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跨媒介传播现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跨媒介传播现象

崔晓熠

(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辽宁省丹东市、118003)

摘要:随着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应用与普及,线上交易和流媒体、短视频平台迅速发展,人们的视觉习惯受动态化信息内容影响,形成新的阅读习惯和审美取向。多重技术应用推动了融媒体产品内容和形态的创新,媒介资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态,视觉传达设计也不单单局限于静态图像和文字,而是逐渐拓展到多维设计,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关键词:传播与资讯;视觉习惯;媒介内容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初由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提出,他认为“传播与资讯通讯科技终将汇聚合一”。本质上,媒介融合是媒介形态、媒介内容、媒介生产等边界相互消解,媒体、受众、信息之间相互融合,信息呈现出跨媒介又彼此联动的传播特征。媒介融合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信息产业日渐完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各媒介相互融合,催生了一系列新型跨媒介文艺作品。本文通过结合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分析其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产生的影响。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信息的传播在媒介融合时代是如何发展的,有哪些特征?视觉传达设计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产生了怎样的创新与进步,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媒介融合背景下,艺术新业态的生成对未来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一、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

传播过程不受限在媒介融合趋势逐渐增强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受众范围广,传播不受时空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各种移动终端上获取文字、图像等各类信息。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时代媒体融合功能逐渐增强,不同传媒产业的媒介渠道也在融合,特别是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传统媒体能够依托微博、微信、豆瓣以及短视频软件进行信息传播,大大减少了传统媒体的制作成本。传统媒体还可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技术优势,分析用户习惯喜好,精准投放信息,有效减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冗余信息,提升信息传播效率。

二、强调视觉传达设计在建筑产品设计中的价值

从更细微的角度来讲,视觉传达之于建筑的作用不仅在于让大家通过眼睛看到建筑,更在于让大家通过眼睛、大脑识别到每个建筑的独特性,联想到建筑的文化底蕴、设计理念、内涵与灵魂。《建筑视觉形式的演变》一书在剖析完视觉传达设计在建筑中的具体应用之后,进一步强调了视觉传达设计在建筑中的价值。其一,视觉传达与建筑的高度契合,使建筑有更完善丰富的细节,可提高场所完整性和品质感,有利建筑的传播和被社会公众认知。例如色彩能体现建筑的整体风格,给人以较直观的视觉体验,甚至还能传达建筑意境。再如穿流于建筑设计和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光影,既突出建筑的形体、并给人们带来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也可以突出建筑的设计氛围与设计理念架,提高大众对其的认可度。其二,视觉传达与建筑的结合,可优化建筑内部空间的导向功能。例如立式导视系统牌、悬挂式导视系统牌、立式导视系统牌的运用,不但起着说明空间用途、介绍建筑历史、指出空间方向等功能,还可以成为建筑空间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成为营造空间氛围、增添空间文化底蕴、增强空间历史厚重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填补视觉空白,美化空间、丰富空间。

三、结语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跨媒介艺术新业态的生成对视觉传达设计未来的发展具有巨大意义。从设计的发展和实践来看,数字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促成了媒介形态更迭,拓展了相关领域设计产品的应用范围;同时,动态多维设计在时间性、空间性和情节性上突破了静态设计的局限性,赋予视觉传达设计新的活力。艺术新业态的出现能够起到引领受众审美取向的作用,现代人生活时间的碎片化管理也影响着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媒体和设计从业人员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把握创造出新的审美方向,逐渐发展出碎片化、去中心化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例如,海报设计画面风格更新迭代,虚拟现实技术、多维空间等技术和视觉传达设计的融合应运而生,均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当受众接受了某种固定的风格后,就倾向于产生视觉上的疲倦感,不再满足于当前的设计风格与形式,从而促使设计不断被创新,推动新型媒介融合的产生和发展。

结语:

从古至今,建筑一直产生着巨大的视觉力量,但人们却很少给予关注,而是聚焦于建筑的实用性、经济性、社会因素等。而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个较新的学科与专业,在科学技术发展、大众审美需求变化的加持下,其不仅仅是作为“印刷美术设计”以及“平面设计”而存在,而是在当代社会中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设计领域,并不断突破自我,与其他各种视觉艺术实现了有效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舒雯,黄亚鹰.人工智能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包装,2022,42(03):70-73.

[2]贾悦.新文科理念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设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3):47-48.

[3]刘虹.食品包装设计在视觉传达课程中的教学思考——评《食品包装中的大学问——从包装鉴别食品》[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13(03):1007.DOI:10.19812/j.cnki.jfsq11-5956/ts.2022.03.024.

[4]李红星.新媒体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与革新——评《创新与突破:视觉传达中的新媒体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02):144.

[5]程军歌.视觉传达在社会美育中的独特作用[J].艺术教育,2022(02):284-287.

[6]李云歌.视觉传达设计在农产品包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果树,2022(02):134.

[7]张卓尔.现代智能化包装设计中元素形态视觉传达研究[J].大众文艺,2022(02):65-67.

[8]刘思岢,陈叶蕾,王晴.京剧元素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2(02):90-91.

[9]姜岩.基于学生学习成效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质量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03):142-143+163.DOI:10.14004/j.cnki.ckt.2022.0161.

作者简介:崔晓熠(2001,12.24),男,汉族,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