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协调与平衡功能治疗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脑卒中后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协调与平衡功能治疗进展

胡琪  ,董伟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9

摘要:脑卒中已成为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若病变部位累及小脑,可引发与小脑相关的联系纤维等神经结构受损,导致脑卒中后小脑共济失调的协调运动障碍,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文主要阐述脑卒中后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协调与平衡功能治疗进展。

关键词:脑卒中小脑共济失调协调与平衡

脑卒中属于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起病迅速的脑血管疾病,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为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引起脑卒中的原因较多,如血管壁病变、血液流变学及血液成分异常、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都可促使脑卒中发生。当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时,若病变部位可累及小脑,或引发与小脑相关的联系纤维等神经结构受损,则会导致脑卒中后小脑共济失调的协调运动障碍,同时也被称为小脑卒中共济失调。据文献数据统计,脑卒中后小脑共济失调的发生率约为40%。小脑共济失调的症状表现为站立和步行不稳、四肢协调能力差、随意运动异常同时伴有言语含混不清等语言功能障碍和喝水呛咳等吞咽功能障碍。这些临床表现较为严重,对患者建立正常运动模式平衡状态造成了干扰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一、国外研究进展

小脑共济失调表现的协调与平衡的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一大难题,国外对参与人体平衡协调的各个环节都有大量相关的研究。针对中枢神经系统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处理,视觉的感觉输入对其影响较大。Abhishek等人将视觉反馈仪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训练治疗中得出该技术通过视觉的实时动态反馈,帮助患者控制身体重心的移动,促使了躯体的有效强化,增强了平衡控制能力的结论[1]刺激前庭能减少脑卒中患者不对称异常姿势有效地促进患者两侧肢体的共同协调这一观点在Bonan采用神经电刺激疗法作用于前庭的研究中得到了客观有效的证实。同时,大量国内外研究证明,综合利用多种运动训练模式的前庭系统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控制眩晕,帮助患者重获良好的平衡状态。国外学者研究证明,感觉整合的异常可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第1年的平衡控制能力。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在中枢整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小脑卒中共济失调患者,还可采取对中枢系统的整合环节进行干预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核心稳定性训练在康复治疗领域不断发展。Willson认为肌肉需要腹内压、脊柱轴向负荷、髋部和躯干肌肉的紧张度3个部分参与核心稳定力量的控制[2]可见良好有力的核心肌群促使脊柱和骨盆更加稳定。同时核心肌群训练能提高肌肉的柔软灵活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相互作用,帮助控制身体去适应动作的各种变化,从而改善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目前,经颅磁刺激(TMS)正在被不断地积极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协调功能训练和步态训练中。研究证明,低频rTMS能够改善小脑半球间不平衡的活动,促进小脑半球血液循环通畅,激发脑内神经物质,减轻大脑-小脑的抑制作用。其通过对小脑进行深部刺激的治疗,可有效改善小脑共济失调的症状。JunHwanChoi等认为平衡和认知的双任务训练使平衡和认知功能两者之间互相影响作用,具有双重效用,治疗效果明显,并证实了双任务训练对患者的跌倒率会有所降低利于其认识和融入到新环境[3]

二、国内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脑卒中后小脑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以协调和平衡功能训练和体位康复训练为主的基础上,会注重运用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等神经发育疗法和运动再学习技术。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康复疗法,如针灸、推拿等方式可自内而外有效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采用八段锦、五禽戏和太极拳等健身训练方式进行身体重心的转移和机体控制的训练,利于寻找重心的平衡点,促进躯干和肢体的相互协作。近年来,现代西医康复疗法和传统中医治疗手段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良好显著的效果。

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提升和对病理机制更加深入的研究,某些新兴的训练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并被投入到小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如Pro-kin平衡仪技术的治疗使脑卒中患者能够切身参与一种新手段的治疗训练中,同时令患者的训练治疗更加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一些康复治疗辅助工具和相关器械的使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郭川在患者穿戴动态矫正衣的情况下,再对其给予常规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的研究中发现:应用动态矫正衣这一辅助工具,利于提供四肢和躯干的稳定基础,矫正异常姿势对线和病理模式,最终提升整体的运动功能,改善共济失调的症状[4]。周雪梅通过悬吊治疗床进行悬吊训练法证明该法能有效激活患者核心肌群,促使身体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在协调与平衡的恢复中发挥重要作用[5]。邓冬梅在康复疗法基础上联合使用肌效贴扎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训练,使患肢血液循环加强和肌肉收缩能力提高,由此促进运动功能的改善

[6]先如今,认知训练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证实能有效改善患者记忆执行等认知功能。其中虚拟现实技术患者的认知和运动功能治疗中有良好疗效且效果优于传统康复治疗[7]

从近年的文献资料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都在不断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物理治疗训练,而是综合采用了新兴全面的治疗技术,注重患者的主体感受和参与感的。如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虚拟游戏,多任务训练的相互结合。

[参考文献]

[1]Srivastava A,Taly AB,Gupta A,et al.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locomotor outcome in chronic stroke survivors:A prospective,repeated-measure study [J].Neurol India,2015,63(3):342-352.

[2]Willson JD,Dougherty CP,Ireland ML,et al.Core sta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 and injury[J].JAm Acad Orthop Surg,2005,13(5):316-325.

[3]Kristin B,Barry M,Jody L,et al.The Effect of Dual-Task Training on Balance and Cognition in Patients With Subacute Post-Stroke[J].Ann Rehabil Med,2015,39(1):81-90.

[4]郭川,王瑾,李向哲,刘根池,王盛,王彤.动态矫正衣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小脑卒中共济失调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11):1290-1294.

[5]周雪梅.核心肌群悬吊训练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9.DOI:10.27329/d.cnki.gstyc.2019.000017.
[6]邓冬梅.联用肌效贴扎技术和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所致偏瘫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4):73+82.

[7]邹梦瑶,王俊华,秦鹏飞,钟伟华.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治疗脑卒中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2,26(26):4224-4233.

作者简介:胡琪(1999.2—),女,汉族,本科,研究方向:脑卒中康复。

指导教师:董伟(1982.6—),女,汉族,研究生,研究方向:康复生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