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在教学中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3

体验式学习在教学中的启示

张玉梅

苏州百美外国语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随着信息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课堂的需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习需要情景化,因此体验式学习方式应运而生,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将学习任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体验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教学策略理论模型

一、体验式学习的发展历程

从辞源看, 英文体验学习一词experiential learning直译应是经验学习,充分体现了这种体验式学习模式是通过实践与训练学习的最初含义。我国《现代汉语辞海》对体验的解释是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强调体验者的经历。教育界对体验式学习的理解与辞源含义基本是相一致的。如体验,指学习者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活动。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

体验式学习始创于20 世纪40 年代的英国。1941 年迁居英国的德国教师科翰( Kurt Hahn) 移植二战期间训练年轻海员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的经验,在威尔士建立户外学校(Outbound School)用来训练军人、工商业人员、学生等群体的生存、管理能力以及心理、人格品质,开创了体验培训机构的先河。1960 年美国引进这种户外学习模式,通过学员在高山大海的户外实践,影响、改变其态度,这给嬉皮士盛行期的美国教育打了强心针,也使越战后人们的消极心理得到修复,对于重建美国教育的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验式学习模式不久便被运用到普通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美国教育界在理论与实践上对它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使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得到空前的丰富。

我国于1999 年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改变以接受式学习为中心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当前, 体验式学习方式日益受到学者的推崇与认可。

二、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理论模型

哈佛教授David Kolb 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角度对体验式学习做了很多研究和阐述,发表了丰富的论著。他用四个元素来描述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模型:具体的体验,观察与反思,抽象概念的形成,在新情境中检验概念的意义。他认为体验学习可以描绘成一个四阶段的循环周期。

 

 






    从DavidKolb 的理论模型中看出, 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 实践与反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从经验中学习。学习发生在学习循环的每一个阶段, 并不只是发生在反思阶段。体验式学习不仅仅体现在感性认知阶段, 而是经过个体的感悟、升华,最终要内化为新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 首先, 学生要进行具体的实践; 其次, 在具体实践中通过一定的启发, 学生直接从环境的反馈信息中学习, 发现一些能帮助了解行为后果的线索; 再次,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按照自己的目标进行设计、规划,并能有意识地识别出自己行为的风险; 最后则是检验自己的计划,并根据现实中呈现出结果的缺失进行补充与完善。在这个“体验—启发—内悟—升华”的体验式学习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适当的启发是密不可分的, 这是实现学生认知升华的关键。

三、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对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广泛考察,可以看出体验式学习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情境性

体验式学习常常是在一种真实的或是虚拟的情境中进行,把学员带到高山大海中,让学员穿越模拟的“死亡电网”,是体验培训中常见的场景。学习者通过在情境中亲身感受,运用多种感官去接触情境中的事物,受到多感官的、强烈的刺激,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丰富的体验。

2、学习过程的亲历性和反思性

所谓亲历性,是指学习者进入到某种情境,参与其中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体验式学习还是一个始终伴随着反思的过程。这种反思可能是在情境中使他们产生的某种联想,也可以是在离开情境后的回味、品尝、反思。

3、学习结果的个体差异性

学习者不是像一张白纸一样进入情境,而是以他们自己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因此,体验式学习的结果总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化的,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感受、经验。这就是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四、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的比较分析

  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传统教学中所指的体验是指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受,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的语言活动而给学生的体验。不难看出,以前的语言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在的,而体验式学习却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体验式学习和传统学习的差异性如表1所示:

表1 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的比较分析

不同点

传统学习

体验式学习

内容

过去的知识

即时的感觉

途经

记忆

领悟和体会

对象

自主学习

团体学习

本质

知识、技能

观念、态度

接触性

无接触

直接接触

感受

单一刺激

高峰体验

学习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员为中心

方式

标准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

目的性

理论化

现实化

方法

反复强调

做中学

 由表1可以得出,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存在内容、途径、侧重点等几个方面的差异性,对其说明如下:

传统的学习以知识的传授者即老师的灌输填鸭甚至是一言堂式的教学为主,因此,就内容而言,传统的学习可以不用考虑具体的情况和环境,所传授的内容以古典的、传统的、约定俗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甚至是有些过时的过去的知识为主,在体验式学习活动中,学习者首先获得的内容是对活动的具体体验,也就是对知识的即时的感觉。

