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互联网+微课程模式在癌症疼痛宣教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3

探索互联网+微课程模式在癌症疼痛宣教中的应用

张思涵1,林青,于娜英2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肿瘤科,福建 福州 350000

【摘要】 目的探索癌症患者疼痛宣教的新思路、新渠道,分析互联网+微课程模式用于癌症患者疼痛宣教的效果。方法 将2020年6月~2021年6月肿瘤科入院患者进行筛查,选择NRS评分≥4分的患者120名,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疼痛宣教,观察组结合互联网+微课程模式进行宣教。分别对出院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服药依从性、自我效能各项评分、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互联网+微课程技术可以有效增强癌症疼痛宣教的效果,调动患者学习癌痛知识的积极性。

【关键词】疼痛宣教;互联网+;微课程;癌症疼痛

癌痛是癌症患者最痛苦且常见的临床体征之一[1],患者在精神和肉体上遭受极大折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据调查,全球每年仍有3250万癌症患者因疼痛无法得到有效的缓解而死亡[2]。近年来,国内外都在重视对癌症患者的疼痛宣教,但癌痛患者对于止痛药的错误观念和消极态度仍普遍存在,癌痛患者对止痛治疗的偏见及知识缺乏是导致癌痛控制不佳的重要因素[3~4]。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步,“互联网+”在护理领域逐渐被广泛应用[5]。微课是一种以简短视频为主要信息媒介的新型教育模式,目前已经在临床患者宣教中被推广应用并证实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6~7],但在癌痛宣教的应用还寥寥无几。本研究拟在癌痛患者的宣教中结合互联网+微课程模式,以探索癌痛患者宣教的新思路、新渠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20年6月~2021年6月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入院患者进行疼痛评估,选择NRS评分≥4分的疼痛患者120名,选择标准:①年龄≥18岁,具备配合研究能力,不存在言语障碍;②经病理和(或)细胞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③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签署过书面知情同意书;④生存期预计不少于3个月;⑤患者伴有中、重度的癌性疼痛,排除手术、化疗药物等其他因素引起的疼痛。排除标准:受试者在试验期间转院或放弃治疗者[8]、精神异常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对年龄、性别、病程和学历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项目

观察组(n=60)

对照组(n=60)

统计量值

P

年龄(岁, x±s

48.47±12.88

46.32±12.90

0.9141)

0.669

性别

39

35

0.5642

0.453

21

25

病程

III期

26

28

0.1352

0.714

IV期

34

32

学历

文盲

4

3

-0.2113)

0.833

小学

22

23

中学

19

22

大学

15

12

1)t值;2)为χ2值;3)z

1.2 宣教内容

由肿瘤科科主任组织,以护士长为组长,3名疼痛专科护士和2名医生为组员,成立专门的疼痛教育小组,成员均经过癌痛专科知识培训且通过考核。疼痛小组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与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制定的《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9]制定宣教大纲,系统地讲解癌痛的病因、机制、分类、评估原则及方法、治疗措施等。

1.3 方法

1.3.1 评估方法  临床上通常采用数字评分法(NR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无痛(0分)为身体未出现疼痛;轻度疼痛(1~3分)为轻微疼痛,但可以忍受,睡眠不受干扰;中度疼痛(4~6分)为疼痛持续出现,无法忍受,要求使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重度疼痛(7~10分)为疼痛剧烈,睡眠严重受干扰,出现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指导患者正确评分,跟踪患者的疼痛情况,有无加重或减轻。

1.3.2 对照组  采用常规宣教方式,以WHO制定的癌痛三阶梯治疗方案为指导进行癌痛规范化管理,根据宣教大纲为患者宣教,并发放疼痛宣传手册。

1.3.3 观察组  采用常规宣教结合互联网+微课程模式,宣教内容与对照组一致。 ①选择一名小组成员为负责人,通过外派进修学习、查找微课程相关文献,掌握互联网+微课程技术的运作流程[10]。②选择钉钉作为技术平台,由科主任、护士长及疼痛组专家共同制定方案,将培训内容分为8个专题,4位组员各负责两个专题。负责人对组员们进行互联网+微课程模式及平台的应用讲解。③负责人对每位患者及家属做好登记,确保他们已知晓钉钉的使用方法。④4位组员将自己负责的专题分成不同模块,每个模块拍摄成5~8min微视频。每3天更新一次。例如因服用阿片类镇痛药导致的便秘,拍摄者可针对几种简单的理疗方式指导进行拍摄,如葱白+粗盐贴穴位或按压耳穴等,让患者在家亦可自己做理疗进行改善。⑤视频拍摄完成,邀请科主任、护士长及组员们一同观看,经审核后上传。⑥每个微视频后可以附加1-2个小提问。⑦负责人定期收集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并反馈给组员。

1.4 评价指标

对出院1个月后的两组癌痛患者进行电话访谈。①服药依从性:评价患者服药是否按时、按量完成,2项均符合为完全依从,只有1项符合为部分依从,均不符合或自行换药为不依从。②慢性疼痛自我效能量表(英文,chronic pain SCORE)[11]包括:疼痛管理、躯体功能、症状管理等3个维度,共22个条目,极少把握为1分,十分有把握为5分。总自我效能评分=疼痛管理评分+躯体功能评分+症状管理评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自我效能越好。③中文BPI简明疼痛调查表:该量表由高丽萍等[12]经研究证实可用于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其评分项目包括疼痛对生活、工作、行走能力、情绪、睡眠、与他人关系、对生活兴趣的影响,10分/项,总分越低,表明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越小。

