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基于生态理论视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基于生态理论视角

张梦帆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家庭结构不完整、学校缺少心理教育、社区资源利用不当等各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主要表现为性格柔弱孤僻、情绪悲观低落、道德意识差等。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案主本人、家庭、机构、政府等多方力量的配合和努力。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生态视角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一)家庭生态系统的残缺

家庭是儿童心理健康发育的启蒙系统,也是众多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家庭生态系统的残缺包括体现在父母关爱缺乏、现有监护人能力不够等。 在个人成长和性格塑造的过程中,儿童时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脆弱性,并且有很强的模仿学习能力。在此关键阶段,父母对于儿童的陪伴和教育对其性格和心理的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一关键角色的缺失,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原因。

(二)教育生态系统的资源匮乏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处 于学龄阶段。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将儿童的教育完全寄托于学校,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一切都好,这种想法是非常片面的。父母的缺位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缺少了重要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基本道德素质很容易出现问题,法律知识薄弱,做事冲动无理智,甚至意识不到可能造成的违法犯罪后果。同时,与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相比,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教学环境质量较差,班级学生人数多,留守儿童常常被老师所忽视,并且学校也没有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内容。因此学校教育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正功能也比较薄弱 。

(三)社会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除家庭、 学校生活外,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社区环境来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并在心理上对社会形成初步的认识,进行早期的社会化。农村社区在社会教育方面十分薄弱,教育资源匮乏,难以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经常会遭遇不公正待遇,受到恶意歧视和冷落等,这些社会歧视和偏见直接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中留下了阴影。

二、理论基础

(一)生态视角

生态视角重视个人与环境系统的资源互动与交换。生态视角认为社会工作者应该有责任去改变案主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不良关系,促使整体生态环境的和谐。针对儿童社会工作,生态视角以干预儿童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致力于改善儿童和环境的状况,最终实现增加儿童赋权和胜任、提高自主能力的目的。提倡将儿童的问题放在儿童的生活空间的整体中进行理解,社会工作者应该做好随时干预儿童生活系统各个层面的准备。

(二)实践原则

生态视角应用于儿童社会工作应该坚持以下原则:应该检视儿童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工作者与儿童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善用儿童的生活体验和非正式的支持网络,致力于透过生活体验提髙儿童的赋权和个人胜任感;釆用多元化的解决方法干预儿童的问题。

三、生态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基本介入模式

(一)案主个人微观生态系统层面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案主个人是内因,是整个治疗过程的关键,所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最终必须依靠留守儿童自己的配合和改变。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缺乏父母的关怀导致家庭亲情教育和道德教育不到位,由此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可以通过自我排解等方式缓解心中的抑郁情绪,而那些承受能力比较弱的留守儿童则会产生或轻或重的抑郁症、孤僻症、逆反心理等一系列问题。社会工作者针对儿童个人微观系统展开的辅导,必须明确留守儿童的人格、智力、抗压性和自我功能性等方面的情况,充分调动留守儿童的自主能动性,积极面对困难。

(二)家庭、社区、学校、群体等中观生态系统层面

中观生态系统包含的内容很多,有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还有玩伴、同学、兄弟姐妹等交往群体。这些因素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案主的生活、学习等关系密切,案主能够切身体会到它们的存在。所以,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仔细调查案主周围的家庭、学校、社区、群体等中观生态系统因素,详细了解这些因素在案主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如何作用于案主的,以及对案主心理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针对案主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恰当方案进行治疗。

(三)文化、政策、机构和组织等宏观生态系统层面

宏观生态系统主要是由政府机构、非营利性组织以及社会大环境中与留守儿童有关的政策法规、文化氛围等构成。虽然政府和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在近些年开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并派出专门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和帮助,但这种帮助缺乏系统性和持久性,与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相比,这些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对于宏观生态系统的干预主要是利用现有的政策法规和文化,充分挖掘社会中的资源,并积极促进相关政策对农村儿童的倾斜。

总之,生态视角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应该采用不同的介入方法和技巧从以上三个层面的系统为切入点,在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挖掘家庭、社区、学校的资源,并利用现有的支持性政策法规和当地的风俗文化,使留守儿童所生活的三个层面的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互动与循环,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全方位的治疗和干预。

 


参考文献:

[1].张乐天,徐玲.社会工作基础知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李泽影,刘恒.留守儿童能力培养行动研究——四川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站个 案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3):27-29.

[5].张连生,杨洁,朱玉婷.湖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