传统的学习方法产生于应试教育时代,学习活动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就是传统学习认为学习者是独立的单元,是理性的个体,学习活动带有显著的竞争性,因此对学习对象而言,传统学习是自主学习。与此不同的,体验式学习认为学习活动不仅仅是某个人个体的事情,它强调知识的传授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同时认为学习效率不仅仅受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外界环境也会对学习者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团体学习。

在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中,高峰体验与单一刺激也是明显不同的。在很大程度上,高峰体验就是最佳状态本身,马斯洛在很多地方论述了高峰体验,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强烈的同一性体验。体验式学习中的高峰体验相对于单一刺激而言,学习者通常感到其正处于自身力量的顶峰,正最佳地、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他感到自己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加聪明、更加敏锐、更加机智、更加强健、更加有风度、更加具有创造性。

从学习方式来说,传统学习相对于体验式学习要单调得多,传统学习方式是一种“八股文”式的标准化学习。教师在知识传授中“一视同仁”,对于不同的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水平和各式各样的需求,教师也只能以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来对待,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此相反,体验式学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传统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目的性是不同的,前者以理论为主,后者以现实为主。前者依靠老师在知识传授活动中的反复强调来帮助学生机械式学习,即侧重于强调。

五、体验式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1、教师应把握的原则

  教育教学的改革, 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关键。体验式学习教学既有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也并非当前一些学校教师所表现的撒手不管的无为做法或变相的应试教育形式, 它所倡导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教学的启发性的有机结合。体验式学习教学重在学生的“感悟”,“感悟也是一种全方位的辐射, 教师还应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是非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为学生作指引, 使他们的感悟朝着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2、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应该不拘一格, 教师通过不同的对象、内容及生活背景建构不同的情境, 千方百计地寻找切入点给学生以启发、点拨, 最终使学生对设置的问题能不断地反思、内省、升华。

(1)创建情境, 让学生宽松、主动学习。在体验式学习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建构出一系列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感到亲近、熟悉并有兴趣, 但这些情景或案例的设置绝非仅为取悦学生, 它必须呈现出一定的思考性和启发性, 即让学生能在“景”中生“情”。创设情景只是手段, 目的是达到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在体验式学习教学中,“要使个人的生活成为整体, 它必须体现一个人所有的创造性冲动, 而且他的教育应该是一种能够启发和加强这种冲动的教育。”

(2)增强兴趣, 寓教于乐。寓教于乐应当是体验式学习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学者曾将寓教于乐中的“乐”字解释为两层含义: 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 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 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由此, 教师的教学能让学生有“体验”, 学生学习才有兴趣, 学生也才会自觉主动地思考问题。

(3)接轨社会现实生活, 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学以致用也是体验式学习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弊端是学生结束学业走向社会后却无用武之地, 同时, 这一教育模式严重桎梏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表现出异常的被动性,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与现实的脱节。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课程不仅是以构成学科及其背景的文化领域作为基础来组织教育的内容, 而且以以往社会问题与生活问题为主题来组织教育内容。整合多种学科的文化领域, 组织以现实问题为对象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思维,赋予儿童的学习以现实意义, 使学校教育同社会背景关联起来”。

(4)采用前沿、时尚的教学手段, 虚实结合, 增强师生学习的共鸣。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也是体验式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当前, 社会信息化发展突飞猛进, 网络进入百姓家庭, 青年学生在网上遨游、冲浪已是趋势, 网络给广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巨大空间。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化媒体这一重要资源,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置于各种虚拟的或真实的声情并茂的情境之中,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 南京出版社,1993 ,147 ,142.

[2]刘连成.感悟教学浅探[ 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2( 10) : 5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107.

[4]罗素.社会改造原理[ M] .张师竹, 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141.

[5]佐藤学.课程与教师[ M] .钟启泉, 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188.

[6]岳锋利. 体验式学习原理的比较分析[J].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3):61-63.

[7]马波, 邹婉玲. 论体验式学习的教学策略[J]. 教育与职业, 2007(17):144-145.

[8]李湘, 袁志芬. 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2):25-27.

[9]杨光. 体验式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培养[D]. 四川师范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