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扶相携:劳动与技术学科素养有效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7
/ 2

相扶相携:劳动与技术学科素养有效提升

  ,蔡建军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中心小学

【摘要】根据当下《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本课程教学中存在最大核心问题是:学生具有一定的劳动机会,但劳动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往往是教师引得累,而学生入得不深。加上在小学里,本课程常常被边缘化,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以同伴的劳动经验、同伴的技能示范、同伴的作业评疑等策略带动同伴参与的热情,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同伴辅导;同伴;劳动与技术;能力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待《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和对待语文数学课程一样,也把这门课程当成以知识为导向的求知课堂,忽略了自己能力的培养,认为劳动与技术课也是以笔试分数衡量自己的学习结果,忘记了自身劳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学生在参与劳技活动中,教师对学生作品制作过程的关注不够重视,导致出现学生任务完成了,但其中操作技能出现错误,这次侥幸能完成任务,并不代表不影响今后的学习。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同伴辅导”,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

一、展“同伴”之艺,激劳动与技术学习之趣

微信图片_20200319125631.jpg同伴是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同伴辅导是同伴之间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生活经验和助人技巧所进行的同龄人之间的心理互助、激励、支持、指导、训练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有效调控行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了解自己和他人,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和充分发挥潜能。因此,同伴友谊在本课程中对学科素养提升的作用不可小觑。那么,在劳动与技术这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中,我们该如何合理利用“同伴”互助的关系,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从以“节”激趣,以“铺”激趣、以“境”激趣三方面阐述自己的经验。

1.融入“节”的元素,让同伴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节日是一种有着特殊意义的时光节点,学校的劳动与技术课程根据其操作性强的特点应该充分融入“节”的元素,引领学生在“节日”的大舞台上对这门学科的实践操作蠢蠢欲动,激发他们动手的欲望。

像“淘宝节”等这样的活动是来自学校的教学资源,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充分融入“节”的活动,能实实在在激发学生动手操做的兴趣。学生在淘宝过程会对作品通过看,摸,掂等方法进行观察,进行比较,通过询问了解作品的用途,在同伴间的互问互答中,对参与制作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2.搭建“铺”的平台,引同伴作品点燃创作激情

微信图片_20200319155618.jpg学校教育为更好地融入社会,经常会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技能,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劳动与技术课程应该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生活化的“铺”平台,点燃学生作品创作的激情。

3.创设“境”的舞台,用同伴作品激发实践欲望

情境是对人欲望有着直接的刺激作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要创设或制造与提升本学科素养有密切关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不但可以利用同伴间的良性竞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制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见,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当看到同龄人的作品被夸奖时,另一部分孩子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编的更加强烈,同时更坚定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取得胜利信念更强了。他们会有强烈制作优秀作品的愿望,潜能也就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借“同伴”之力,习劳动与技术学习之技

为了要提高《劳动与技术》的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除了应当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之外,还应重视发挥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运用同伴辅导的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促进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锤炼学习能力,开展自我教育。同时,也是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共同合作的一条途径。

1.“工具认识”为媒,同伴之间牵手学习

《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学生要认识的劳动工具品种繁多,要认识各种工具以及了解各种工具的用途相当困难。而同伴介绍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负责介绍的学生并不是完全代替教师的角色,而是通过这一角色,有效地促进同伴和自己的学习,而且同伴容易接受,能使教学获得大面积的丰收,是传统教学法首选的补充方法。

2.“重点突破”为径,同伴之间合作互助

在皮亚杰的观点中,同伴关系很重要,当儿童在同伴指导中学习时,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不同观点,产生认知冲突,从而重新思考各自的观点,进行判断内化。由于辅导双方都是学生,他们之间的关系更亲近点,交流起来更畅通,讲解者在做准备工作时往往会更深入钻研,而学习者会把讲解的同伴看成自己的榜样,学习起来更加投入。

3.“作品制作”为桥,同伴之间携手共进

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动手操作的频率高,我们要在课堂中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翻开本课程四、五、六年级的教材目录,你很快会发现编者编排的内容都开始着手先设计再制作这个问题了。是的,在制作某一样稍微复杂点的作品时,就需要学生在之前做好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整理出思路,在进行制作,会使学生有的放矢,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同龄人的推荐,小伙伴特别感兴趣,这个双休日,在家主动制作直升飞机的同学占了班级人数的四分之三,且作品美观精致。

同伴间的互相出示设计步骤,质疑,商讨,演示,一个个环节把每一个学生都变成参与者,让他们有机会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同时,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求知的欲望,体验到作品出炉的乐趣。

三.借“同伴”之评,立劳动与技术学习之志

学习评价是整个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同伴互评是一种新型的学习评价方式,能够应对大规模学生学习评价的数量与质量问题。学生之间针对彼此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沉浸于评价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本课程教学中,本人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一人一表,同伴互评

微信图片_20200319203248.jpg劳动技术课程无法通过试卷成绩的方式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价,所以离得最近的同桌最能互相了解在劳技课中的表现,他们最有发言权。根据表格给同桌打分,评价同伴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可以起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作用。

2.一课一表,小组联评

在评价过程中也要关注孩子们的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责任意识、参与度等评价。评选结果出来以后,对这些获奖的孩子进行奖励,多角度多维度对孩子进行评价,让他们获得肯定,在肯定中坚持学习和创作。

微信图片_20200319203309.jpg

3.一组一品,团队竞评

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小组间互相评议互相竞争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当分组完成任务呈现作品时,各组代表可以对每份作品做出评价,比如选材是否合适,做工是否精细,装饰是否美观,创意是否新颖等,这样可以很好地发现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得到表扬的再接再厉,而被指出缺点的要虚心接受,及时纠正。在班内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效果。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养成劳动理念,对提高小学生的操作能力,增强小学生的协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单靠教师讲课、灌输是无法将这些理念、技能正确传递的,而同伴间可以没有障碍地引导,通过同伴互助去激趣,去讨论,去探索,去评价,真正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等劳技素养落到实处,才会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