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3

策论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马静

(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092)

【摘要】高校英语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且该项能力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水平,因此英语教师要做好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工作。本文研究中将论述思辨能力与英语写作之间的关系,后指出学生思辨能力培养问题,最终针对问题提出培养策略。通过研究,当前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存在一些问题,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水平发展,而文中策略可帮助解决问题,提高培养成果质量。

【关键词】英语写作教学;高校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0.引言

思辨能力是人对某个话题、主题等进行多角度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自我辩论的一种能力,该项能力作用下写出的文章带有思辨性,该特性可以带动读者思考,通过文章与作者对话,因此带有思辨性的文章更引人入胜,内容上言之有物,说明思辨能力是写作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写作水平提高,高校英语写作教学应当重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这一点在现代高校英语教学中已经引起重视,但不少教师所采取的培养策略比较粗放、简单,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故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有必要针对当前问题展开研究。

1.思辨能力与英语写作之间的关系

英语写作的本质是语言写作应用,在写作过程中,作者需要结合英语语言逻辑、知识,使用英语将自身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更好的传递信息,引发读者共鸣与思考。相反,当写作文章无法传递信息,阅读文章就会变得非常无趣,给读者带来言之无物的感受,让人没有读下去的欲望。相比之下可以看出,能够表达作者思想的文章才是合格的文章,这也是作者写作水平高的一种体现[1]

结合这一点,要通过文章表达思想,除了需要作者对语言逻辑、知识有充足的认知以外,还需要作者对于写作主题、话题进行充分的思考,找出其中矛盾、问题,而后通过语言进行描述、表达。因此,要写出合格文章,作者本身对于主题、话题的理解要足够深刻,而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能够让作者从多个角度对主题、话题进行思考,站在不同立场上进行分析,这个过程可以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也能让作者更好的把握事物脉络,写作时顺延脉络可以让文章富有逻辑、更加通顺。

由此可见,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是写作合格文章的关键,缺少思辨能力支撑,写作就只是单纯的语言表达,容易在写作中引发写作深度不足、逻辑混乱等问题,故思辨能力与英语写作之间关系紧密,前者水平对后者水平有直接性影响。

2.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培养模式粗放

许多教师虽然很重视学生英语写作思辨能力发展,但教师所采取的培养模式比较粗放,因此导致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受限,培养效果也欠理想。当前教师普遍采取的培养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的模式,该模式下学生缺乏能动性,易养成被动学习习惯,面对写作主题、话题很少进行深入思考,因此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常不知如何下笔,感到写作非常困难。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英语应用、写作手法等知识性内容的传递,对于写作思路普遍只做简单示范,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以掌握写作精髓,因此很难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2]。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当前培养模式中会根据学生写作成果对学生进行指导,即学生写作完成后,教师将阅读学生写作成果,找出其中问题后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个过程中很多教师会直白的告诉学生正确的写作角度,如发现学生写作文章中论点单一,那么教师就会列举出其他论点,告诉学生可以从这些论点出发进行写作,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学生进行记忆式学习,单纯记住教师意见进行修改,若更换主题,同样的问题依然会发生,说明该指导方式存在缺陷,不足以对学生思辨能力进行培养。

2.2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力度薄弱

思辨能力是人思维品质的一种体现,即思维品质的好坏通常是按照人思维主动性程度来判断的,而思辨能力下的思辨活动是人自主展开的,说明人如果具备良好思辨能力,会经常自主展开思辨活动,就代表人思维品质表现良好。结合这一点,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写作思辨能力时,理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便学生在良好的思维品质作用下自主进行思辨思考,而现状中教师虽然会有意识的进行思维品质培养,但培养方法比较简单,导致培养力度薄弱,学生思维品质普遍处于低水平。例如,一些教师在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中就只进行口头强调,要求学生主动思考,这种方式所起到的作用较小。

