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师生信息化能力 促进教育的同步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提升农村师生信息化能力 促进教育的同步发展

殷文勇

湖北省钟祥市洋梓镇中山初级中学  431903

摘  要: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难以阻遏,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作为社会运作系统中的一环,不可避免地需要与时俱进——教育也已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而面临城乡基础教育发展本身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无疑是对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一种考验,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之路的一个分叉点。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环,应当对信息化的认识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不仅涉及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更是农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提高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教育信息化; 师生信息化能力;同步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系统中各要素提出新要求

实现教育数字化、教育信息化及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未来必定是教育技术与教育高度融合的趋势。因此,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教育技术的定位,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疫情时代下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现象,促使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技术,正视教育技术的理性回归—追寻教育本质。教育技术在于为“教”与“学”服务而不在于对“技”的无限追求,教育技术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自为桥梁。新形势下“教育何为”、教育技术如何回归教育“育人”的本质的问题值得教育相关工作者深刻思考。

二、农村教育师生信息化现状

  1. 教育信息化观念薄弱及异化

农村教师大多数年龄基础较大,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很难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难以适应教育观念的巨大变革。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师群体,不仅培训难以进行、培训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更重要的是他们更难以向学生在教育信息化观念上做出表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应有的信息化能力提高。如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但部分学科教师利用信息课进行学科教学。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将教育信息化简单等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如认为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便认为自己达到了教师信息化能力要求。教师信息化能力包括积极利用信息意识、信息化素养知识、信息化操作能力、信息化网络应用能力、信息化融入课堂能力、信息化班级管理能力、信息化沟通表达能力、信息化数据收集处理能力、信息化数据生成创造能力、信息化素养教学应用能力等能力,而不仅仅是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 信息化能力校本培训形式化

对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校本培训有着形式化趋向,教师所获较少,实际应用得不到真正的学习和掌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培训目标上,学校没有深刻理解教师培训对于实际教学的意义,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训常陷入空泛的理论学习中而不是实际应用操作的学习,并没有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工作需求,反而直接大幅度地降低教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2)在培训人员上,学校由于对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缺乏重视,没有聘请对教育技术专业的培训人员,而是让信息技术教师担任起这一重要任务,也因此造成培训工作推进的困难与低效。(3)在培训方式上,忽视教师的个体差异与需求,所有教师被安排同样的学习任务和培训内容。(4)在培训时间上,通常学校会占用教师所应该拥有的休息时间,例如增加工作时长或工作日数量,给教师造成较大的压力。(5)在培训效果上,教师所学往往难以在教学中得到练习与实践的机会,既没有配套的辅助教学软件和优秀案例给予参考,也没有奖惩评价制度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培训当中,培训往往成为了表面工程,以致于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并没有得到所设想的阶段性提升。

  1. 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浅层结合

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新时代教学创新带来新的思路和角度,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创新大致定义为:教师认识并掌握各项应用技术工具之后,在现有的智能教学应用和管理应用中自主选择适应学情的技术应用以赋能教学、丰富教学并创新教学,而非简单地把前沿技术“复制粘贴”到实际教学课堂中。但现实是,就算是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创新融合上依然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许多教师在“云课堂”“MOOC”“钉钉”等众多技术应用里只是将线下教学方法简单搬运至线上教学,没有将技术应用到其最大的利用价值,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部分学生在课程开展时只是使视频机械地播放,这种“刷课”轻松赚学分的现象意味着现阶段的在线教育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弊病,“形式先进,但内核落后”,甚至在师生交互、作业考核等方面比不过线下教育,教师工作压力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缓解,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教学数字化、协同化及创新化的表现。另外,在教育管理、教学评价、教学流程等方面也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三、农村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提高有助教育公平实现

以上现状能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现状1-2都可以依靠学校和政策加大支持力度而改善;现状3-5都需要教师在观念提升后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教学活动,现状6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较多,需要借助政府力量改进;而现状7指出教师信息化能力上差异不大。目前城乡之间的教育“数字鸿沟”窄化关键在于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水平发展,若城镇教师信息技术综合能力远远超越农村教师能力,那么教育公平将会离我们愈来愈远。

因此,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信息化2.0的关键就在于师生的信息化能力水平,可集结现有的力量全面助力突破农村信息化教育瓶颈,助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各项能力素养培养,向城镇学校教育质量看齐,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教育共同发展。

  1. 改变教师观念要从教育信息化益处入手

首先教师要明确:智能技术只能进完成人类的体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由于其创造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的工作。而要使农村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观念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要在实践中使信息技术解放教师的体力劳动,使教师能够将更多的精力赋能到更为复杂精细的教学组织和决策当中。

  1. 聘请专业教育技术人员辅助信息化建设

“专业的事由专业人做”这句民间俗语很多人都了然于胸,在实践中却会为了节省成本而大大降低工作效果。特别是农村学校,极其需要专业人士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实操教学,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培训上。此外,在落实实践过程中,教师仍然会遇到技术应用窘境,专业人士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专业的教育技术人员也应该倾听教师的差异化需求,分层次分批进行教学指导。

  1. 完善培训评价机制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培训不是信息化能力培训的终点,培训能够落实于教学实践并不断推动信息化教学发展才是信息化教学培训的目的。而推动教师在教育信息化道路上不断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源源动力则是相配套的一系列评价机制和鼓励机制。由于农村教师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可将评价机制、赛制与工资结算体系相结合,可大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1. 利用校际合作落实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

校际合作一方面可以帮扶农村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促进信息化教学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信息技术利用率,助力信息化教学应用发展,进一步着重加强信息技术“使用层面”及“技能层面”的接入。与此同时,优秀教师还可在分享自身的优质教学创新案例时分享如何去结合实际学情应用。

师生信息化能力是农村教育根本性变革的关键,教师的观念、态度、行为、能力等都不可避免地对学生造成影响,在农村留守家庭偏多的现实情况下,教师常常更多地承担了“榜样”的这一角色,农村教师的育人育德任务也同时更加艰难繁重,因此教师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上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指导,避免学生在利用电子设备时走向娱乐化。当教师能够产生专业自觉,必将带动学生的学习自觉,与城市学生共享优质在线教学资源,促进各项核心素养发展,从而减弱了数字化鸿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助实现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