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若干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4
/ 2

关于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若干思考

黄静

南开大学 天津 300071

摘要:全球金融化和世界经济复杂化双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备受关注且培育金融学人才成为全新挑战。面对培育金融学人才这项艰巨任务,金融学专业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迫在眉睫。文章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进一步明确金融学人才标准,结合人才标准提出课程体系设置方案,体现课程设置的先进性、合理性,全面带动金融学育人水平提升,为金融市场输送高精尖人才。

关键词:金融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

金融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金融市场的繁荣与稳定,对我国经济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有关键性影响,为此,要不遗余力地培育金融学人才。在推进金融经济过程中,各所院校需要清楚认知当前金融形势、金融经济对人才的客观要求,从而结合市场需要培育与时俱进人才,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之余,还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实现更系统、更全面育人,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

一、金融学人才培养标准

金融学是本科院校中的一门专业,属于经济学专业类别,通常要学习四年。该专业以金融为核心输出各类知识、培育学生各类技能,如金融风险的防范及化解能力,致力于培养高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结合当前金融经济发展形势,可将金融学人才标准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知识扎实且广博。21世纪,金融市场渴求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需要牢固掌握金融学知识并融会贯通,且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备听、说、读、写、译能力,可娴熟操作计算机,熟练使用专业数据库从事专业论文及研究报告写作等。此外,还要涉猎与金融学知识有关的其他领域知识,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

其二,具备完善素质。共包含四项素质:一是思想道德素质,坚守正确的政治信仰,听从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领导,具备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理想和信念。作为公民,遵纪守法和具备公民基本道德,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二是身体素质,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较强自我管理能力、调节能力;三是科学文化素质,即具备一定文学、艺术鉴赏能力,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四是专业素质,即具备金融思维,熟练国家金融政策、法规及不同金融职位的职责。

其三,能力突出。作为金融人才,需要率先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可理解为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结合金融行业发展做出相应调整,与行业共同发展;其次,要具备实践应用能力,即将金融学专业知识转变为实际行动的能力,包括对国内外金融信息的筛选、甄别,包括结合掌握的金融信息做出决断、给出建议等;另外,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即具备创新意识、创新和创业能力,对专业有一定敏感度,可以从创新或创业角度出发实现个人价值;最后,需要具备其他能力,如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增强金融市场环境适应能力。

二、基于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考

(一)明确金融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发展方向

国外金融学教学中,十分看重金融学的实用性,这也是国外大学金融专业课程大多围绕公司财务、资本市场、投资管理来设置的重要缘由。香港城市大学金融专业也基于本港资本市场和银行业输送为目标,设置银行业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针对性较强的课程。以上做法都值得借鉴和参考,所以金融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不妨按照这些思路和做法来设置。

金融核心课程设置方面,要突出“少而精”的特点,清晰划分各类课程并明确界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酌情将公司财务、计量经济学、经济学、金融理论、会计学等设置为核心课程,在这类核心课程上投入较多精力、时间,增多核心课程节次或延长每节课堂时长,以金融学专业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为奋斗目标。

金融学选修课设置方面,要突出知识涉及范围广的特点,突出一定实用性,增多学生金融学相关领域知识的储备量,可以结合大的业务种类设置选修课程,或是结合比较具体的业务设置选修课程,强化选修课内容与核心课程内容的关联性,需要选修课教师多与核心课程教师交流、相互配合,共同提升金融课程含量。与此同时,选修课教师要多与实务部门多交流,了解金融业前沿状况,必要时邀请实务部门人员座谈讲授。为提升选修课的育人呈现,选修课教师还可设置专门的讨论课,讨论内容紧紧围绕当前金融业发展现状、金融经济中的管理问题、金融热点事件等,侧重金融业务的深入探究,引领学生解决金融中的一些难点,助力学生成才。

(二)大刀阔斧改革金融学课程体系

科学设置金融学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较强的认知能力及出色的科研素质,为此,要出于培育金融学人才的目的,大刀阔斧对金融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首先,优化课程内在结构。借助各项举措,进一步强化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连续性、系统性,最大程度避免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而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此外,也通过该项举措保障教师在课时安排、授课内容设计方面趋于合理,体现课程间的逻辑关系;

其次,增多微观金融课程比重。与此同时,减少宏观金融理论知识课程比重,为的是协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涉及大量数学和统计知识的金融环境,弥补学生这方面的欠缺,增多的微观金融内容有数量金融、公司财务、金融计算等。基于现实金融背景调整课程内容比重,将成为培育与时俱进金融学人才的关键所在;

最后,课程体系灵活调整。金融环境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在不同发展时期侧重金融学人才的不同特质,为更好跟进外部金融发展形势,需要结合外部金融发展状况灵活调整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做最合理安排,不变的是培育金融学人才的初心,确保培育出来的金融学人才适应经济和发展需要。

(三)把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指导思想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遵循四项指导思想,可最大程度避免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不科学。

第一,强化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知识的指导思想。即培育金融学专业人才,务必让其系统掌握金融学和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切实打好理论根基。

第二,强化外语、计算机和数学知识的指导思想。这些均是当前金融学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将这几项内容融入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为专业学生完善素质、适应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强化金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指导思想。即增多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表现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确保学生有机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把握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政策,也在实践中精进技能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第四,按照专业方向模块化设置选修课的指导思想。即结合金融经济发展趋势和金融学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需要,结合专业方向的不同,分模块设置课程体系,凸显出对金融学人才的特定要求。

(四)处理好若干种关系

在基于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要重点处理好若干关系,即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关系、金融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金融学专业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要处理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的关系,就要率先明确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其中,宏观金融学以语言描述、定性逻辑推理为主,即用经验印证实际现象,鲜少涉及数理分析和模型分析;微观金融最早见于1952年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和1958年的MM理论,具备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两种金融要平等看待,尊重不同金融部分的价值和地位,有意识地让两者协调发展,为此,可遵循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原则设置课程体系,微观金融课程为主体,好处是利于培养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人才。

处理金融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发现学科交叉现象十分常见,与金融相关性最强的交叉学科有两个,分别是金融工程学和法和金融学,前者由数学、金融、统计学、工程学等交叉形成,后者由金融、法学交叉形成。此外,还有行为金融学,由金融、社会学、心理学交叉形成。其中的行为金融学和法和金融学在国内学术界属于一个崭新研究领域,但所有新兴学科都有广阔发展前景,为此,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需要探索高校资源和这些新兴学科的契合点、交叉点,可考虑开设有前瞻性的专业或课程。

处理金融学专业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本质上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协调发展,为此,要在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考虑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育21世纪金融学人才为目标,做精心设置和合理调整,致力于完善和发展专业学生的多项能力,培育高素质、强能力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经济的迅猛崛起及快速发展,使得金融学专业学生面对的要求越来越严苛,探索金融学人才培养标准及课程体系设置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可否认,金融学人才的培养是当前的重中之重,需要结合金融经济发展形势做出精心策划与安排,课程体系也需要做相应调整,方可助力金融学专业学生快速成才,文章对此做了重点论述,为金融行业发展提供助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伟杰,邹艳.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基于人才培养视角[J]. 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5):128-129.

[2]王圣朝. 金融学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若干思考[J]. 林区教学,2017,(04):10-11.

[3]张保帅. 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基于人才培养视角[J]. 中国市场,2013,(46):212-213.

[4]刘尚荣,苏薇,康慧敏. 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青海大学为例[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24):92-9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