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习题认知偏差的诊断分析与补救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02
/ 3

对一道习题认知偏差的诊断分析与补救措施

汪银银

金华市荣光学校  

内容摘要: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规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固定方法,更多的是通过探索﹑归纳﹑猜想﹑验证得到规律或者建立模型,从而利用规律或模型来解决问题(如烙饼问题、联络方式等)。而在学习这些内容时,由于探究的问题单一,学生更多的是记住了该节课中得出的规律,而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吸收甚少,问题稍加改变,规律稍加改变,学生就出现了解题困难。因此,在课堂中,我们应把重心从规律本身转移到探索规律的过程上来,让孩子们化繁为简,从简单的情形入手,画图表示﹑列表记录,一步步发现问题中的规律,建立模型从而解决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对一道习题的错误认知,就其问题表征方式、认知结构、情绪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试图为一线教师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诊断分析  认知偏差  方法策略  

一、问题的缘起

课间,一个孩子拿着他课外辅导资料中的题目来问我:

某校六年级为联络方便,设计了一种联络方式:一旦有事,知情者先通知一名同学,接下来每个知道消息的人都可以通知其他一人(没有被重复通知的人)。假设每通知一个人需要1分钟,那么要通知全年级256人,共需多少分钟?

孩子说“这跟我们《比赛场次》那节课里的联络方式不一样,我不知道怎么做。”我试图引导:“你可以像《比赛场次》《联络方式》那两个例题一样,试试画图法﹑列表法,从简单的情形入手,找找规律。”孩子听了,似乎有所领悟,说这就去试试。但过了十多分钟,他还是说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想这个“难题”无非就是其中的“规律”与书本例题中的规律不一样,但是换汤不换药,从简单的情形入手找到规律,就能解题;而这个孩子平时学得也算扎实,理应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为什么这个问题把他给难住了呢?班里其他孩子的情况又会怎么样呢?

二、诊断与分析

(一)题目分析

这道“难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比赛场次》的内容,这是教材中“数学好玩”板块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知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入手,找到规律,再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同时,让学生会使用“画图法”“列表法”来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简单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29六上 比赛场次1  29六上 比赛场次2

问题中涉及到的还有“利用画图法﹑列表法,数形结合,化繁为简,有序思考,从简单的特例中寻找规律,再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这些数学思想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回忆整个小学阶段,至少有以下内容,涉及到了这些数学思想与解题策略:

册别

内容

涉及的思想与方法

三上

《搭配中的学问》

用画图﹑连线等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搭配问题;

三下

《我们一起去游园》

用列表法,有序思考,解决租车方案等类似问题;

四上

《数图形的学问》

利用画图法﹑列表法,发现数线段中的规律,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下

《优化之“烙饼问题”》

利用画图法﹑列表法,有序思考,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五上

《图形中的规律》

利用画图法﹑列表法,化繁为简,数形结合,找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并且会用同样的解题思路,来寻找其他图形中的规律。

五上

《尝试与猜测之鸡兔同笼》

利用画图法或列表法,寻找规律,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六上

《比赛场次》

化繁为简,从简单情形入手,画图﹑列表找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些内容都涉及到画图法﹑列表法,化繁为简寻找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内容难度不断加深,螺旋上升,不断渗透这些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在每学期的寒暑假作业中,也常常出现类似这样的找规律解决问题的题目: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

11111111×11111111=?

时常出现,反复渗透,但为何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了呢?这真的很值得思考。

(二)错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联络方式”与课堂中的“联络方式”不同,孩子就犯难了。于是,我思考:在《比赛场次》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两个问题“比赛场次”和“联络方式”,学生有的连线画图,有的列表格,还有的直接利用公式就计算出了结果。而上完这节课,学生脑袋里究竟留下了什么?为什么问题情形稍作改变,孩子就感觉无从下手了呢?

1.简单访谈

于是,我找了本校六年级5个班每班3人(数学成绩优异﹑中等﹑后进各一人),共15人,做了简单的访谈(分开进行,互不干扰):

问题①:“学习了《比赛场次、联络方式》这节课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都指向内容本身。比如:

“我知道了如果是循环赛,有n个队伍,就要比1+2+3+…+(n-1)场”

“我知道等差数列求和方法是首项+末项的和,×项数再÷2”

“我知道联络方式中新通知到的人数是前一次的2倍”

只有两个孩子的回答指向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我们在遇到难题时,可以试试画图或列表,来找规律,画图法是数学上经常用的好办法。”

“很多问题一开始觉得很难,但其实都有规律的,发现规律了,就算数据很大,也可以简单的套一下公式就解决了。”

问题②:“想一想以前我们学过什么内容,跟《比赛场次》这节课有相似的地方?”

