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保护民族语言融入特色旅游规划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将保护民族语言融入特色旅游规划中

王丽萍,彭薇

四川轻化工大学   四川省 自贡市 643002

摘要:世界文明源远流长,跟随时间的脚步慢慢走向交融。不论是从世界,国家,还是地区来看,有一点是始终都不会改变的,那就是文化始终保持着多样化,民族语言亦是如此。我们不敢想象一个少数民族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忘却自己民族的语言是多么的悲伤。让民族语言世代相传,并成为民族文化中最耀眼的“徽章”是文化传承必不可少的内容。

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成为全球人民文化交流的一大手段,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更是有极大的探索欲望,所以将民族语言与旅游业相结合既有文化价值,又有一定的经济收益。此篇文章以保护民族语言并将其融入旅游规划为主题。

关键词:民族语言 传承 保护 发扬 旅游规划

一、引言

信息时代下,我们国家的网络建设,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各民族之间交流更加丰富,虽然给少数民族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但频繁的社会交流使许多少数民族趋向汉化,给少数民族带来了文化淡化的危机。

文化淡化中的最典型就是民族语言的传承受到了威胁。随着社会交流的加快,国家也提倡全民族使用普通话,民族语言逐渐被挤兑出我们的日常生活。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如果人们不重视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在时间的消磨下许多民族将会失去这枚耀眼的“徽章”。保护民族语言是保护民族自己的财富,是保护地区的文化多样性,是保护世界的文明延续。

二、现状:民族语言正在走向消亡。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语言研究工作者陆续进行了多次语言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民族语言走向濒危的大部分都是一些人口和地区占比较小的弱势民族。狭小地区和少量的人口在现代化的影响下常与外界交流导致自我文化逐渐被淡化或者替代。从当今来看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来说人口,区域,和占地都比较大,他们的文字保护和民族语言传承都发展的比较好。

在56个民族中,朝鲜,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彝、傣、拉祜、景颇、锡伯、俄罗斯12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字,汉、回、满三个民族通用汉语汉文。许多民族语言走向濒危,羌族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据调查羌族已经快失去自己的民族语言了。

羌族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民族,可是受社会发展的原因,民族自己的文字已经失传。古老的羌族历史悠久且具有巨大的文化研究价值,但是只留下了些许生僻文字。至今会说羌语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且基本上都是居住在偏远寨子里八九十岁年迈的老人。羌族语言文字失传无疑是一件令人痛感悲伤的事情,语言保护工作者通过走访会说羌语的老人,用汉语拼音记录羌语的发音,以此来保护传承羌语,但却收效甚微。

三、存在的问题

1.我国教育体系对民族语言重视力度不够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呈现增长趋势,教育事业也不断得到人民的认可。以前的地方教育多以民族语言(包括方言)的方式进行交流授课,所以民族语言贯穿了我们的整个生活。跟随教育的进步,国家大力提倡普通话,学生在校期间需讲普通话,生活的街道也随处可见贴满了提倡普通话的标语。

很多地方的民族语言并没有列入当地教育科目中,特别是使用较少的民族语言,在生活中缺少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能够在课堂中开设自己民族语言的地区少之又少,一般只有较为常见的彝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地区会开设民族语言学习课堂,也会通过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设定考试科目,深入的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而其他弱势民族基本没有这方面的教育计划,致使很多小种民族语言渐渐被人们忘却。

2.经济全球化让民族语言渐渐被外来语种挤兑

经济全球化使得大多数外企来到中国投资建厂,随着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商品交易上联系越来越密切,学习外语成了必不可少的发展条件。使用最为广泛的英语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自己的民族语言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生活的需求了,我们不得不在自己的民族语言上做出适当的舍弃。

  1. 民族语言文化宣传做的不够到位

许多地方关于民族语言保护工作都只是简单的形式主义,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并没有取得特别显著的成效。地方政府虽然做了相关的宣传工作但都仅仅只是一些表面工作,并未赋予实际行动。

四、民族文化与旅游策划相关融合方案

1.在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开发的时候最大程度的保护原始语言

在我们对少数民族聚集地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要最大程度的保护相关少数民族的原始语言和原始的生活方式,实施旅游规划上的“梯级开发”,以九寨沟的藏族寨子开发为例,不是统一的全部开放而是有保留有选择的进行规划和开放,让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有一段时间的缓冲期,而不是一昧的进行经济开发。

在高强度的旅游开发下,如果没有注意文化的保护,那旅游开发区很容易呈现出“泯然众人”的不良局面,既不利于该地区特色旅游名牌的打造,也不利于相关的文化保护。只有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才最具吸引力。

  1. 旅游开发时多使用当地的劳动力

文化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应当掌握民族语言,在宣传过程中尽可能多使用民族语言。同理在进行旅游工作人员选拔与培养的时候也应该尽可能的选取当地相关民族的土著居民。听取当地人的意见,在尊重对方文化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展示该民族的特色文化,但是在进行文化展示的时候也要注意展示程度,比如有少数的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古老文化当予以简略。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多为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我们进行旅游开发不仅是开发经济价值,更多的是帮助这些偏远地区进行脱贫,以湖南十八洞村为例,该地区的旅游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现今已被各大旅行社归入了湘西旅游线路中必去的地点。

在对特色民族地区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多聘选本地土著居民不仅能更好的进行民族文化的展示,更能为该地区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进一步的帮助脱贫,以解决留守老人留守孩子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让求职机会走入大山,而不是让大山再也留不住青年人。

3.将民族语言延伸成文创产品扩展文化影响力

在旅游经济收益中,占大头的是服务业,但是相关的特色产品出售也是无法忽视的一个部分。以长沙的茶饮品牌茶颜悦色为例,该品牌除了线下出售奶茶,还会线上线下都出售相关的文创产品,故宫文创也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前者主打长沙文化特色,将有辨识度的用语习惯做成文创产品饱受好评。

将民族特色语言做成相关文化产品是把文化化成实体经济的一种有力手段,不仅仅能提高相关的经济收益,将其与线上销售相结合还能更好的扩大特色语言的传唱程度与影响范围。

四、结论

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民族语言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文化经济相交融亘古不变,我们一昧的呼喊口号进行保护极可能收效甚微,只有将文化保护与经济收益进行挂钩才能更好的利用经济资源对特色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

保护、传承、发扬民族语言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尤其是对于那些弱势民族而言,想要继续将民族语言传承下去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会面临很多外界因素的干扰,经费不足,政府力量不够等。我们将市场与文化结合,在旅游业上善用“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收益效果。

民族语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历史的见证,它是各民族最好的代表,它是各民族最绚丽的“徽章”。民族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体量不言而喻,我们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提高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传承意识,让特色民族文化搭载旅游业的快车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正在消失的民族语言:177种语言列入濒危或正走向濒危—中国文化报 201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