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美术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3
/ 2

“双减”政策下的美术教学

宋瑞铮

河北省沙河市第六中学 054100 

摘要: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发展学生的个性。美术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学而言,也要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理念,在教学质量方面下功夫,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来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关键词:“双减”政策  中小学美术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双减”政策

近年来,我国各地深入的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工作,简称“双减”。“双减”是我国教育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是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都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的政策理念。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都存在着“内卷”现象。很多老师和家长,为了能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给学生巨大的学习压力。教师在学校布置很多家庭作业,而家长们课外又让学生参加校外辅导机构。本来学生对待学习应该是充满兴趣,充满求知欲的,而现在学生面临着校内外双重压力,很多学生产生了对学习“厌倦”的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种现象是与教育工作规律相违背的,所以“双减”政策是必然趋势。“双减”政策除了减轻学生们的学习负担,还把“玩”的时间还给学生,提出开展课后服务,让学生尽可能在学校完成作业。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有些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什么是美术

美术,顾名思义,关于美的艺术。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三)“双减”政策下美术教育的意义

未来社会的发展,必定需要创造力。近年来,有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不顾金钱压力给学生报班。而现在很多校外美术培训班,因为教师的认知和教学水平有限,学生的绘画千篇一律,看起来画的很好,然而忽视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培养,甚至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方面下功夫,对于推动美术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双减”政策下美术课堂的教学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除了带领学生学习美术绘画知识,还要更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美术素养。因此,中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现美。

在“双减”背景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淡化美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在感受体验美术过程中艺术灵感的激发和内心情感的自由表达。如在一年级下册美术《泡泡飞呀飞》一课中,我用学生玩过的吹泡泡玩具吹出泡泡,让学生先玩泡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的美术课堂环境。在玩泡泡的同时让学生观察泡泡的颜色,形状等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最后提出问题,如果老师吹出一个足够大的泡泡可以把你装进去,泡泡就可以飞呀飞,你想让泡泡飞到哪里去?去做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作灵感和情感自由表达。

(二)“双减”政策下美术社团的教学

在“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社团建设中,可以开展水墨画、版画、超轻粘土等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多方面引导,培养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探究

“双减”政策下的美术教学任务是十分光荣而艰巨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来谈下“双减”政策下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很多人存在误区,认为小学生还小,不用培养学生美的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根本不会讲如何构图是美的,怎样让自己的画富有创造力。他们在美术课堂上经常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张画好的作品,或者在黑板上画一幅简笔画就让学生完全照搬照抄画在自己的美术本上。在这样完全没有美术教育的教学环境中是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无论哪一阶段的学生,他们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审美独特的特点,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感悟美的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如在一年级《泡泡飞呀飞》这一课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泡泡就是圆的,可以让学生观察泡泡的特点,然后发挥想象自由的画出泡泡飞的情景。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天马行空的。有些学生画的泡泡是五角星形的,有的学生画的泡泡上坐着人。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能觉得学生画的奇怪并进行批评教育,而要鼓励学生,对他进行表扬,夸赞他有想象力。因为那奇怪的画也是学生经过想象创造出来的画。教师不能理解不代表那就是错的。就像抽象派画家,他们的画我们很多人也不能理解,就是因为大多人不理解才让他的作品脱颖而出。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要注意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和创造力的培养,保留住他们的个性。

(二)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在广泛的情境中认识美术。在美术教学中,都要积极的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或者利用美术学科来表现其他学科,这样才能展现出美术学科的独特魅力。

1.美术与音乐相结合

其实,在美术教材中,有很多课题都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比如三年级《感受音乐》这一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用点、线、面和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出不同类型的音乐,增强审美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一节课中,我首先用声音导入。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耳朵聆听世界上美妙的声音,感受声音。然后带领学生走入音乐的世界,播放著名音乐轻柔的《致爱丽丝钢琴曲》、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刺耳的摇滚乐。说出这三段音乐分别给人是什么感觉?并用点、线、面等美术语言画出来。音乐是无声的绘画,绘画是无声的音乐。这一环节就是将美术教学与音乐融为一体,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2.美术与语文相结合

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可以利用美术学科展现出来。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课文的朗读有时激昂有时深沉,这种抑扬顿挫也是一种美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语感的魅力,还可以把语言想象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些古诗,也可以通过绘画表现出诗人所想要表达出来的美和情感。

3.美术与科学相结合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将美术学科和科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生长规律时,也可以让他们发现大自然的美。

(三)改变教学方式,激发思维

在“双减”的政策下,要培养出善于学习,发现学习,乐于学的学生,因此学生要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唤起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意识。例如,在一年级《会动的小纸人》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度,需要同桌之间的互动。为了课堂的顺利进行,我以儿歌“蚂蚁搬米”的形式讲故事来告诉孩子们同桌要团结与合作。引导学生观察小纸人的分为身子,头,手三部分组成,而最主要的身子部分其实就是一个纸弹簧。然后我把纸弹簧分发给同桌小组,让学生亲手体验纸弹簧的弹性和活动特性,拆弹簧中发现纸弹簧的制作方法,引导同桌一起探究、向同伴学习,互相帮助。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的角色,请个别制作成功的学生介绍纸弹簧的制作方法。我总结小纸人的制作方法就是两张纸条,一张在上面,一张在下面摆成“v”字型。最后用纸画小纸人的头部和手部粘上去。做的过程要注意小纸人的色彩丰富协调,动作表情生动有趣。

讲课结束,学生开始自己制作小纸人,我提出问题小纸人可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大家意见纷纷,有人说可以是女孩,也可以是男孩,更有孩子说要做卡通漫画中的角色,他们真是想象力天真又丰富!制作结束后,为了展示学生的成果和丰富课堂氛围,我让学生自愿上台展示小纸人并配音,学生们积极的展示自己,大家在娱乐中结束了一堂有趣的美术课。

本节课教学氛围比较活泼,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浓厚、积极性高,看得出学生已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在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书本的交流中不仅锻炼了交往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来自于教师、学生、书本,甚至是作品本身(如纸弹簧),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学生在解决问题和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态度、情感价值观也得到发展。

总之,在“双减”政策下,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要更新自己地教育思想改变教育方式,要培养有审美,有想法,有创造力地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

[2]黄信贤.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