     对于这一问题,15位学生都想到了《数图形的学问》中“数线段”的方法跟《比赛场次》中的循环赛规律一样;一位同学提到了五上《图形中的规律》摆三角形:“以前学的那个小棒摆三角形﹑正方形什么的,都有规律的,都可以用公式解决问题;还有一位出色的同学说到了“我在奥数班里学过‘斐波那契数列’,就是兔子数列,跟这个也有点相似,虽然规律不一样,但是都有规律”。

从访谈的结果来看,学生在学习了《比赛场次》这节课后,更多的是记住了比赛场次的规律,以及例题中联络方式时间的规律,这些都指向规律本身,而很少指向寻找规律的过程与数学思想方法。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学生遇到像这样的“似乎没学过”的﹑“数据又很大,看起来就很难的问题”时,经常会无从下手,或者套用已学过的规律错误解题。

可见,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偏差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障碍,由于在教学《鼹鼠钻洞(数图形的学问)》《烙饼问题》《比赛场次》这些内容时,每节课探讨的规律比较单一,虽然教师心中有解题的“策略与方法”,但课堂中大量的时间用来探究问题中的规律,导致学生的认知有所偏差,误以为“规律”才是重点。从而不能实现后续有意义的学习,那么遇到这样的难题自然就产生了较大的困难。

2.小测试

为了解班级学生解决这类题的整体情况,我把这道题拿到课堂中,在我任教的一个班级做了试验。有11位学生做出正确解答,19位学生解答错误或未答题。解题类型大致分为以下5种类型:

解题类型

典型案例

人数及百分比

备注

正确

解答

未画图或列表,直接列式解题。

IMG_3839(20181203-202553)IMG_3838

3人

(10%)

课后询问,孩子说“看完题目想了一下,就知道了规律,直接解答了”

利用画图或列表找到正确规律来解题。

IMG_3843(20181203-203202)IMG_3841(20181203-203027)

IMG_3845

8人(26.7%)

图①:上图下表,画了前两分钟的图,就找到了规律;

图②:利用列表法,发现规律后,利用规律解题;

图③:先得到了规律,列式解题后,再画图验证。

错误解答

尝试画图或列表,但图表有差错,未找到正确规律。

073939C410EE469579A7E9215061CE36IMG_3835(20181203-202616)

A12EFC4C15548D7C4A07ED9D7DE56AA7

9人

(30%)

由于本题的联络方式是每个知情者都可以继续通知其他人,画图较书本例题的联络方式更难,因此很多孩子画图缺乏有序性,找不到规律

套用课中例题的规律,错误解答。

IMG_3850

IMG_3836IMG_3851

4人

(13.3%)

受到书本“联络方式”或“比赛场次”例题的影响,没有理解本题意思;或者是审题习惯缺失。

未画图或列表, 随意列算式解决,错误解答。

65B7B31DC98C5B7993AD09B36347CBAA6A8FDDCDEE9C3F46E14623DFF5BAAC47

6人

(20%)

遇到题目,就想“该怎么列算式”用算式解题的常规思路导致思维定势。

从测试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还是能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式来进行尝试的,并且大部分学生也知道不可能把所有256人都画完,先画出简单的情形找规律即可。但是不少学生在画图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些学生在对内容的表征上还缺乏有序性,所以图表有差错,导致发现不了正确的规律。

(三)诊断分析

1.认知偏差普遍存在

首先,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偏差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障碍。由于在教学《鼹鼠钻洞(数图形的学问)》《烙饼问题》《比赛场次》这些内容时,每节课探讨的问题规律比较单一,虽然教师心中有解题的“策略与方法”,但课堂中大量的时间都用来探究该问题中的“规律”,导致学生的认知有所偏差,误以为“规律”才是重点,忽视了发现规律的过程与方法,从而不能实现后续有意义的学习,那么遇到这样的难题自然就产生了较大的困难。

2.表征方式转化困难

这类需要应用画图法﹑列表法,数形结合,化繁为简找规律解决问题的难题,其表征方式往往是一段长长的文字,需要学生具备较全面的能力。解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将“文字表征”的问题转化为“图”或者“表”,这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大部分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还是能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式来进行尝试的,但是不少学生在画图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困难。这些学生在对内容的表征方式进行转化时,理解还不够全面,同时缺乏有序性,所以图表有差错,导致发现不了正确的规律。

3.情绪因素从中作乱

还有的同学遇到难题,就产生了畏难情绪,无从下手,就等着别人帮他分析;还有个别学生,存在惰性情绪,遇到相似的问题,就不愿意仔细分析,随意套用错误规律,还有一方面是读题审题还存在很大问题,看到类似情形的题目,就以为是课中研究的问题,错误的套用规律;还有少部分学生,遇到问题就想“怎么列算式呢?”(因为我们平时大多题目都是列式解答的形式,对解决此类问题产生了负面影响),于是,凭借自己的直觉列了算式,定势情绪从中作乱。

三、对策与措施

经过简单的学生访谈﹑小测试诊断分析之后,我对该题目进行了解题指导。

(一)问题再现﹑难点分析

某校六年级为联络方便,设计了一种联络方式:一旦有事,知情者先通知一名同学,接下来每个知道消息的人都可以通知其他一人(没有重复被通知的人)。假设每通知一个人需要1分钟,那么要通知全年级256人,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师: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学过的什么内容?

