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视角下初中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早期行为的现状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9
/ 2

生态系统视角下初中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早期行为的现状与对策

杨光洁

福建省尤溪县第二中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人人都成为自媒体的服务对象。曾经“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转变成好事坏事都会瞬间传千里。校园欺凌现象就是被传递的事件之一,校园欺凌现象对欺凌的参与者或间接见证者产生深刻的心理影响,严重影响着平安和谐的校风建设;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孟母三迁”足以证明环境对人的作用。《学记》中有言“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想从根源上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离不开教育心理学的分析,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从根源上避免,方能平安校园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系统视角;初中班主任;校园欺凌;现状;对策

引言

未成年人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会导致欺凌者产生不正常的心理状况和思想,也会给被欺凌者带来较大的心理阴影,目前针对校园欺凌事件我国还没有专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这一行为进行遏制,甚至没有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和定义进行明确,导致在实际处理校园欺凌案件的时候更多是将其作为民事案件处理。需要尽快建立完善的反校园欺凌法,在校园内科学普及法律并对校园欺凌事件中各方的责任进行明确,促使学校对学生进行更加密切的关注,对校园欺凌进行管理,有效做到预防和合理处理校园欺凌事件。

一、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

欺凌用英语翻译为bullying,汉语词典中对“欺凌”又称作欺侮、欺负、霸凌等解释,这三个词语的大致含义相近,一定情况下可以互通;英文中的“bullying”音接近汉语中的“霸凌”,巧合地通过人类语言反映出人类对凌行为的共同认识,汉语文字“霸”的释义有“以强欺弱”、“目无王法”之意;而“凌”字又有“压迫”“侵犯”的意思。因此“欺凌”可以归纳为对“权力”的一种滥用,具体表现为利用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凌驾于他人正当权益之上,以致于实施恐吓或支配、控制他人人身自由或生命健康等现象,欺凌现象的结果是给被欺凌者带来身体和心理的长期伤害。校园欺凌现象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通过肢体、语言、团体氛围、网络环境等方式,蓄意进行打、骂、毁坏、威胁恐吓、谣言散布等人身攻击手段,以致于实现彰显个人特权或控制他人自由、生命健康等目的,该行为往往隐蔽性强、持续性长、伤害性大等特点。

二、初中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早期行为的现状

研究者为何对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校园欺凌”尤其是教师欺凌学生的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研究者忽视或漠视教师欺凌学生这一客观事实,可能的原因有三。第一,为尊者讳。多数研究者自己可能就是教师,甚至个别研究者自己就曾欺凌过学生,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甚至自我感觉良好。出于为同行避讳,为尊者讳,甚至为自身讳,研究者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就在心中或思想观念深处有意无意地“抹去”教师欺凌学生这一客观事实。那种认为“‘校园欺凌’的受害人仅是在校学生”的说法既不合逻辑,又不合事实。第二,一厢情愿。有的研究者在心中想当然地“认为”学高身正的教师不可能欺凌学生,这种“想当然”自然“引导”或“误导”了他的研究理念、思路及其推论。第三,“隐”而不发。可能是教师欺凌学生比较间接、隐秘,一般不会轻易被报道、揭发,以致有的研究者极少注意到这种“难以启齿”的校园现象,自然进入不了其研究的视野。

三、生态系统视角下初中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防止对策

(一)优化教育内容,完善安全机制

初中校园欺凌发生的导火索,通常是学生间的一些小矛盾得不到及时疏导,以致不断激化,进而引发校园欺凌。学校唯有加强德育工作,才能从源头上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首先,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法律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校园欺凌的巨大危害,从而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进行法制教育。一是开设模拟法庭,让学生在对案例的准备与剖析中,提高自己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二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视片段,通过片段中的具体情境,加深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以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首先,建设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网络,确保对校园内部环境的不间断监控;第二,成立校内巡逻小组,开展常态化的不定期巡逻;第三,建立相关应对预案,并对学校工作人员实施培训。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处理校园欺凌事件,从而保障学生的安全。

(二)制定合理的校园欺凌救济办法

校园欺凌行为一旦发生,不仅需要对欺凌者进行合理的处罚,还需要对受害者进行科学的救济,有不少的受害者在经历了校园欺凌以后会出现自卑、自闭、不爱说话甚至是抑郁、轻生等现象,这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没有人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导,这种特定的欺凌行为会对其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伤害。首先,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以后,应该及时对受害人进行心理以及生理上的治疗,最先应该是观察其身体状况,确保其身体状况良好以后,再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检测,了解欺凌事件给其心理带来的损伤程度,并且针对未成年受害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办法。在对其进行生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确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以后,不应该就此停止,还应该定期对其进行复查,对后续的生活状况和成长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其次,对校内存在的欺凌行为进行记处分处理,并且还要对欺凌者进行思想教育,了解其欺凌的原因,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导,倘若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有校外人员的挑唆或是参与,还需要及时与相关单位报备,并且对其利用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进行追责,出现严重后果可以提出申诉。

(三)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手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现阶段,随着社会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青春期孩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更多的各种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体的成长教育。因此,师生双方一起共同策划、探讨和完成建立一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学生心理特点,且具有心理追踪功能的心理健康档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四)开展生活式德育教育模式,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

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更适合从其内部来进行有效开展,一是因为初中生对于同龄人的学习、生活更感兴趣,更能引起其内心的共鸣;二是初中生身边的变化最容易引起学生关注,同时更适合培养其向上向善的学习心理。因此班主任应当以班级以及校园学生的真实事件为德育教学案例,这样才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专注力。比如教师根据班级中的学生真实案例,来为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并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心理转变。

结束语

笔者要想从根源上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离不开教育心理学的分析,只有恰当地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精准服务于平安校园建设,杜绝校园欺凌现象,正确的引导曾受或正在受到校园欺凌事件影响的学生,助力其成长成才,不负教书育人使命,共建平安校园,是师者之重任。

参考文献

[1]罗节睿.初中班主任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应对及其改进策略的研究[D].京师范大学,2021.

[2]陈蕾.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校园欺凌干预措施探索[J].福建教育,2020,(48):11-12.

[3]陈志海.传统文化在初中班级管理中消减校园欺凌的实效性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13-14.

[4]李清清,娄博华,刘曼.农村寄宿制初中校园欺凌起因的德育审视[J].教学与管理,2020,(24):63-65.

[5]石磊,任正君,钟秀莲.初中体育与健康对防范校园欺凌的特殊作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6):95-96.

本文系2021尤溪县教育科研立项专项课题《中学校园欺凌预防与惩治研究》立项批准号:(yxkt2113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