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多元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多元化研究

何璐 

(河南省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0   )

摘要:当代学生大多个性鲜明,处于青春期后期或成年早期,人格尚不稳定,运用教育心理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学生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不仅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亦能塑造健全完善人格。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德育教育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德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心理学指导下,将心理学与德育相融合,有助于促进德育稳定开展,提升德育工作质量。因此,应充分认识教育心理学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并积极运用教育心理学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多元化研究

引言

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学生教育工作,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还有益于完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工作作用下学生群体的心理活动及发展规律,具体涵盖学生个性生成及其掌握知识技能的心理规律。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学生教育工作,无论是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层面,教育心理学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多元化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落实高校素质教育目标

通过近年来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教育心理学教育将目标精准定位到了素质教育培育层面,旨在借助教师牵引、学生自主探究,培育心理健全、综合素质全面的新型人才。从教学经验看,教育心理学包含了五项基本要素,突出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将教育媒体与教学内容融入到了教育环境中。在实践时教师可以通过预测、干预高校学生的心理活动,牵引学生逐渐完成相关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因此,与传统时期的单一型教学模式相比,多元化教学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在教学实践中由教师辅助学生认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导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而实现对它们的有效解决,通过增强教学主体的心理健全程度,促进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

(二)满足教育学的发展需求

心理素质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它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标与本的关系。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内在因素,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外在标志。教师想要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需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能让他们的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求。但需注意的是,当前的教育方法偏向于理论,无法直接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影响,依靠心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外界的刺激转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教育形成稳定的状态。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看出,单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有效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想要实现上述的目标,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转化,教育者要具备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如此才能开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现状

对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很多人还停留在“形式化”的解读,对这门课的理解和认识还停留在是否能通过考试的浅显认识,并没有理解这门课其实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与动态,并能结合社会生活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经验来反思和判断,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能力,并在界定问题后,采用正确的心理干预方式和教学方法来改善学生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使其能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来维系其学习生活和日常活动。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不仅对教师如何教学起着指导作用,对学生如何进行学习的方式起着指引作用,以及对教育学专业今后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编国考、考研专业课,以及未来高校学生的科研撰写论文都有极大的帮助。当前问题在于如何运用某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停留在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中,更多的是从学生的兴趣、情感、意识、精神、实践以及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成全学生,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三、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多元化实践问题

(一)多元化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多元化实践中,教师通常需要借助适用于不同教学方案的方法,开展多元化教学工作。可是,部分教师并没有根据多元化教学需求,设置匹配的多元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素质教育目标流于形式,不能分解到不同的教学方案之中。同时,多元化教学体系建设,牵涉到多种配套资源的配置,包括制度规范条例设置、运行机制建设、教学流程设置、师资力量培训、教学平台搭建,以及具体的课程教学与课外教学实践等。虽然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此时配套资源的配置相对齐全,可是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各类资源配置中的同步推进、协同建设中,仍然存在较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不同层面的细化程度不够,容易导致多元化教学体系应用效用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课程与教材内容陈旧,不贴合学生终身发展需求

受传统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它的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不匹配。教育心理学课程未在中小学展开讲授,限制了新旧知识的迁移;教材内容陈旧,学校与出版商沟通不畅,限制教材的更新速度,缺少最新的热门研究主体,像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教育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调节聚焦理论、学业情绪、学习投入、心流体验以及教师的心理距离、解释水平理论,没有扩及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前沿。步入大学,为了应付考试,提高教资通过率,课程内容的设置完全被死板的通过率与考试框死,甚至有些学校通过减少课程理论的授课时间,增加课上教师资格证真题的练习,不去系统性的学习概念。直接机械式的做题背题,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教学处于失衡状态,甚至脱轨。很多概念由西方学者反复实验得以验证,具有一定的地区和社会差异,加之心理学内容本就抽象难懂,更加重了学习的困难。准备课程时没有与从事未来教师职业相联系,缺乏实用性,不能满足学生学业发展需求。

三、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多元化实践对策

(一)强化学生自主意识,以学生为核心开展教育工作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便是坚定以生为本理念,充分发掘学生个体潜质,切实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近年来,经过专家学者的不断研究,教育心理学对心理学基础理论体系进行了拓展延伸,认为教育活动应以学生为核心,促使学生产生自主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实际学习状态,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冷沅认为:“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强烈求知欲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学生心理倾向,运用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为学生清晰地解释抽象概念,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教育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全方位调动学生感官,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在课程讲解中融入思政教育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占很大比重,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需要依靠专业课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准确认识和努力推进,教师自身思政素养的提升对育人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教育部明确指出,课程思政的推进,教师是关键。各高校应从全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保证机制,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帮助专业课任课教师顺利完成课程思政目标。专业课任课教师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在不断提升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如参加线上、线下的各级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定期开展专业教研活动,邀请思政课教师辅导帮助等。学校还要出台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文件,评选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组织相关课程教学竞赛等,让教师创新教学模式、结合课程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不断提高思政教学水平的同时,把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纳入考核评优等方面,以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并引导教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以取得最佳育人效果。

(四)增强师资培训,建立多元化教学团队

需要在开展针对教师队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配套应用激励机制创建多元激励方式,借助福利待遇、职位升迁、深造学习等,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提升学习能力、研发能力。同时,应该从团队管理的角度出发,在培训平台中明确人力资源部门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互通道,扩大教学相关数据的共享程度,然后利用协同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扩大团队协作效应。尤其在多元化教学课题研究方面,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协作优势,将独立的教师研发与协作式的团队研发结合起来,提升多元化教学方案研发设计水平。考虑到教学方案研发设计方面的紧迫性,除了激励与协同合作外,建议利用权责机制明确教师的教学职责、学生学习职责,预防两大主体的职能与责任泛化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如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以自我为中心,社会适应差等,我国虽然对心理学教育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并作出了规定,但从实践来看,这门课程的构建还存在不足,需要相关人员正确认识它的必要性和价值,能够采取高效、科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解决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让身心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艳.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心理学改革路径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7):133-135.

[2]张燕.新时期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当代教研论丛,2017(05):32.

[3]宋文才.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新课程(下),2017(01):29.

[4]胡珊,邢涛.慕课视域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06):78-82.

[5]李志专.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9):12-13.

[6]董刚,陈良.百年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07):126-130.

作者简介:何璐(1985.9-),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高校助教,大学本科毕业,研究方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