1.5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3.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得出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年龄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进行分析。两样本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服药依从性的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服药依从性的比较

组别

例数

完全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观察组

60

36

17

7

对照组

60

15

32

13

注:Z=-3.577,P<0.01。

2.2 两组自我效能比较 见表3。

3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项目

试验组(n=60)

对照组(n=60)

t值

P值

疼痛管理评分

16.40 ± 0.63

14.58 ± 0.59

2.118

0.036

躯体功能评分

30.18 ± 1.29

25.97 ± 1.17

2.425

0.017

症状管理评分

27.83 ± 0.84

22.85 ± 0.94

3.961

0.001

总自我效能评分

74.42 ± 2.15

63.40 ± 2.37

3.443

0.001

2.3 两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见表4。

4 患者宣教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

项目

试验组(n=60)

对照组(n=60)

t值

P值

生活

3.60 ± 0.26

5.02 ± 0.36

3.229

0.002

工作

4.00 ± 0.27

5.20 ± 0.35

2.707

0.008

行走能力

4.18 ± 0.32

5.08 ± 0.34

1.935

0.056

情绪

4.33 ± 0.35

5.25 ± 0.36

1.838

0.069

睡眠

4.00 ± 0.32

5.20± 0.37

2.458

0.015

与他人关系

4.18 ± 0.30

4.73 ± 0.33

1.233

0.220

对生活兴趣

4.15 ± 0.29

5.10 ± 0.37

2.020

0.046

3 讨论

由于肿瘤患者周转快,患者住院时间一般比较短暂,指导患者及家属树立正确的疼痛认知是癌痛患者治疗的关键。一方面,常规宣教方式局限于口头和书面宣传,患者和家属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另一方面,癌痛的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及持续性等因素也可能使患者和家属无暇顾及护士的宣教。因此,加强对患者的疼痛宣教,需从本质出发,调动患者及家属的自主性,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认知。由表2-4结果可看出,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改善(P<0.05),表明应用互联网+微课程模式进行疼痛宣教对于强化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比常规的疼痛宣教效果显著,这与陶剑芳在癌痛规范化管理结合微信平台宣教对肿瘤患者镇痛的影响[13]一文中得出的结论相似。

应用互联网+微课程模式宣教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主题明确,内容精简,能够在短时间内讲解专科知识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且更生动形象,容易吸引患者及家属的关注;②每个微视频不超过10min,患者和家属可以碎片化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③微课程为半结构化框架,易于扩充。各模块负责人需通过自身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的积累学习,及时更新内容,使宣教内容更新颖[14] ;④微视频内存小、保存方便,不存在信息一过性问题。

综上所述,互联网+微课程模式的宣教更灵活、有趣,与患者及家属的互动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使患者和家属能更积极地参与到癌痛管理中,有效地提高了患者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但本研究仅对福建省1所三级甲等医院展开研究,研究对象较局限,期待今后能与更多兄弟单位合作,扩大研究样本量,以便为癌症疼痛患者提供更精准、细致的护理。

参考文献

[1]宋春雨,马云龙.癌性疼痛相关微创介入治疗技术与应用进展[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19(7):626-629.

[2]Chen W,Zheng R,Zuo T,et al. National cancer incidenceand mortality in China,2012[J]. Chin J Cancer Res,2016,28: 1-11.

[3]夏忞婧,吴晓燕,张 菊.钟点式表征法流程表在癌痛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20,27(24):167-170.

[4]周焓,万永慧.癌性疼痛管理中的患者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J].现代临床护理,2017,16(1):78-82.

[5]索红梅.“互联网+”在我国护理领域应用现状及展望[J].中国疗养医学2019,28(3):256-259.

[6]田露.微课式健康教育模式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7):122-123.

[7]陆彩连,陈 翔,黄月连等.微课在肠镜检查肠道准备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8):142-144.

[8]尤丹苹,肖路花,吴宇欣,等.建立“行走中的疼痛评估站”在癌痛管理中的实践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3):265-268.

[9]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M].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9,17(1):4-8.

[10]王秋借,张臻,罗岩等.互联网+微课程平台在心内科护士专科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14):2699-2703.

[11]刘美凤,李福霞,于翠华,等.中文版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量表用于老年癌痛病人的信效度研究[J].2012,19(6B):11-14.

[12]高丽萍,陈典璇,韩富莲.中文版简明疼痛量表在癌症患者中内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分析[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10.

[13]陶剑芳,陶建双,陶俊洁.癌痛规范化管理结合微信平台宣教对肿瘤患者镇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8,33(5):89-91.

[14]费琦,王炳强,李健,等.微课在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进展[J].河北医学,2017,23(6):1033-1035.

1.张思涵,护师,福建莆田,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肿瘤科,15980361700;

2.于娜英,主管护师,福建福州,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肿瘤科,1379937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