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视角转换在《莳萝泡菜》中的叙事功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7
/ 2

浅析视角转换在《莳萝泡菜》中的叙事功能

邵宗宝,王澄林

(海军航空大学,264001)

摘要: 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的小说中,不同视角的转换是其小说创作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在《莳萝泡菜》中,作者大胆运用了现代小说写作技巧与叙事方法,通过传统的全知视角和人物的特定视角相结合,读者和人物的距离不断变换,故事的发展进度也更加灵活,展现出了富于个人特色的小说叙事艺术风格,同时也为现代叙事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 视角转换;《莳萝泡菜》;叙事功能

引言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是英国文学史上享誉盛名的女作家。在她的整个写作生涯中,尤以短篇小说为人称道。她的作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细节描写以及出色的氛围营造。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等方面力求突破传统小说的模式,大胆运用现代小说写作技巧与叙事方法,为现代短篇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赢得了诸多赞誉:“她的现代性写作技巧开创了20世纪短篇小说的新风。”(吴静, 2002: 32)“就所起的指导性影响而言,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艺术,犹如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在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之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与以前就迥然不同了。”(Gordon, 1963: 105) 

本文选取曼斯菲尔德发表于1917年的名篇《莳萝泡菜》(“A Dill Pickle”)聚焦于《莳萝泡菜》中作者对不同人物视角的艺术化处理方法,分析其在人物刻画、情节发展等方面的文体功能,以期深入发掘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风格。

一、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

从叙事学来看,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童庆炳,2008: 256)。采用什么样的视角取决于采用的叙述人称,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选择“决定了作者对情节的组织、意蕴的传达和结构的构建等,体现了作者很强的文体风格”(王菊丽, 2004: 58)。选取的视角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文体效果和阅读体验。

一般说来,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视角交替使用,使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的距离时刻处于动态之中,带动读者观察作品的角度更加灵活多变。我们知道全知视角是一种传统的叙事模式,特点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述”(申丹, 2019: 210)。它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般,了解人物的一切,可以任意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入挖掘,一般运用的是第三人称。而第二种有限视角其实也是运用了第三人称,但是属于一种特定的人物视角,作者暂时不选用全知全能视角而是有意把所有注意力转移到一个固定的焦点上,即仅仅选取其中一个人物的视角(一般为主人公)进行聚焦,借此透视他/她的内心世界,并用这个人物的眼睛来观察周围和感知世界,所以实质就是“叙述者用人物的眼睛来替代自己的眼睛”(申丹, 2018: 94)。这样虽然视角受到限制,但焦点更加集中,使读者仿佛与聚焦人物融为一体,增强代入感。

二、特定的有限视角

在《莳萝泡菜》中曼斯菲尔德选用的是女主人公维拉的特定有限视角。作品除了在关键情节的衔接处使用了全知视角外,其余几乎全篇都是通过维拉的视角来展开叙述。通过维拉的眼睛在有限的视觉范围内进行观察和叙述,而对于聚焦人物感受范围之外的人物,只是进行了“外察”。叙述者借助维拉的感觉和意识,从她的视觉、听觉及心理活动等特定角度传递给读者相关信息,读者借此可以深入了解维拉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男主人公的言行带给维拉的心理冲击,以提升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以第一段为例,第一段中描写两人偶然遇见,“六年后,她又看到了他”是全知视角描写,交代了人物和时间,而后就全是她看到的内容,属于人物有限视角的视觉描写,描述了与“他”分开六年之后再次相遇时的周围环境,以及再次见到的时候“他”的动作和神态。最后一句话中的“细心地”和“特有的”两个词属于主观判断的词语,是维拉与“他”再次见面时对“他”的初步心理评价。虽然是简短的两个词,但是通过这两个词语我们可以感觉到虽然已经过去六年,但是维拉对“他”的举动和神态还是那样熟悉,以此透露出维拉当初与“他”是多么地亲密无间,为下文维拉在面对爱情时的迷茫摇摆埋下了伏笔。

