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3

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张雅星

(成都工业学院,四川成都 611730)

基金资助:成都工业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背景下乡村人才机制建设研究"(2022FP005)

摘要: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教学体系存在以下问题,即教师实践能力不强、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缺乏实践性、教学目标与考核手段差距较大、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意图能够进一步改善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教学现状,为培养应用型高质量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管理学 教学改革

一、前言

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兴起和发展于2000年以后。2013年教育部主持开展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以此作为政策铺垫。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释放出改革信号。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目标定位、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完善,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范式改革方面转型还不够,目前依然是以理论课为课程资源的主体,以理论教学、教师主讲为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与探索,意图进一步加快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教学范式转型,提高教学水平。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基础思路

(一)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它既不同于专科层次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更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后劲;同时又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更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此外,与精英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 还有自身特点,其人才知识结构更多是围绕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能力体系也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与工程型人才的综合,既具有较强的技术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能力,又能够服务生产管理一线,对技术技能有深度掌握。

(二)立足地方,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在区域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职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首先明确“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遵循服务地方的原则。管理学教学改革应当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厘清行业优势,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特点,制定课程教学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定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注重实践,培养满足区域经济服务和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强化专业教育,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要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形成系统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贯穿教学中。注重培养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如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创新能力及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培养,重点在学习方法的传授。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管理素质和技能。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的教学中,由于经管类的每个专业都需要开设管理学这门基础课,上课的学生数量很多,因此需要大量的管理学教师。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招聘的群体大部分是具有拥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他们大部分都是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入职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并没有实际从事企业工作的经历,因此,青年教师大多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在教学与科研环节中力量比较薄弱。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说,管理就是实践。课堂上讲授的管理原理和方法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许多教师自身与社会交流、沟通不够,对现实产业发展缺乏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给学生讲授的内容难免有些空洞,多数教师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无法理论联系实际,无法给学生传递现实经济管理生活和产业发展的真实映像,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缺乏实践性

当前课程体系下存在重科研而忽视课程教学效果的现象。在这种课程体系中,科研能力被视为培养学生教育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虽然管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但是受诸多条件的影响,从现有管理学授课模式看,普遍是以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少量的课堂教学案例。在此模式下,学生获取管理知识的渠道比较狭窄,方式较为单一,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的准确性、先进性、实用性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同时课程内容设计缺乏创新型与应用性,同时考核评价体系以理论学习成绩为主,缺乏实践性能力的考察。

(三)教学目标与考核手段差距较大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管理学理论的梳理及筛选,让学生初步掌握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并能够运用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经典管理案例,总结管理经验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并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管理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手段大多为传统考试,传统考试一般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加权求和,平时成绩主要是通过考勤、作业与测验的方式获得。在这种考核方式下,更多的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学分才出勤、学习,而不是为了实际掌握相应的管理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可能理论知识掌握不到位,理解问题不深入,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出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成都,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教学效果不强。

(四)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

目前,我国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学课程主要采取课堂 “填鸭式”教学方式,只注重教而忽视学,学生缺乏与老师及社会的交流和沟通,学生理解有难度。从另一个方面讲,教学内容应用性较弱就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问题能力的培养。传统观点认为管理学应偏重课堂理论教学,不提倡管理学学实验和社会调查,对实验教学和社会实习的重要性有所忽视。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都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因此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

(一)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授课仅仅是从理论知识到理论知识而不是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话,那么管理学的教学将是肤浅的,因此,提高教师的实际管理能力是提高管理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授课教师优先下企业挂职,每学年必须完成一定课时的顶岗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直接招聘有实际管理经验的教师。学校在招聘教师时,招聘条件中可以注明须有5年以上企业管理经验,或者同等条件下优先倾向于录取有实际管理经验的教师。

(二)灵活教学,理实结合

传统教学往往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方法是较为单一的讲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效果不佳。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教学必须突破传统形式,构建与课程教学目标、内容体系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尝试项目驱动、任务引导、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课堂外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上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新技术 和虚拟技术,开展实训仿真和管理模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对最新科研成果,可以案例的形式融入教学,及时反映最新知识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来自管理一线的教学案例,加之教师问题引导、讨论分析的课堂组织形式,可有效更新、优化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创新人才。

此外,实践性与应用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将所学技术加以应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灵魂。学校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实践训练,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使其更快更好适应工作岗位。这就需要加大实践教学在学分中的分配比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三)服务区域,校企合作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区域性和时代性都十分突出的教育机构,其发展源于地方经济社会水平的需要,主要面向当地社会积极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因此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行业依附性特点。学校教育具有滞后性特点,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推进,最先接触领域前沿与革新动态的是企业。这就需要学校和行业企业密切互动,保证学生管理实践的先进性和同步性,使学生尽快接触管理技术革新的前沿动态。因此在管理学实践教学环节中应积极与企业合作,这种合作不仅包括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共建、专业与课程内容设置的企业调研等传统方式,更要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创新性深度互动。此外,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文化存在差异,这为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带来可能性。在管理学教学中融入当地特色文化,打造特色专业,为学生谋求更为个性化的发展。

(四)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与传统授课方式截然不同。传统授课方式是学生被动接受,而翻转课堂是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主动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翻转课堂主要对传统课堂理论知识中传授和内化包含的两个阶段进行翻转,将知识传授的主动权给学生。管理学课程教研组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分工协作,录制管理学云课程。任课老师通过QQ群、慕课等在线平台将云课程发送给学生,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本内容和视频对知识进行充分的预习,并且记录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解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提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着重讲解,并帮助弥补学生在预习中的纰漏,扩展相关的知识。针对同学们遇到的问题和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后通过在线平台推送相关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立体化多元评价,创新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考核评价的合理与否将影响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师教学效果以及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除了重视期末考试成绩外,还应该重视过程管理,尤其要重视考核的灵活性和实践性。过程管理中除了一般的考勤记录、课堂表现、作业上交等方面之外,还可以增加调研报告或者小论文,来考察学生对管理学理论的实际运用程度,鼓励学生深入企业与社会,将学习到的知识实际运用到现实中。

进一步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是培养管理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重视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探索更适合培养高质量应用人才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基金资助:成都工业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背景下乡村人才机制建设研究"(2022FP005)

参考文献:

[1]李胜利.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厦门大学,2018.

[2]吴萌.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以《管理学》为例[J].国际公关,2019(04):55.DOI:10.16645/j.cnki.cn11-5281/c.2019.04.040.

[3]马涛,王福红.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管理学”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21):101-104.

[4]戴德锋.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22,29(01):135-138.

[5]王占峰.构建主义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管理学教学改革浅析[J].经贸实践,2016(01):248.

[6]王砚羽,赵玉平,陈慧.中国管理情境下管理学课程教改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