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与嬗变——新文科背景下音乐专业基础理论教学路向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8
/ 2

赋能与嬗变——新文科背景下音乐专业基础理论教学路向研究

李春琪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理论部,基础理论教研室教师

摘  要: “新文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界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热点主题。新文科的“新”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的课程建设思维、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新的组织管理结构。音乐专业基础理论教学路向研究作为新文科音乐人才培养体系革新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作用。现行高校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受传统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设置的影响,课程设置、教学体系等与高职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有所偏离。本文认为,建设具有特色的音乐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新文科;实践路向;音乐基础教育

文科又称人文社会科学。广义上,它可以划分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分别研究人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现象、规律,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从学术领域角度理解,文科又可包含于哲学社会科学范畴内[1]。而狭义上的文科,指高中时的文科课程,一般包含语文、外语、历史、政治、地理。新文科背景下音乐专业基础理论教学路向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基础。

一、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新文科建设宣言》中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目标提出“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培养未来社会科学家为目标”“聚焦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加大涉外人才培养”,等。人才培养目标预设着人才成长的方向和规格,新文科建设是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牵引下进行教育的改革创新[2]

(一)聚焦价值观目标

新文科所要培养的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文科人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这就需要高度重视文科教育中的价值引领问题,以课堂教学主渠道为抓手,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功能,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的教育引导,以帮助学生廓清价值观迷雾。

(二)聚焦知识目标

在加大新文科知识供给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重构,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写入教材、引入课堂。从知识目标上来看,新文科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文科人才要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加强自主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去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义,这与新文科教育内容的最新要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音乐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创新赋能

(一)音乐专业基础教学的创新

音乐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学科知识、课程体系、社会参与、文科核心素养等教育问题都亟待解决。新文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教育体系,从文科课程的特点出发,把音乐专业课程融合到中国文化精神汲取、文科核心素养构建中云,面向社会需求与市场竞争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新文科背景下的音乐专业教学的根基是系统性。新文科建设不仅是学科发展问题,同样也是教育战略实施问题,而技术与教育融合正成为新文科教育战略的一个重要转向。在这一点上,音乐专业基础教学为新文科学科管理、课程体系、核心素养、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创新指导。

(二)音乐专业基础教学创新模式

尽管以前文科理论知识形态进化缓慢,但与其他学科相比,文科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新文科建设要以新技术为导向、改革以往教学手段,在保留文科原有优秀内涵的前提下重构新文科课堂:打破文科教育的“围墙”,在知识体系上由封闭走向交融,在课堂布局上由封闭走向无限,在教学理念上由传统走向现代。数十年来,教育技术在传承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在教学理论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紧跟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发展,积极为教育变革赋能。

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音乐专业基础教育的融合嬗变

(一)音乐专业基础教育体现人文精神   

现代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但教育的目的始终是培养人,人有其社会属性和复杂情感,如果只是一味地崇尚技术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但也不能因此全盘否认技术为教育带来的进步意义。教育技术与人文的关系就像在寻求一种高效与适切之间的平衡。当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表现为技术化时,人的完整性和教育的整体性就会被忽视;相反,如果将技术全部摒弃,只学习那些经典的富含古典人文色彩的知识,培养的学生虽然在人文精神与文化涵养上是富足的,但却会在创新思维和科技贡献方面远远落后,这显然是不符合时代精神与国家发展要求的。

(二)音乐专业基础教育传承中国文化

教育依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教育与学术领域存在对发达国家难以规避的依附,南国农针对这一理论所引发的学界关于教育技术“全盘西化”

[3]的观点指出,中国教育技术要“摆脱依附,走自己的路”,采中外古今百家之长,走自己开辟创新之路[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进一步弘扬、中国在全世界的学术话语能力和水平还需要提高,特别是中国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国际地位与综合国力还不太相称。

结论

音乐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应以服务教育、服务学生为目的,并且能够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进行自主性学习,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应把日常教学中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与教学网站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加强技术手段的支持,使师生能够及时、快速地进入精品课程网站,借助网络来加强教学,真正实现音乐专业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家军,张宝华.《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交叉衍展式教学之构想[J].音乐生活,2019(01):52-55.

[2]刘昙旻.音乐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中的美学两议[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04):98-100.

[3]张雪菲.音乐理论基础对专业教学的指导作用[J].北方音乐,2013(10):127.

[4]吐尔逊江·力提甫.浅谈高等院校《音乐基础理论》课的性质与教学内容[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02):119-120.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音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建设的应然取向与实践路径研究》

编号:GJB1422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