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力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3

新时期高职院校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力研究

倪,斌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这就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既要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还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而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提升“课程思政”的能力,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和价值引领的结合,为学生的发展守好每一段渠,种好每块责任田。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力;研究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从本质来看,“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即思政教育渗透至所有教学和育人活动的一项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成素质、德行和能力。“课程思政”将专业课知识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变得显性化,体现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在高职院校中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深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开展育人任务的有力抓手。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中一项基本教育元素,也是重要的育人载体,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不能脱离课堂活动孤立存在,高职院校需要梳理各类专业课程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的全过程开展,形成职能部门、院系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搭建思政育人教育格局。“课程思政”有着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外,更要重视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并以专业课作为基础,突出专业课的人文韵味。“课程思政”在思政教育上具有重要辅助价值,丰富了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拓展了思政教育渠道、创新了教育形式,破解了传统思政课程的尴尬境地,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弥补了以往单一传输的不足。“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又具有显著差异,思政课程是从系统上开展的思政教育,体现在立德、树人两个层面;“课程思政”则是通过技术、技能、专业知识来引导学生成长和成才,其关注重点在于思想价值引领,实现了“育才”和“树人”之间的深度结合。只有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立德”和“树人”之间的辩证统一

二、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应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现代科技和价值观是联系在一起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均涉及伦理价值问题。我们知道,“人”是一切成功的基础,所有的挑战最终都指向“人”这个共同要素。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这就是告诉我们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才兼备,但是还必须以德为先,“德”永远居于第一位。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政课承担。但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无法替代其他各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育人作用,更无法替代其他各类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为,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还需要全部课程同时发力、同向发力方能达成。“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具体到专业教学中,则需要深度发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知识与技能传授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渗透、价值引领和品德塑造。“发挥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我们既要提高思政教学的责任意识,更要努力提升各自的思政素养和思政教育实力。

三、协同育人融合“课程思政”的理论逻辑关系

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同政府、社会组织、合作企业等进行有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构动态、开放、多元的协同育人系统。“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形式,意味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及教育结构的变化,是协同育人的有效构成。首先从育人观念和育人目标上,协同育人可以避免在知识输入上以单线输送为主,学生受单一知识传授会造成的跳跃式的知识聚集,容易造成知识逻辑和人文脉络断裂,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专业背景,结合历史底蕴和时代特征来构建育人体系和育人目标,以培养知识、技能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挖掘思政元素进行育人要素整合是协同育人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为例,在授课时,主要从爱国主义、专业担当、安全环保、工匠精神、科学精神等五个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同时将育人主体、育人资源、育人模式上的聚集优势,形成合力,力求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和特色化发展。最后,借助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在授课方式采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多元化基于智慧学习环境的协同育人体系融合。

四、新时期高职院校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实践的作用,以体验感带动学习欲求

体验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当中尤其重要。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与学习目的的实践性偏好,传统思政教育的专业性、知识性灌输就显得较为刻板,因此,在实践中获得“课程思政”的体验就成为该模式在高职院校特殊环境中的替代输出方式。而在实际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许多“课程思政”以及思政课程事实上不宜以实践的方式展开,针对这类思政教育,教师就应当酌情、灵活地变换其实践范围和实践方式,注重学习的“体验感”。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红色历史等教育为例,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如电子与信息类专业、会计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等,处身置地或将其作为专门的知识课程对待首先教学效率低下,其次学生的实际融入感也较为突兀。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当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方式上下功夫,以提升学生的兴趣感和体验感为主。可以积极开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各项比赛活动,如电子信息工程制作本专业相关的作品等,或针对当地红色文化景点进行实地探访和教育,组织外出活动和团队活动等。

(二)理论学习在一起

党支部(小组)定期组织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理论学习。例如,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上级有关文件等开展集中研讨、领学导学、专题学习,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借助辅导员故事荟、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劲松宣讲团等平台开展学习,以此提升活动的理论高度和内涵,提升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激发思政课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热情,实现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融合发展。

(三)针对不同专业渗透融合,利用专业做切入点

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尤其是本专业与思政课程专业的融合,是进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最大途径与目的之一。高职院校专业自身的“课程思政”入手点通常是对于学生而言最好接受的渗透教育方面,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性地讲述如白求恩、魏一斋等著名红色人物的事例进行着手,与学生学习的本专业课程内容联系起来,在进行胸外科手术等内容讲解的过程当中与实际的人物和事例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培养学生的行业精神也是专业与思政教育渗透融合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不能仅仅从专业课内容本身出发,更要从未来学生进入行业的行业性知识和行业性传统精神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和精神上的引导与健康人格的塑造。

