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8
/ 3

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郭瑞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425000 湖南省永州市

摘要:目的:为探究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在急救护理教育中有哪些值得推广应用的益处。方法:将2019级护理专业专科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取四个班级,两个班级是采用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教学的观察组,另外两个班级是采用传统训练法教学的对照组。再分组对比传统教学方法和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的教学效果。结果:两组学生在理论测试、操作技能考核和急救评估操作等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学生的各项表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结论: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对提高学生对急救程序的认识,提高救援技能和促进专业知识训练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种教学模式应得到一定推广。

关键词: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急救护理;应用研究

急救护理学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一个核心科目,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急救护理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并指导学生学习常用的急救技能。传统的护理操作课往往注重传授具体的某项操作技能,很少强调将救护技能相结合起来综合应用,导致学生对救护技能的理解有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急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次研究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进行了比较,期望发掘可以显著提高急救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整体急救技能的有效途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2019级护理专业专科生作为研究对象,从中随机抽取四个班级,两个班级是采用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教学的观察组,另外两个班级是采用传统训练法教学的对照组。观察组包括101名参与者(9名男性和92名女性,年龄为18-22岁),平均年龄为(20.07±1.72)岁,而对照组包括102名参与者(7名男性和95名女性,年龄为19-23岁),平均年龄为(21.17±0.56)岁。两个班的任教老师都是相同的,而且两组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所以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常规教学的急救护理操作训练,即单个项目分别学习并练习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如下。学生观看相关专业人员操作视频,随后由教师示范,再组织学生自由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操作不正确的同学进行纠正指导,课下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二次巩固复习,最后安排指定时间进行操作考核。在对观察组的学生进行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时,教师主要以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的方式提供相关培训,以模拟完整的救护形式进行。

1.2.1教师需要设置一个完整的救护模拟情境。根据急救护理课程标准和医院急救护理的工作要求,教师应设置一个全面的急救技能模拟训练情境,包括创伤现场急救和心脏骤停急救两个模块,并确定急救护理实训的八个项目: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心电监护、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和电除颤等实际训练内容。

1.2.2为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编写相关资料。教师应该编写具体的课程教学材料,以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为基础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结合真实的临床案例材料,制定完整的救护任务,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临床救护氛围。

1.2.3开展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时,教师可以使用网络教学和现实一对一实际操作教学两种模式提供课程。首先,授课老师可以在课前一周左右通过班级群和云平台下载相关培训资料,如有关救护操作微视频、病例资料模拟分析等,为学生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将班级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对视频以及病例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及模拟操作,以便提前学习和掌握有关内容。当分析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可以利用云平台与其他小组成员及教师分析和讨论学习模拟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其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系统、全面地向学生讲解有关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的知识,然后再重点讲解和巩固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随后通过随机抽选小组以汇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的掌握程度,并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展示小组在模拟过程中出现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与评价。课后指导学生拍摄小组操作视频并上传有关平台,教师根据上传视频为学生进行最终评分。

1.3观察指标

1.3.1对两组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其中理论考核的内容与急救相关知识有关,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越好。操作技能评估以现场救护操作为基础,每项指标的得分在0-25分之间,总分是每项指标的得分之和,得分越高,说明对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越高。

1.3.2评估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师根据真实情况设定心脏骤停的救援任务,以便学生能够自己明确救护目的,内容包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心肺复苏、心电监护、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和电击除颤技术。每个项目的最高分是25分,总分从0到100不等,更高的分数意味着更有效的急救技术。

1.3.3为了评估学生对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的评价,根据Jeffires理论制定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三种结果:作用明显、作用一般、无作用三个结果,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当场总结;填写情况匿名统计。

2.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在理论测试、技能操作测试和模拟心脏骤停急救测试中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且观察组的急救完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生在模拟创伤现场急救中的表现更好,可以看出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的应用效果十分理想。

2.1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及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情况对比

接受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的观察组学生在理论考核成绩及各项操作技能的得分情况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理论考核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

组别

理论考核成绩

(100分)

操作技能考核成绩

止血

(25分)

包扎

(25分)

固定

(25分)

搬运

(25分)

总分

观察组(n=101)

96.54±2.37

21.23±1.70

21.93±1.69

21.51±2.03

21.59±1.99

87.32±2.35

对照组(n=102)

82.61±1.52

18.50±2.34

17.93±1.55

18.20±2.01

18.20±2.03

72.03±2.17

2.2两组学生心脏骤停急救考核成绩及急救时间

接受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的观察组学生急救考核各项目得分情况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急救过程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表2 心脏骤停考核成绩

组别

心肺复苏术(25分)

AED使用

(25分)

电除颤术

(25分)

心电监护术(25分)

总分

观察组(n=101)

