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凉山彝族自治州体育发展措施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30
/ 2

促进凉山彝族自治州体育发展措施探讨

汤珊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前言    

体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成分,也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各个民族地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发展才创造出的地方特色文化,所以弘扬和继承地方传统体育的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样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相关的政府部门要积极的宣传和发展相关的体育事业,还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方式,发展的形式,还有就是不能一直的守旧,还要实时的进行一定的革新。              凉山布拖县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

摘要: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活力四射,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体育锻炼是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有效途径,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加强偏远地区的体育建设,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在凉山州布拖县的三个月的支教实践经历以及调查,在文章中剖析了凉山州布拖县中小学体育发展的现状,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从而提出解决对策,为凉山州贫困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困难的现状及体育发展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凉山;布拖县;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对策措施

一、发展优势。

(1)政策支持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及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019年一号文件《意见》也指出主攻深度贫困地区,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21年,根据国家下发文件,凉山州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统筹计划了凉山教育体育事业振兴的基本路线,为加快加快推进凉山教育体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和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行动纲领。在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下,贫困县、贫困村已经全部摘帽,乡村振兴战略仍在持续进行,体育人才培养战略作为振兴计划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凉山体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2)经济条件。

2018年凉山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533.19亿元,增长4.0%。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应为307亿元,613亿元,612亿元,人均GDP达到31472元,比上年增长3.1%。经济的发展为当地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为学校体育、农村体育发展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3)历史背景。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具有“一跨千年”的历史,彝族传统体育是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彝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达体舞”又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前人的生产生活、宗教活动、斗争、游戏与娱乐活动、传递感情活动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达体舞”又作为一种休闲体育流传于凉山州大小各地,为凉山州的体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凉山州通过不断努力,全州中小学生运动会、校园足球联赛、校园篮球联赛等学校体育竞赛机制得到了有效完善。据统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建设单位47所、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8所,省级传统示范学校13所,州业余体校连续四次被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总体而言,凉山州的体育发展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凉山州大部地区存在学校体育得不到健康发展的现状仍然存在;特别是作为国家重点振兴的连片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学校体育发展处于边缘性的地位,与内地发达的状况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凉山体育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体育强州梦”还需继续努力。

(4)群众体育基础好

彝族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向往和崇拜英雄的民族。在开展体育运动比赛中,表现得好的运动员员就被视为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且作为崇拜学习的榜样,这种与生俱来的对英雄的崇拜为良好的运动氛围奠定了基础。虽然凉山的经济比起其他发达地区相差较大,但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很多新兴的体育项目,加之体育生的录取率也在增加,人们的体育意识已经逐步改善,体育氛围日渐浓厚,如球、足球等项目已经县城里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凉山各级政府部门会定期不定期的举办规格不同的篮球比赛,如:四年一届的州运动会、每年一届的中学生运动会、各个县的职工篮球比赛、全县篮球运动会等,篮球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体育项目。不仅中小学生更喜欢篮球,当地的人们也是如此。

二、发展不足

(1)经济发展落后

虽然相对于之前凉山州经济发展相对提高,但相较于其他地区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直过民族”的历史背景以及地理条件,使经济作物单一,经济落后,导致体育消费、体育思想、文化观念较弱。

(2)学生升学压力大。

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体育教育的发展不容乐观,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大多数处于传统单一的教育方式。他们只认为只有读学科理论知识才能改变处境,对体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娱乐休闲的概念中。在山区体育教师难免“体育老师生病了”的现象,受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体育课无法按照课程安排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在凉山彝族农村地区,由于受经济、地域、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已成为学校主要科目的“附属品”,导致体育教育在凉山彝族地区得不到应有的价值体现。

(3)体育设施不足。

第一,体育运动项目场地缺乏,比如每个小学的体育设施基本都由1~2个篮球场,2~5个乒乓球台和2~3个单双杠(用的较少),篮球,足球数量不足,学生上课没有器材,不能深入学习练习该项目。另外,学校没有排球场,以至于学生对于排球这个项目的了解很匮乏。第二,体育器材老化,本来这些硬性的器材都是长时间暴露在室外,加上凉山州变化无常的天气状况,昼夜温差大,白天大太阳辐射强,晚上下雨降温,加快体育器材损坏以及老化,以至于会出现很多安全隐患。

(4)师资力量不足

学历代表了一个教师受国家正规教育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标准之一,也反映了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科研创新水平。根据调查,拖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为大专的占60%,中专学历占16.7%,本科生学历的占23.3%。说明该地区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还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师资力量还需有待提高。

(5)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

虽然政府每年在开展各种规模的社会体育活动,但是这不能很好的促进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目前,政府公共投资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形式有建设体育场馆、培育或引进体育赛事、扶持体育用品产业发展和直接注资职业体育俱乐部,而学校体育方面的投入较少,主要以举办各类中小学比赛及购买器材为主,方式较为简单,难以形成内在激励;定位不明确,呈现学校体育难以快速发展的趋向,以2018年的布拖县为例,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22亿元,投入600万元实施体育跑道和足球场建设项目,但是效果不明显。

三、解决对策

1.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到立德树人全过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聚焦凉山教育短板短处,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确保中央和省、州的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2.加大教育宣传,提高思想文化水平。

打破人们的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体育既能增强体质,也能提供创业就业机会的思想。将农村地区的学校体育纳入发展规划,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主动将培养体育人才,维护全民健康作为政府工作的亮点,充分体现政府的职能,解决体育发展困难、发展成效低、学校体育重视度不够等问题。

3.确保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管理

筹集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各县市县城新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5个教育区域中心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适当兼顾中心乡镇及确需保留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府统筹,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本级财政应承担的资金足额落实,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

4.深化针对性支援,减轻升学压力。

结合集中规模办学、集团办学、学区制管理新形势,推行多所学校组团帮扶新模式,集中多校力量帮扶提升对口学校。深化异地合作办班工作,深入推进“援思想、援文化、援技术、援管理、援课程、援课堂”工作,大力开展工作坊研修和线上互助互帮互学活动,减轻升学压力。

5.保护体育设施。

目前,凉山地区在国家及企业的扶持下,都基本有些简单的器材,但是器材缺乏正确的使用指导及保护,使用频率高、维修次数少,老化程度、损坏程度明显提高,应及时的对其进行保护和维修,延长体育设施的使用寿命,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

6.创体育文化节,巩固学校体育发展基础

随着体育文化的发展,举办大型体育活动已成为改变一座城市城市面貌,带动城市经济,形成体育氛围的有效手段,以布拖县举办的“火把节”来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凉山州火把节全州共接待51.79万人次,其中一日游客43.45万人次,过夜游客8.34万人次,旅游收入26068.32万元。因此,将体育活动举办成浓厚的城市特色的体育文化节,同样是发挥体育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的重要方式,因此,学校体育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从小树立终生体育的思想观念,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节,推动体育经济的发展。

7.国家政策引领,与高校对接,提高师资力量

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受益者也是奉献着,肩上担着民族的希望和历史的使命,当地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与高校对接进行人才共享,高校可以对脱贫攻坚战主攻地区派遣支教团队或个人,当地则输送优秀的体育人才进入高校;鼓励在校大学生开展无偿支教活动,减小农村地区的师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1-0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北京: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