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开展议题式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4
/ 2

初中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开展议题式教学

刘成海

河南省永城市第三初级中学邮编:476600

摘要:议题式教学法更加活跃,更具开放性,是了解学生自身思维、强化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但知识积累意识相对薄弱。将议题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有效了解学生自身的想法,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强化教学品质。有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探讨了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议题式教学策略,希望对相关教学工作者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思政;议题式教学;开展

引言:将议题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拓宽道德与法治的学习途径,引导学生认识到"死记硬背"是没有价值的,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才能充分吸收知识的精华,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奠定基础。

一、议题设置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议题设置中,要遵循主观性原则。教师要开发设置议题,学生自己也可以开发议题。例如,当教师讲到权利和义务时,有学生提出,他在生活中去取快递时被收取取件费,这算不算侵犯了他的权利;那么,在下一节讲解如何正确行使权利时,可以以此为话题,通过讨论过程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可以看出,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生活话题。

2、生活化原则

虽然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也与生活实践密不可分。九年级上册的四个单元,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这部分内容在运用议题式教学,设置议题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生活化原则。例如,在八年级宪法中,学生学习了我国的立法、行政、司法等机关,理论性较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以学生身边的国家机关入手,创设真实的议学情境,设置议题。比如立法机关,教师可以以民法典的出台与实施作为议学情境,以民法典的新规设置议题,又如行政机关,虽然学生对政府的理论知识不熟悉,但由于可以体验到政府的职能,教师可以为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创设情境,切取一个视角设置议题。总之,议题的设置应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尽可能地将抽象的学科理论与生活相结合,议题源自实际生活,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的意义

议题式教学是一种鼓励学生表达和讨论问题、合作和探索、对认知冲突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案以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样态。一方面,在目前的议题式教学学习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甚至质量不高,是伪问题。很多题目是一种浅层次的学习,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讨论只停留在较低的思维层次上,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依赖其他组员完成任务,缺乏进阶性思维,不能有效发挥议题的教育价值和作用,最终导致学习效果降低。另一方面,议题探究的活动时间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时间浪费在看似"热闹"的讨论上,即为活动而议题,"形式化"的学习更加明显。因此,当前议题式教学的困境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程的开展与探索,以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而指向深度学习的议题式教学的发展,给了我们新的思路和方法。深度学习是一个由教师主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展更高层次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积极独立地、批判性地学习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将其整合到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并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实现学科知识的情景迁移,以掌握核心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优秀的学习者。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议题式教学策略

1、议题选择要引领正确三观

在初中思政教学素材的选择中,往往都是从现实生活的时政背景出发的。为了在学生中带来正面的导向,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师需要在选题上有所创新,对社会议题的价值进行判断和评价,尽量选择符合时代精神的正面社会材料。例如,在"网络生活新空间"这一课题中,教师在选题上需要强调议题的“正面性”,选择现阶段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正面例子,而不是利用互联网牟利或违法的例子。这样一来,基于正确价值观的讨论就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互联网观。

2、问题设计要与教学内容相契合

在议题式思政课堂中,科学议题的选择只是第一步,为促进议题式思政课堂的顺利开展,还需教师科学设计课堂问题,实现问题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具体展开,则是要求教师不要为了设计议题而设计议题,只顾学生议题讨论的兴趣,忽略了学生议题讨论的教育意义。因此,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则需教师花费更多心思,以确保问题的设计能够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讲道德"这一课程时,教师即可从近两年明星偷税漏税的问题出发,请学生透过偷税漏税这一犯罪事实,看到偷税漏税背后的道德本质,引导学生讨论偷税漏税背后,是明星何种思德的缺失,由此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与道德观。

3、设置两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作出判断选择

两难情境是指人们难以取舍,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困惑和两难的情境。根据实践,创设或再现两难情境,能较好地还原人们在面对某种情境时的困惑和价值观的冲突,能真实地展现人们的心理纠结、思想矛盾和选择困难,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经常举行的课堂辩论赛,实际上就是为了制造两难问题,让学生站在正方和反方参加辩论,分清是非,最后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然而,在这种形式的辩论中,教师必须巧妙地、正确地引导。因此,在制造两难问题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最后的结论是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才是学生的正确判断或选择。例如,中学生到底该不该带手机到学校?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两难问题,但通过辩论,学生自己可以权衡两难问题的利弊,最终得出结论:不应该把手机带到学校,因为弊大于利。

4、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探索兴趣,首先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突破界限,创新教学方法,减少学生在课堂中因为背诵其固定概念和相关定义,而对文科内容产生抵触心理的低效率教育情况,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个人核心素养,完善其道德与法治意识。教师在课堂上还应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件和内容为切入点,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流传相关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在课堂上选择内容的自主性。例如,在学习情绪掌握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动画人物,展示他们在不同情绪下的肢体动作以及向他人传递的真实情绪,诱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询问他们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和自己解决负面情绪的最终方法,例如,"写下情绪,然后忽略它,过一段时间再回头自我调节""出去踢足球或打篮球,运动到酣畅淋漓,自然就将负面情绪消化掉了"等,提升学生对自我情绪的把控能力和消化能力。采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课程教育引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转换,达到创新教学方法的教育目的,拓宽他们的教育范围,扩大他们的视野,鼓励他们思考本课的主题,提高教学效率。

结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议题式教学已成为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它有效地呈现了本课的具体内容,而且还因为它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使课堂具有开放性、指导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赵远.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智力,2022(23):147-150.

[2]李小燕.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策略[J].科学咨询,2020,(24):100-101.

[3]李玉玲.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0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