2.3能力发展受限于学生个人局限性

每个人的思维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依靠个人对事物进行分析,可能无法窥得全貌,这种情况在学生层面上普遍存在,即学生尚处于思维发展阶段,个人局限性相对较低,因此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常常不够全面、深刻。在此基础上,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就很容易受到学生个人局限性限制,即思辨能力的发展机制就是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出发,对事物进行分析,以便加深自身理解,但受限于个人局限,学生难以找到思维的所有角度、层面,经常只能从个别角度、层面进行出发,难以再进一步,故学生思辨能力发展陷入困境。针对这种现象,教师理应打破学生个人学习格局,采取其他方法帮助学生突破个人局限,而现状中很多教师并未解决这一问题,个人学习依然是学生学习常态,说明学生思辨能力发展面临较大限制

[3]

3.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3.1改革培养模式,优化指导方式

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于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在于改变学生地位。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发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予以他们充足的能动性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在写作学习中进行自主思考,为学生思辨能力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同时,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主动习惯养成有利,还能给学生带来良好学习体验,调动学生写作学习、思辨思考积极性,进一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在进行英语写作思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在写作学习或思辨思考中遇到问题后,应当及时给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做好对学生的引导,但教师不应当在指导过程中直白告诉学生答案,以免学生进行记忆式学习,相反要让学生保持思考,依靠自己找到问题答案,在其寻找答案时若是出现偏差,教师则要及时予以纠正。出于这一目的,教师应当优化指导方式,优化后的指导方式为“思路传达”,即假设学生在思辨思考中遇到了“外国人对于生活的愿景与中国人有哪些不同”的问题,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外国文化背景出发进行思考,以文化背景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持续进行思考,对学生思辨能力发展有利,且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找到答案,提升个人英语写作水平[4]

另外,在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一些基础训练,目的是强化学生思辨意识,调动学生思辨能力,以保障改革后培养模式的能动性空间可以被学生自主利用。思辨能力基础训练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比较常见的有:其一,提问式,教师可以在课堂写作练笔等环节开展前精心地设计一些问题,然后在课堂写作的时候提出,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简单的思考,以此对其思辨能力进行培养。例如,教师提出“请用英语表达汉语缘分一词”的问题,在经过思考后,学生会发现英语中没有完全符合“缘分”词意的单词,因此接下来将会思考“如何表达”这一关键问题,受此启发学生将开始从不同角度思考“缘分”词意,并将其转换为不同的英语语言,最终进行写作;其二,生成资源式,即生成资源指学生在任意学习活动中经常产生的一些新奇的、天马行空的想法,这些想法的本质也是一种问题,特征是紧贴学生当下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若能灵活运用这些资源,就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培养。例如,教师向学生提出某个跨文化背景的写作主题后,学生突然提出“除我国以外,其他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人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有什么特点”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一个生成资源,教师可以围绕这个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引领学生进行思辨思考,能起到一定的思辨意识、能力训练作用[5]。因为生成资源来源于学生,且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所以生成资源式训练方法对于教师有很高要求,需要教师对此类资源足够敏感,并时刻保持“捕获”生成资源的状态,从而更好地发挥生成资源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的。

3.2摆正教师地位,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力度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作为原本的主导者要给学生让位,此时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就是教师让位后应当走向何种地位。针对这一问题,出于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力度目标,建议教师将自身放在引导者地位上,采用各种引导方式对学生思维品质进行培养,也为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奠基。引导者地位上,教师可采用的引导方式有很多中,上文所论述的优化后的指导方式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以外,还有其他方式可供选择:其一,兴趣引导,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对学生兴趣取向的了解,在课堂上根据写作要求,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话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思辨的乐趣,促使学生得到良好学习体验,而随着良好学习体验感受的不断积累,自主思考将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就能让学生思维品质持续提升,同步推动学生思辨能力发展。这种引导方式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建议教师加强日常师生沟通,主动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便于针对性的措施,为该方式实施提供支撑;其二,氛围引导,氛围具有通过集体行为、情绪等调动个别特殊个体,使其融入集体行为、情绪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当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营造良好氛围,就能让全体学生开始积极思考,促使学生思维品质、思辨能力发展[6]。所以,氛围引导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如何营造良好氛围,一般建议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体验式活动或者情境化教学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代入角色与其他角色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提出相关主题、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作用下,全体学生都会保持高度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利于交流习惯养成。同时,教师在学生交流中要注意观察,及时指出学生在交流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英语写作思辨能力发展。