(跟我们学的“联络方式”相似,但规律又不一样)

师:不会解答的同学,你的困难在哪儿?

(数据太大,画图画不完,规律又不太好找)

(二)方法回顾﹑策略指导

师:我们在学习“比赛场次”“联络方式”时,要解决“10名同学进行循环赛”“通知到126名同学”这两个问题时,数据也挺大的,我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

引导学生回顾寻找规律的基本过程,并加以小结:

在具体解题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审题,不要看了一半题目,就凭借自己的直觉,以为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的问题,去套用学过的规律;画图列表时,还要讲究有序性,比如这道题的联络方式,我们在画图时,怎么样的顺序来画,不会遗漏?比如一个学生说的“可以把同一分钟知道消息的人画在同一直线上,这样不容易弄混”。

(三)迁移学习﹑思想内化

   师:那我们以前学习什么内容时,也用到了类似的思想方法呢?

(通过前面的方法点拨,学生的回答让我出乎意料,前面提到的图形中的规律﹑数图形的学问﹑烙饼问题﹑鸡兔同笼等等都说到了)

一一再现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

最后,引用老子的一句话进行小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的难事或难题,总是从容易解决的部分或情形开始解决的。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化繁为简,由易入难,由小及大,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策!

(四)针对练习、强化巩固

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将“利用画图法﹑列表法,数形结合,化繁为简,有序思考,从简单的特例中寻找规律,再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等等这样的数学思想进行了指导与回顾之后,我又做了一次小测试,并要求学生写出研究该问题的过程。题目如下:

问题① 11111111×11111111=?

我是这样研究的:

问题② 汪老师暑假60天,想抽7天来个“巴厘岛7日游”,可以选哪7天呢?有多少种选择?

我是这样研究的:

问题③ 将一个染色的大正方体切割成9×9×9的小正方体,那么在这些小正方体中,三面涂色的有(  )块,两面涂色的有(  )块,一面涂色的有(  )块,0面涂色的有(  )块。

我是这样研究的:

   学生的解答有了明显的进步,所有同学都尝试从简单的情形入手,画图列表找规律,令人欣喜。以下是部分孩子的作品:

题目①:

IMG_3857(20181204-144316)

IMG_3853(20181204-144240)

IMG_3860(20181204-144540)

IMG_3871(20181204-144405)

IMG_3861(20181204-144601)

题目②:

IMG_3872(20181204-145457)

IMG_3858(20181204-145131)

IMG_3854(20181204-145106)

IMG_3862(20181204-145320)

IMG_3865(20181204-145406)

IMG_3863(20181204-145350)

IMG_3873(20181204-145523)

题目③:

IMG_3856(20181204-145721)

IMG_3859(20181204-145738)

IMG_3866(20181204-145839)

IMG_3864(20181204-145819)

IMG_3874(20181204-145914)

四、对教学的思考

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规律的事物,这些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方法,更多的是通过探索﹑归纳﹑猜想﹑解释﹑验证得到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学生要学习的并不是规律本身,而是发现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在课堂中,我们应注重探索规律的过程,让孩子们尝试猜想﹑化繁为简,从简单的情形入手,画图表示﹑列表记录,一步步发现问题中的规律。

在课堂中,问题呈现﹑问题展开﹑分享交流﹑讨论分析……都始终围绕着问题本身,所以有部分孩子可能在大家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只是记住了规律的公式,但还未完全理解这个公式的意义,或者弄明白了例题中的规律,但没有习得发现规律的过程与方法。这时候,在大家针对课中例题交流各自观点之后,对课堂进行回顾小结,把课堂的重心从事物的规律上,移到我们刚才探索规律的过程与方法上来,让孩子们认识到:当我们遇到一个难题时,可以尝试“化繁为简”﹑“化大为小”,用“1个﹑2个﹑3个…”这样的例子,“数形结合”﹑“有序思考”,从而发现规律,再利用规律来解决难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数学学习,不仅仅要学习“知识﹑技能”,更重要的还有“思想﹑方法”。有人对比了小学﹑初中﹑高中学数学的区别:“小学数学课上教和面,作业就是和面;课上教擀皮,作业就是擀皮;直到教会你包包子,考试就考包包子;而初中了,课上教包饺子,作业却是包馄饨,考试考你烙馅饼;到了高中,是上课给你一个锅,接下去就要你做出满汉全席”。玩笑中,也提醒了我们的一线教师,是不是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等等。

参考文献:

[1] 于玲.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9):78.

[2] 吴翠华.列表法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4):143.

[3] 辛秀萍.试析小学六年级数学画图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7(38):149-150.

[4] 肖裔盘.化繁为简——小学数学教学新探[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三——教改新视野[C].2018:2.

[5] 孙文艳.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朦为明——浅谈智慧课堂教学系统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J].新教师,2018(0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