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语课堂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1
/ 2

大学德语课堂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王润莹 

烟台理工学院    264000

摘要:如今,多元文化融合逐渐成为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德语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元文化发展对高校德语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大思政”理念的指导下,亟待打造信仰认同、实践目标统一的育人共同体。所以我们应积极促进高校德语教学改革进程。但是,从高校德语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德语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课程思政中文化融入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对多元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缺乏足够的重视,直接影响德语教学效果,也使得高校德语教学与如今多元文化时代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因此,高校应更加重视多元文化对德语教学的影响,结合自身德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完善德语教学模式,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多元化人才,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德语课堂;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

古往今来,人才皆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总书记于2021年9月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速了我国全球化进程。当今国际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德语教学革新的意义

高校德语学习就是学生了解母语外文化的过程,在高校德语教学中加强对跨文化理论内容的引用,主要是指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深度讨论文化意义,并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通过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主动地了解外来文化,并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重要能力构成要素;使学生德语学习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二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不同发展历程的影响,其语言去表达方式和文化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要求教师针对外来文化进行讲述去;在学生了解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进行深度的学习。由此可见,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德语语言表达的习惯,从而更好地完成对德语单词、语句、语法的理解和应用。另外,借助德语课堂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到西方国家语言表达思维方式,掌握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对于处在成长关键时期的学生而言,对于不同国家文化的了解,一方面可使学生更加关注德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同国家历史文化形成特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文化感知力。另一方面,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可加深学生文化传递的意识,了解到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对一个国家有着深刻的意义。通过西方文化的学习,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关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对文化传承和弘扬起着促进的效果。

二、大学德语课堂教学现状

(一)大学生跨文化知识与技能不足

跨文化知识与技能的缺乏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大学生的德语实际应用能力比较弱,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德语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实际运用技能重视不够,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到实际交际中,具体表现为口语和听力能力较差。其次,文化是语言交流的重要基础,跨文化交际要求交际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这不仅需要对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所了解,还要对本土文化有深入了解。目前学生除了接收德语教材上少量关于跨文化交际类的知识外,高校几乎没有单独开设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大学生亟须补充文化知识,高校应予以重视。

(二)教学内容局限性

素质教育理念下,人文性教育思维的提出,为高校德语教学机制创新指明方向。要求高校德语教学融入人文性信息,挖掘德语书本中的人文性信息,通过课堂教学路径,同德语素材一同传递给学生,以此培养学生德语学科人文性素养。同时,在跨文化交际中,融入人文性信息,尤其本土化、英美文化等信息的融入与挖掘,可助力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从当前高校德语教学机制创新来看,存在教学内容实施局限性问题,一些教师较为关注书本教材信息融入,针对文化信息的融入,达到立足于英美文化,很少融入本土文化信息,这影响到学生全面性发展。

三、大学德语课堂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开设文化知识选修课和语言选修课

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原有课程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首先,了解文化是基础,高校可开设外国文化知识选修课,了解对方文化知识,解决由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文化冲击,拓宽文化知识构架。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知识,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家文化传播的使者,因此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也十分必要。其次,高校可开设德语课程的选修课。为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的语种,构建适应新形势的语言体系,开设德语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助力。

(二)应用智能、便捷的教学工具

融合多种技术的德语教学工具已成为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例如,德语听说智能教学工具支持语音实时互动和高精度语音测评,融合“教”和“考”,实现德语课堂教学及时反馈,显著提升语言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智能化德语练习工具能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自动生成图像化的口语训练内容,还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确定写作主题,制定个性化的写作任务,通过主题句填空、例子改写、段落仿写等方式训练写作能力;数据驱动的德语教学评价工具能实现德语作文的自动批改、德语发音的辅助纠正、德语语法的知识拓展;德语自动翻译工具可将视频资源的字幕文件自动翻译成多语言版本,通过音频合成,高效生成双语国际化视频资源,在我国高校在线课程的“慕课出海”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主题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高校德语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借助高效的第一课堂教学,夯实学生们的德语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强化在第二课堂中的文化实践教学。为全方位培养学生具有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交流、沟通能力,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式学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文化内涵,提高文化鉴赏能力和德语应用能力,将语言与其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相结合的学习才符合语言本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高校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是打造复合型人才的关键。高校应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课程考核、教师素养、高校及社会的多途径支持等多方面优化培养模式。同时需要教师、教育管理部门、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旨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创设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氛围,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在不同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高校学生在对外交际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彧,王晔.从歌德语言证书B1考试看我国中德合作专业本科生德语语言能力现状[J].戏剧之家,2020(16):149-150.

[2]张颖.大学德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6):154-156.

[3]武则堃.中国德语专业大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的使用情况[D].浙江大学,2020.

[4]王红.中德德语强化教学中的教材对比分析[D].黑龙江大学,2020.

[5]陈雅婷,陈珠钦,陈诗彤,陈洁萍.浅谈德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德语易实习”微信公众号运营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02):237-238+252.

作者简介:王润莹 ,女, 1991.07,山东省烟台市, 汉,助教,本科,研究方向:德语教学法,工作单位:烟台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