的,“浸润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将中医的理论知识从文本中脱离出来,从而更好地与基地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自身的实际经验和亲身感受,能够更深入了解和体会文本的中心思想与核心内容。在良好的场景氛围和有效的沟通交流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点一点慢慢渗透的办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通过教师将自己的知识累积和学习经验慢慢“浸润”给学生,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浸润式”教学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此“浸润式”教学模式中的强烈启发性是其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所谓“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想要有效改善学生学习中医文化的效果和效率,最主要的就是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爱和兴趣。因此,教师在“浸润式”的教学课堂中,能够让学生在充满探究意味的中医教学情境、启发性的问题和语言环境中来锻炼自身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5 浸润式教学目标

依托医圣故里南阳其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浓郁地方特色为主,详细收集和调研,以时间轨迹为纵轴,以仲景医学为横轴,全面梳理并提炼仲景医学文化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执简驭繁荟萃仲景医学发展史,传承优秀的仲景文化基因。

(1)挖掘传承仲景文化精髓。仲景文化是河南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事业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石。围绕仲景文化为核心,依托南阳厚重的人文历史文化积淀、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和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优势,系统梳理仲景文化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凝练出仲景文化发展简史,提炼出仲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2)创设浸润式仲景文化传播基地。将仲景文化从单一平面的文字传播,扩展打造成多维层面的立体化平台传播,集仲景医史馆、仲景药用植物园、仲景中药标本馆、仲景文化长廊等多个仲景文化传播基地,拓展仲景文化传播形式和渠道,助推河南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3)推动仲景文化传播普及。营造医圣仲景故里中医药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仲景文化传播基地的多重作用,既能成为培养优秀仲景学子的内部学习阵地,又是对外宣传交流和展示仲景文化的外部窗口,还可承担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育人功能,中医药文化进社区的科普功能。

6 浸润式教学重难点

如何挖掘传承仲景文化精髓,全面梳理并提炼仲景文化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执简驭繁荟萃仲景医学发展史,传承优秀的仲景文化基因。

如何将仲景文化从单一的正面显性传播渠道,扩增为隐性的浸润式传播,从生态学角度,让仲景文化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实物,让学习或受教育的主体无论从室内还是户外均能切身感受到仲景文化的魅力。

如何更好的传播仲景文化,将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相融合,走出课堂并融入社会,展开多途径、多方案的实践路径。将仲景系列文化传播基地作为培育仲景学子的的内部学习阵地,成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的外部交流窗口,从而具备优秀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和科普功能。

“浸润式”场景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是要给学生渗透一种充满正能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来面对传统中医学习生活。要利用深刻隽永的教学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中医知识教学,所谓聚沙成塔,相信学生在潜意默化的过程中一定可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7结语

总之“浸润式仲景文化”的隐性育人方式,通过浸润式交互体验过程,承担了大学生的中医情怀培育功能,某种意义上说浸润式隐性育人项目有助于将中医推向更深层次,因而,富有强大生命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一点一滴浸润到新一代大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吴瑛等.中国文化在美国青少年中的传播效果调查——以匹兹堡地区孔子学院为例[J].学术交流,2010(10).

[3]吴瑛.对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的反思[J].学术论坛,2009(7).

[4]刘殿刚,毛和荣,顾赤.“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湖北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08):1961-1963.

[5]邱军.北京语境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浸润作用[J].北京社会科学,2009(3).

[6]庄卓,龙斌.旅游与计算机浸润式教学模式与分层培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No.85(02):308-312.

[7]汪婷.浸润式教学在茶文化课程中的应用——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J].蚕桑茶叶通讯,2023,No.224(02):26-29.


[1] 项目信息:1.南阳理工学院省示范校建设专项研究项目(SFX2021116、SFX2021113、SFX202304)2. 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新医科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2021SXHLX206)

3. 国家中医药考试2021年科研课题(TC20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