三、 限知的全知视角

在传统小说中全知视角应用广泛。虽然这种全知视角可以任意洞穿任何人物的内心,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补充需要的信息,但是这种叙述方式也有弊端。它会在无形之中剥夺读者自主探索的权利,压缩读者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在整个接受过程中像是被一条无形的绳索所牵引和束缚,对于情节如何发展和人物之间复杂关系的感知能力受到削弱。另外,全知视角叙述者为了提供更多的信息,有时会伴随着个人化的评论和干预,这也势必会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体验,左右读者的价值评价。就像伊迪斯·沃顿指出的那样:“几乎所有早期作家在叙述的过程中都会介入故事。随着欣赏能力的成熟,读者开始讨厌这些介入、中断故事的声音,并且要求自己对故事中的事实提出自己的看法。”(Edith Wharton, 1996: 295)英国小说家福特在评价康拉德时也阐述了类似观点:“仅仅是展示而不是讲述出来”(Ford Madox Ford, 1983: 137),以此避免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所以在现代小说中,这种视角一般会视具体情况使用。

因此在第一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第一句话使用了全知视角,但是这是一种“限知”的全知,是属于全知视角的一种变体形式。即叙述者并没有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信息都详尽地透露给读者,只是点到为止地提到了两个主人公“她”和“他”。两个人的名字、身份、年龄、外貌、六年前发生了什么、他俩是什么关系等信息都一概没有提供,甚至读完全文有些信息也依然是无从知晓。一直到第三段中通过“他”的打招呼,我们才得知女主人公的名字叫维拉。在传统小说里,故事的基本要点一般会集中告诉读者,读者是以一种传统的、被动的方式加以接受。而这种“限知”的全知视角虽然只是选择性地告诉读者部分信息,但这种选择性的半隐半现,却起到了调动读者阅读兴趣和激发探究欲望的作用,促使读者主动去深入小说深层结构中分析文章人物关系、领悟作品隐藏意蕴,开放式地得到自己对作品的阐释与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受有限视角人物本身的年龄性别、思想性格、立场观念等个人因素的影响,这种叙述并不代表着权威。曼斯菲尔德通过塑造这种不代表权威的有限视角,颠覆了文学传统中稳定的、可靠的、权威的叙述模式,使小说的叙事文本呈现出不确定性的现代主义特征。至于为什么选择女主人公维拉作为特定的有限视角人物,而对男主人公却采取刻意疏远的叙事策略。笔者认为,作品采用女主人公维拉的视角,产生的所思所想难免都是从维拉的角度出发,这就会形成主体效应,使读者很容易站在维拉的立场上观察和分析问题,无形之中使读者与维拉更加紧密。所以当维拉经历了男主人公的话语压制和冷漠对待后,读者往往会很自然地把维拉划为弱势一方,认为男主人公由于自我意识强烈,忽视女主人公内心感受,而导致女主人公无奈选择离开,因此维拉的所作所为都能引发读者对她的同情、理解与支持;而读者对男主人公则自然是强烈不满、批评与谴责了。

无论作者究竟是源于自身的情感经历,还是出于女性主义的立场,从一般意义上讲女性观察事物和心理活动都更加细腻,对事物的自然反应也更趋于敏感,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选择女性视角进行叙事比男性视角更有优势。另一方面,从作品内容上看,作品的表层结构呈现出来的人物关系就是压制与反抗的关系,男方一直在压制女方,女方处于劣势,所以在整个叙述过程中自然会比优势一方生发出更多的、更强烈的内心反应,这就使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充满张力,更加加剧了作品内部的矛盾冲突,使小说具有了戏剧化的意味。

结语

《莳萝泡菜》在叙事模式上采用了特定的第三人称女性视角和有限知的全知视角,立体多面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尽可能多地把读者带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拉近了读者的阅读距离,促使读者主动去深入分析文章人物关系、从而加深读者对作品的阐释与理解。同时,对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与趣味性也具有重要意义。两种视角交替转换,打破了传统小说中稳定可靠的、权威的单一叙述模式,增添了小说的不确定性的现代主义特征,这也是曼斯菲尔德富于个人特色的小说叙事艺术风格的具体体现。

注解:

①本文相关引文均出自《金丝雀: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曼斯菲尔德 著,陈良廷,郑启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43-252。

参考文献:

[1] Edith Wharton.1996.“Fiction and Criticism,”in Edith Wharton: The Uncollected Critical Writings,(ed.)Frederick Wegener[M].Chechiste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 Ford Madox Ford.1983.The English Novel: From the earliest days to the death of Joseph Conrad[M].Manchester: Carcanet Press Limited.

[3] Gordon, Ian A. Katherine Mansfield[A].Writers and Their Work Series [C]. London: Longmans Green,1963,105.

[4] 申丹.2019.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 申丹.2018.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 童庆炳.2008.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 王菊丽.叙事视角的文体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58-61.

[8] 吴静.从《莳萝泡菜》看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J].宜宾学院学报,2002(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