(四)提高教学能力

思政课教师既要做授业者,又要做传道者、解惑者。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非思政课程的教师把目光转向思政课程教师,他们要看专业的思政课教师是如何传道的,学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高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工作在广度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是深度、效度远远不够。非思政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面临的难题主要是不知道到底什么是思政元素?思政元素应该从哪里找?一些教师不是从专业课程里挖掘对学生有思政教育意义的素材,而是把思政课的一些素材强行插入专业课程;有的教师不懂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法,难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发挥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作用;有的教师不会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恰当融合,无法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作用、巩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五)集体备课在一起

以思政课集体备课为抓手,以教研室为单位,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开展集体备课。思政课教师担任主要备课人,重点把握理论知识点,辅导员围绕平时掌握的学生真实案例、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困惑等建言献策,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教学素材,共同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思政课,让思政课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在进行日常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也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导向,实现用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举一反三。辅导员可以承担该课程的1~2个与学生日常思政关系密切的专题,或者与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课,由辅导员组织进行案例讲解、师生互动,由思政课教师承担理论阐述,使课堂更高效和更具吸引力。

(六)拓宽教师提升渠道,畅通教师交流途径

随着“课程思政”认识的加深和协同育人理念的发展,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有所改观,而如何帮助他们继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成为紧迫问题。专业课教师通常对思政知识的储备不多,对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也无从下手,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就需要学校及思政课教师多方面予以协助。首先,要拓宽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渠道。主管部门及学校层面要积极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帮助专业课教师走出专业、走近思政。可以通过组织协同育人交流会、资源共享型联合备课等模式,提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有助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合理化和协同育人具体化;建立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库,通过在课堂上插入经典的思政教育案例分享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让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参与更直观,并能主动地思考分析内在的思政元素,也让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更加规范化,更准确地把握“课程思政”的课堂导向。其次,要畅通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途径。思政课教师在学校育人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和理论优势,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共同备课、专项学习等路径,让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向并行,共同制定育人目标,商讨思政元素与专业课融合的设计,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这种交流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思政课教师也能够拓宽视野,了解掌握其他学科的专业特色,为更好地协助“课程思政”教育打下基础,使协同育人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七)强化政治品德

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是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骨干力量。思政课教师应该比其他课程教师有更坚定的政治信仰,做广大教师的引导者。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首要的任务便是加强政治教育。要通过加强政治学习和师德师风建设,确保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时刻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引领“课程思政”工作。

(八)提升高职院校的思政育人内涵

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专业素养和政治修养缺一不可。其中,专业素养决定着大学生今后的技术技能水平的高低,而政治修养则将决定着大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德者,才之帅也”,那么,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的政治修养教育就要占据高等教育的首要位置,这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之举。就其本身而言,红色基因蕴含着博大而深刻的国家观、社会观、民族观和道德观,其不仅包括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所孕育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涵盖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创新精神。在高职院校全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大背景下,在塑造外部育人环境的同时,更是要从内部传承红色思想,持续丰富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因此,相较目前偏重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养成的“课程思政”,红色基因的融入将使目前的思政改革具备更高的育人视野、更大的育人格局以及更丰富的育人内涵。

(九)利用大数据平台从内容到形式改进思政教学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的目标不仅在于当下的知识学习与历史感受,更在于价值观上的持续改造。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中国教育新闻网在谈到“课程思政”成效如何评价时,主张既要关注学生获得感方面的理性维度,也要关注发展持续性方面的实践维度。学生获得感方面的理性维度层面主要是从学生实实在在学习到的内容进行考察,而评价持续性的实践维度层面,则要从学生价值观的长远改造进行考察。

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手段,也是专业课教师共同致力于营造“三全育人”氛围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丰富了课堂内容,真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通过与协同育人间的逻辑构建,进行思政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思政元素、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教学团队等课程建设,探寻协同育人的具体路径,实现协同育人目的,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实现三位一体育人。

参考文献

[1]陆祖惠.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现路径探究[J].甘肃高师学报,2022,27(04):92-96.

[2]罗湘明.立德树人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研究[J].大视野,2022(03):54-57+78.

[3]吴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7):147-148.

[4]费殊靓.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意义与路径[J].贵州教育,2022(08):15-18.

[5]郭龙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9):261-262.

[6]赵丽娜.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思考[J].决策探索(中),2021(09):64-65.

[7]梁美.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路径[J].广西教育,2021(07):64-65+87.

[8]周雅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与落实方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96.

[9]魏瑞花.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长江丛刊,2020(19):179+181.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202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项目《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倪  斌(1983.8---),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武汉大学硕士,现就职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二级警督,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