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探讨与应对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2

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探讨与应对措施

覃泽跃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610106

摘要: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与注重,心理健康辅导不仅是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推动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突如其来的疫情似乎将我们的生活摁下了暂停键,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领导下,疫情趋于稳定、生活节奏逐步恢复。然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似乎没有真正结束,对于居家学习半年有余的大学生来说,其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多方面的影响与作用。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了疫情形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探讨与应对措施,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疫情形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

引言:新冠疫情形式背景之下,党和人民共同努力,疫情防控工作由应急转化为常态化,在此背景之下,关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使大学生群体在不同阶段切实了解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征,从而作出正确价值判断,自信和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更好地投入到生活与学习当中,针对大学生而言事关重要。因此,本文重点探究了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探讨与应对措施,具有实质性的价值与意义。

一、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新冠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人们在面对新冠病毒常会存在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大学时期学生正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情绪和记忆常常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较大的波动,无法及时展开有效的干预,会对其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阻碍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疫情形势背景之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体现对于疫情的恐慌、人际关系紧张、不适应新环境、行为强迫、学习焦虑等,学生心理问题集中体现在焦虑、恐怖、抑郁、敌对偏执等[1]

二、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首先,高校大学生常常为00后,独生子女较多,大多数学生未经历或者是很少经历集体生活疫情期间会宅在家中和同龄人之间缺乏正确的社交宣泄情感时,常常会通过刷抖音、微博或者是玩游戏等方式。并且和家人之间长时间相处,造成家庭摩擦明显增加情绪,找不到有效的突破口时,便会进一步封闭自我内心,不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返回学校之后,在情绪困扰之下,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学生经历了长时间的居家学习,多数人生活作息紊乱,缺乏一定的锻炼,也未能根据学习以及职业发展作出规划,线上学习的方式缺乏一定的集体氛围,很难将专注力进行集中,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并且教师对于学生不认真听讲的担心,常常会利用布置大量作业的方式来督促学生,学生完成作业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十分容易出现烦躁的情绪,并且在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之下,学生对于学习成绩尤为的注重,这种学习方式并不能与同学之间进行直接对比,会产生一种担忧心理,进而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同时在返回学校之后,其思考能力和注意力会明显下降,并且学校复课以后的环境也会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压力与压迫感,自然而然产生一系列的焦虑心理。

三、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探讨与应对措施

(一)融合思政教育,强化心理教育

在疫情防控形势背景之下,依然不能够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考虑到疫情防控的限制,高校辅导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继续对学生展开思想的引导,通过微信、钉钉以及电话本形式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与互动,密切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结合工作经验,笔者认为疫情形势下,可以通过分班开展集中的视频会议,积极参与班级事务讨论,监督学生严格执行国家的疫情防控指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地区防疫热点事件,尤其是通过树立对抗疫英雄和广大防疫工作者的敬意,积极发挥辅导员的价值引领作用,鼓励学生宣传身边的抗疫典范,从思想上让同学们感受到国家的积极举动和用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另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热线和疫情专访通道保持畅通,一旦有心理困惑就可以及时进行线上咨询,可以足不出户解决心中疑惑,有效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通力合作,消除学生心理上的迷茫与焦虑[2]

(二)联合任课教师,开展心理疏导

辅导员应当主动联合任课教师和心理教师协同配合,共同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就当前现状而言,辅导员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就有一定的限制性,仅限于组织纪律和负责考勤,很难深度的展开课堂管理,这就出现了对学生心理状态了解的空白地带,因此辅导员要积极的与任课教师和心理教师共同组织心理疏导活动。在共同参与当中定期举办心理班会、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增加教师群体对所教班级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及时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从而提出具有导向性的建议与指导。此外,疫情期间的辅导员工作重点还应当集中营造网络学习的优良学风,随机跟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协助教师处理好因疫情引起的各项事务,特别是网课期间学生出现的学业积极性下降的情况,在心理教师的辅助之下,加强学生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帮助学生克服疫情所带来的消极情绪的蔓延。

(三)通过逐步引导,稳定学生情绪

心理学家表示,当环境产生的变化已经超出了本体需求,就会促使人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这是人与环境之间产生的特殊关系,与个体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具有较大的关系。特别是在疫情形势之下,关于疫情出现了很多负面信息,而大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虽然获得一定发展,但仍处于涉世未深的状态之下,面对这些信息就很容易出现恐慌或者是焦虑等情绪,当这种情绪被无限放大,并且已经对于大学生造成心理负担时,就会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也有心理学家认为重大的社会事件并不会直接引起心理问题,而是因为人在心理认知方面或者个人思考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一旦形成错误的认知,长此以往就会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当前疫情状况尤为严峻,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除去要做好个人的防护工作,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官方和主流媒体来了解疫情的真实状况,并且了解如何做好防护来防治疫情。基于此学校应当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对真实的疫情状况进行了解,传播正能量,最大程度消除学生的恐慌和紧张心理,保障学生有优良的情绪,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网络宣传和普及大学生的防疫心理健康知识,进而对学生不良的情绪和心理进行缓解[3]

(四)搭建心理平台,引导自我调节

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展开情绪调节时,可以利用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帮助,学生在家时可以展开线上心理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并且线上可以开设心理讲座或者是进行心理资料的推送,为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同时可以建立情绪管理小组,使学生之间彼此尝试解决各自存在的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室,使存在倾诉需要的学生获得焦虑情绪的纾解窗口。学生回到学校之后可以实施心理咨询服务,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运用设置心理宣泄室的方式,让学生的内心烦闷和压抑进行疏解。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有关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加深对心理知识的了解。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帮助学生,其目标都是利用部分干预手段,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能够与消极负面情绪进行和解,并且主动找他人进行倾诉,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焦虑情绪与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疫情形势持续走向了后疫情时代,但心理防疫工作仍旧任重而道远,高校要立足于心理健康原则,以健全完善心理筛查和预警机制为前提,以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为准则,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工作,将心理干预和预防作为共同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建筑,一道坚固的防线,将心理的问题和疑难杂症排除在外,进而为其今后深入性的发展铺垫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杨. 疫情形势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探讨与应对措施[J]. 女人坊, 2021(19):1.

[2]张婷婷, 罗璇. 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 启迪, 2022(21):3.

[3]吴志鹏, 张敏, 刘志彪,等. 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1, 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