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小资料”、“课外读” 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以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2019年浙科版)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2
/ 2

依托教材“小资料”、“课外读” 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以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2019年浙科版)为例

吴星昊

云和县云和中学

摘要:“小资料”、“课外读”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呈现形式,是对每一节课本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钻研“小资料”、“课外读”的内涵,巧用“小资料”、“课外读”的内核,开发“小资料”、“课外读”的外延,不失为切实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资料 课外读 分子与细胞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生物学科知识的广袤,在仅限的生物教材中难以全面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发展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处理、构建知识能力,切实落实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为了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发展需求,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浙科版(2019)必修教材中的一个突出改变就是添增了许多“小资料”、“课外读”。

“小资料”、“课外读”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呈现形式,是对每一节课本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其涵盖了科学家的生平、生物学史、生活应用、社会实践、概念拓展等内容,是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笔者认为,教学因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出发点,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钻研“小资料”、“课外读”的内涵,巧用“小资料”、“课外读”的内核,开发“小资料”、“课外读”的外延,切实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本文以普通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2019年浙科版)为例进行说明。

1钻研“小资料”、“课外读”内涵,体味设立意图

1.1“小资料”、“课外读”数量统计

表1 浙科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新旧教材“小资料”、“课外读”数量统计

项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总计

课外读

旧教材

1

0

6

1

8

新教材

2

5

4

2

13

小资料

旧教材

2

3

8

0

13

新教材

3

8

12

2

25

说明:新教材章节有删减、增加、合并,旧教材也按照新教材的内容和编排方式进行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小资料”、“课外读”在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多,是构成教科书的重要部分,与旧版教材相比,大幅度地进行了扩充,必须引起重视。

1.2 “小资料”、“课外读”内容分析

表2 浙科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新旧教材“小资料”、“课外读”内容分析

根据表2分析,“小资料”、“课外读”主要包括“生物学史”、“实验拓展”、“社会·科学·技术”、“概念拓展”四大类内容,需根据其内容特点进行分类应用。

1.3 “小资料”、“课外读”特点分析

知识全面,涉及面广,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如“肥皂中的两性分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了解磷酸分子的特点并用于生活实际。言简意赅,重点明了,易于学生进行阅读和知识的提炼,适合学生自主阅读并获取有效信息。立足教材,有效延伸。如“核孔复合体”建立在“结构和功能观”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核孔复合体的结构特点及其特性。

2巧用“小资料”、“课外读”内核,落实核心素养

基于以上分析,“小资料”、“课外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课堂提供了简练明了的素材,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故而,充分挖掘已有教学资源,巧用“小资料”、“课外读”组织教学,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关键能力,切实促进学生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

2.1依托“小资料”、“课外读”,形成生命观念

新课标强调概念的学习应由原来的“重知识”向“重过程”转变。“小资料”中许多内容是对生物学概念的延伸,可作为补充材料,加深对概念的内化,形成生命观念。如在学习溶酶体的结构与功能时,借助书本“图2-23 溶酶体的消化作用”,仅仅知道溶酶体可以消化自身碎片和衰老的细胞器,但是具体过程如何并未阐述,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借助小资料“细胞自噬”可以明确归纳出细胞自噬的过程、意义、发生条件等内容,为构成“结构与功能观”提供支撑。又如在学习“物质通过多种方式出入细胞”的过程中,“渗透”的概念是难点,教材通过“水通道”的展示,明确水分子通过扩散和易化扩散出入细胞,充实“渗透”内涵,形成“稳态和平衡”观。

2.2基于“小资料”、“课外读”,培养科学思维

“小资料”、“课外读”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涵盖了丰富的生物学史。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融入到科学家的思维中,在探索生物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构建、批判、推翻再构建,培养科学精神。如在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外读”中的信息,引导学生根据科学史进行论证式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合作,领略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和质疑精神,在润物无声的学习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同时给足学生时间,在论证的过程中享受修正主张、提出质疑、得出结论的过程,在分析、解决问题中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

2.3借助“小资料”、“课外读”,开展科学探究

新课标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如在建立“细胞核控制细胞的遗传和代谢”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利用小资料“伞藻‘嫁接’实验与变形虫切割实验”构建探究活动,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伞藻有什么特点?分为哪几部分?切去伞帽后有什么现象?如何确定控制伞帽形态的是伞柄还是假足?你将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改进实验?为什么伞柄和假根嫁接后会出现中间类型?如何用变形虫进行实验?无核变形虫或单单细胞核不能存活说明什么?为什么有细胞核存在变形虫便可以正常代谢、生长、繁殖?如何使无核变形虫重新恢复活性?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借助实验构建概念体系,使学生真正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探讨和交流中自发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2.4依靠“小资料”、“课外读”,树立社会责任

新课程倡导“密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相联系,注重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知识构建理论倡导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探索进而获得新知识。为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性地创造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生活化教学情景,使学生回归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对生命现象及特征进行解释,从而形成生物学知识、观点和思想方法,逐步感知生命观念,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绞尽脑汁寻找和教材内容贴切的生活情境,而往往忽略了教材中本身就具备的良好的素材。如课外读“诱导多能干细胞” 就为学生们展示了干细胞的特点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享,从而感知知识的价值,提升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树立责任意识。

3开发“小资料”、“课外读”资源,提供更多选择

“小资料”、“课外读”栏目设置的出发点之一是增加教材的弹性,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和阅读提供选择和参照。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兴趣需求,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整合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相关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与相关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有意识地开发、改造、创新和完善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利于学生提升生物学兴趣,切实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庆英,耿雪侠等.核心素养下“技能训练”栏目的利用研究——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5):140-142.

[2]汪梦旭.基于核心素养的浙科版高中生物新旧教材习题栏目比较分析[J].中学生物学,2020,36(09):66-68.

[3]马娟. 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拓展阅读”栏目应用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吴星昊19909-女,云和中学,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专业方向高中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