以上两种方法能很好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思维品质、思辨能力提供发展动力,但为了确保学生思维品质、思辨能力能作用于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发展,教师应当在两种方法实施过程中增加一些写作训练环节。以氛围引导中的“角色扮演”活动为例,活动期间学生一般只进行口头交流,这与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因此教师可以在活动之后让学生进行活动体验感写作,或者在活动期间,让学生以“写信”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就能将学生思维品质、思辨能力与英语写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培养其写作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其思辨能力。

3.3实施小组讨论学习,做好学生分组工作

为了突破学生个人局限性,建议教师在英语写作思辨能力培养中实施小组讨论学习,即教师要将学生分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开展讨论学习活动,活动的具体展开方式为:教师可以结合写作教学目标与学生兴趣取向,提出相关讨论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自拟主题。主题提出后将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情境,学生在兴趣作用下会带入情境进行个人思考,然后在组内分享自身思考成果,并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7]。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不同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所以通过讨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新的思考角度,有助于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进行相互的辩论,这就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发展。例如,当写作教学目标是“跨文化意识”时,教师可以提出“外国人与我国人的生活理念有哪些差异”等讨论话题,其中“外国人的生活理念”对于我国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但同时有很吸引学生进行探索,因此能很好的引发学生思考,推动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能集中学生集体力量突破学生个人局限性,让学生集思广益,在相互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相许,为学生思辨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与动力。需要注意的是,小组讨论学习虽然能解决个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但不代表可以取而代之,其正确实施思路应当是与个人学习相结合,以便学生通过个人学习积累个人心得,然后定期展开小组讨论,从而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另外,小组讨论学习实施的另一大关键点在于学生分组,合理的分组能让组内学生讨论交流更加顺畅,不会因为个体差异而陷入无法讨论的局面,因此合理分组非常重要。为了确保分组合理,教师应当先对学生进行分层,即不同学生的个人思辨能力水平、英语写作及其他相关知识的认知存在差异,教师应当将综合水平相近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层次,然后再合理地进行分组。在进行分组的过程中中,教师需要了解同层次学生的能力结构,将能力结构互补的学生分为一组[8]。例如,若是A学生比较擅长思考,但不擅长写作,但B学生能力结构相反,因此教师可以将两者分为一组,使得A学生能够给B学生带来新的思考角度,B学生能给A学生提供写作帮助,说明这种分组更有利于学生互帮互助,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英语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思辨能力与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之间关系紧密,前者发展对于后者发展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英语写作思辨能力培养力度。思辨能力培养中,教师要秉持学生为主的基本理念,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自主性,以便学生自主思考,同时利用学生集体进行能力培养,这能帮助教师取得理想培养成果,也有助于学生英语综合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袁婷婷. 关于在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思考[J]. 海外英语(下),2019(10):179-180.

[2]杨红俊. 高校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以英语写作为例[J]. 海外英语(上),2015(12):72-74.

[3]陈则航,邹敏,李晓芳,陈思雨. 构建英语写作中思辨能力表征框架[J]. 中国外语教育,2016,(3):11-19.

[4]舒亚萍. 思辨能力及语言因素对学生二语写作的功效探索-评《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及语言因素对二浯写作影响的研究》[J]. 大学教育科学,2017(5):I0008-I0008.

[5]马利红. 基于论证的英语写作思辨能力评价效度研究 [J]. 现代外语,2021,(9):694-703.

[6]赵冰. 探究英语专业学生二语写作思辨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50-51.

[7]韩大伟,初胜华. 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的辩论式写作教学模式——一项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2014(4):60-65

[8]穆从军. 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思辨能力调查 [J]. 现代外语,2016(5):693-704.

作者信息:马静,女,汉族,1982-03,辽宁沈阳人,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