20.37±2.56

21.56±2.45

21.25±2.35

21.22±2.09

84.40±4.74

对照组(n=102)

17.77±3.03

18.21±2.68

18.64±2.74

18.85±2.74

73.74±5.41

2.3观察组学生对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的评价情况

在急救护理课程结束后为两组学生发放教师制定的问卷调查表,并当场回收,回收率为100%,回收结果表明观察组学生对于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的各项评价均处于高水平状态,详情见表3。

表3 观察组学生对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的评价

评价内容

作用明显

作用一般

无作用

有用率

救护技能掌握

76

21

4

96.04%

急救意识建立

74

24

3

97.03%

知识能力迁移

66

27

8

92.08%

沟通技能提高

73

21

7

93.07%

判断能力提升

77

19

5

95.05%

职业情感形成

68

24

9

91.09%

团队精神养成

76

18

7

93.07%

3讨论

随着护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改变,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高质量护理人员,特别是急诊科的护士,整体素质非常重要,尤其是急救意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由于急救护理的动手实践性很强,因此不仅要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强大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护理理论和急救技能方面的综合型人才,由于急诊科工作的特殊性,本次研究将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充分应用于急救护理的教学中去,以培养学生综合急救护理技能,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素质。

3.1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教学法的优势

3.1.1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救护技能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急救护理操作通常是分单个项目进行,教会学生一个操作技能后再指导学生下一个操作技能,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教学时间延长,还会使学生遗忘前段时间所学习到的技能。而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使学生将所有操作项目联合起来,通过一至多个病例来演练急救护理的各项操作技能,再通过评价其他同学的汇报来不断加深学习印象。

3.1.2帮助学生树立急救意识

在急救教学中通常会结合真实的案例材料,更加注重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并结合案例环境条件的变化,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结合案例模拟训练,鼓励学生与时间赛跑,有效完成急救操作。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在实操课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也培养学生能够在日后工作当中可以更加争分夺秒参与救护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急救的理解。

3.1.3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可以有效整合学生所掌握的个人操作技能,改善传统现场训练的不足,帮助学生将知识、技能和实践有效结合,这对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培养、知识的灵活应用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3.1.4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全面的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师可以创造一个环境,让学生能够一起工作和交流,并指导他们分析病例数据、分析现场情况的演变、制定救援计划并以小组形式实施模拟训练。这对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团队凝聚力非常重要。

3.1.5增强学生与“病人”沟通能力

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不仅可以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也鼓励学生和“病人”及“病人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学生学会向病人解释个人救援行动的必要性,鼓励和安慰“病人”增加“病人”依存性,因此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也提高了学生和病人之间的沟通技巧。

3.1.6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在模拟救援技能时,教师需要创造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适当的学习情境中分析和评估“病人”的情况变化,做出正确的救护操作,这对提高学生判断患者病情非常重要。而且在完成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自己操作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积极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进,进一步提高判断能力。

3.1.7促使学生形成职业情感

通过让学生扮演病人、病人家属、护士等角色,共同完成复杂的救生任务,护理课堂教育不仅变得更加生动真实,而且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把握各自角色的情感,因此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感。

急救护理具有较高的操作性,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体现在他们使用专业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在本研究中,急救技能涉及止血、包扎、心肺复苏、开放气道、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和电除颤等内容,且由于《内科护理学》较《急危重症护理学》学习时间较早,因此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复习过去已学的知识;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可知,92.0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巩固以往所学知识非常有用。通过课堂实践中的精选病例分析、课前小组讨论、救护计划实施和联合抢救等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小组协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技能。调查结果显示,96.04%的学生认为他们的急救技能得到了提高,超过93.07%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团队合作得到了加强,而且还有95.05%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判断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出于质量考虑,限制了急救过程的时间,以促进学生的救护意识、快速正确的判断能力、救护技术的熟练程度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但由于课堂模拟与现实临床还是有所偏差,且学生在救护过程中接触到的“病人”并非真人,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同学在操作过程中会忽略与“病人”的沟通,但这种教学模式较以往的传统教学仍有可取之处。

在目前中国的教育环境中,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模式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视,因为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组成一个急救小组,运用所学知识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急救。总之,经过调查发现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对急救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急救技能,可以为今后在医院内为病人提供更有效地救护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应得到一定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莹,吴月瑛,吴巧莉.综合医院院内紧急医疗救护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11):78-79.

[2]何周梅.010 重庆江北机场救护体系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实践[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04):311-311.

[3]朱思悦,王毅欣,黄燕,李爽,陈楚琳,桂莉.标准化伤员在军校战伤救护综合演练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21):71-73+76.

[4]景丽伟,张超,赵雅宁,张为佳,吴双,庄亚娟.综合救护技能模拟训练在《急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0):2547-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