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与常规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救治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急诊与常规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救治中的应用分析

方媛  ,乔俊力

成都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611730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与常规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设定为研究时间。将在此期间赴我院接受急性脑梗死救治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给予对照组与研究组常规护理与急诊护理。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临床相关指标。结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组<对照组(P<0.05);临床相关指标(分诊时间、转诊时间、采血时间、就诊至溶栓时间、住院时间),研究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救治中应用急诊流程,可改善临床相关指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关键词】常规护理;急性脑梗死;应用分析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疾病,指的是因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导致脑部缺氧、缺血,进而引发局限性脑组织软化、缺血性坏死的一种疾病[1]。暂时性肢体麻木、失语、偏瘫、感觉障碍均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该病的特点为起病急、发展迅速[2]。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措施是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早期静脉溶栓的时间对患者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急诊护理与常规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设定为研究时间。将在此期间赴我院接受急性脑梗死救治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组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44~75岁,平均(61.52±5.22)岁;病程1~4h,平均(2.22±0.29)h。对照组中,男20例,女21例;年龄44~74岁,平均(61.44±5.19)岁;病程1~4h,平均(2.25±0.28)h。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可比性良好(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心电监测与吸氧,通过患者家属疾病情况。给予研究组急诊护理,具体包括:(1)成立急救小组。组长定期对急诊流程与知识进行培训、考核。(2)建立通信网络。在本科室都设有通讯员;优化急诊流程与体系。(3)病情评估。达到现场后,通过患者症状评估其病情,评估时间控制在3min之内,后联系医生实施抢救。(4)溶栓护理。护理人员在溶栓抢救时,每隔20min记录一次患者的呼吸、血压等指标;遵循医嘱给予患者降压药物。

1.3观察指标

(1)临床相关指标。分诊时间、转诊时间、采血时间、就诊至溶栓时间、住院时间。(2)不良反应。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牙龈出血及疼痛。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 (%) 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相关指标

临床相关指标,研究组更优(P0.05)。见表1

临床相关指标(±s

组别

例数

分诊时间 (min)

转诊时间 (min)

采血时间 (min)

就诊至溶栓 时间(min)

住院时间 (d)

对照组

41

2.25±0.31

56.59±5.33

5.49±0.41

80.41±4.55

16.13±1.59

研究组

41

0.39±0.22

30.63±4.62

3.31±0.39

51.21±6.47

10.71±1.59

t

-

31.331

23.566

24.668

23.638

15.434

P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研究组更低(P<0.05)。见表2:

不良反应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消化道出血

泌尿系出血

牙龈出血

头痛

总发生率

对照组

41

3(7.32)

4(9.76)

3(7.32)

3(7.32)

13(31.71)

研究组

41

2(4.88)

1(2.44)

1(2.44)

1(2.44)

5(12.2)

χ2

-

-

-

-

-

4.556

P

-

-

-

-

-

0.033

3讨论

急性脑梗死疾病起病快、病情发展迅速,给临床抢救增加了难度。该病会给患者的神经细胞与脑细胞造成无法挽回的缺血性损害[3]。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主要办法为早期溶栓[4]。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面积,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有助于预后。虽然溶栓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但部分患者因救治不及时等诸多因素而不能在第一时间接受溶栓治疗,不仅影响治疗安全性,重者还会危及患者生命[5]。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急诊护理方式是尤为重要的。传统的急诊护理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仅是为患者监测血压、心电等基本生命指标,已不能满足临床救治需要。

急诊护理内容主要包括成立急救小组、建立通信网络、病情评估及溶栓护理。该护理模式取得的效果更显著,可使患者救治更及时,并减少不良反应。研究组的临床各项指标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急诊护理对优化临床各项指标有帮助作用。分析原因:在急诊护理中,由组长对组员进行培训与考核,使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对于急诊的流程也更加熟悉,组员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病情评估控制在3min以内,为患者的后期救治争取了时间;本科室有专属的通讯联络员,保证了患者信息的快速传达,这对改善临床相关指标有帮助。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

P<0.05),表明急诊护理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分析原因:组长定期为急诊小组的组员进行培训,使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间接减少了在急救中出现的差错;给予患者降血压药物,防止患者出现脑出血、脑水肿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取得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相关指标,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吕艳妮.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6):226-227.

[2] 刘霞蓉.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2):156-158.

[3] 刘广玉,刘晓枫.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2):2487-2490.

[4] 周倩男,史亚亚,杨玲云,等. 优化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流程及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15):171-173.

[5] 熊明分.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健康必读,2020(24):13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