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策略

薛梦

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江苏省 张家港市215600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课程体系的编排工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主体的关注。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与推进,始终立足于培养广大小学生的基础科学素养,使其可以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思维碰撞的乐趣,从而逐步具备同年龄段相适应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化社会,学生必须逐步具备科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好地投身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载体新颖的社会事务中来,全面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所以,探究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思维及其培养策略,对于我国现代化人才培养战略的推进来说,有着较高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科学思维;培养策略

引言:小学科学学科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首要途径,主要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学习、了解科学现象,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思维。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时应侧重科学概念,在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式上,利用游戏、猜测、动手操作实验等方式、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授中创设情境,科学引领,合理探究,细致做好实验证据的整理,引导学生通过对证据的分析、实验研究、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获取一些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严谨的思维、探究方式,提高科学思维。

1.科学思维及思维

1.1思维概述

所谓思维,在不同的研究领域有着不同的研究侧重点,所以现阶段我们无法笼统的对其做出定义。在心理学范畴,学者将人类大脑对于客观事物的直接描述与主观反映,即人类感觉器官对于外事外物属性的感受,统称为思维。思维这一要素的产生,始终是基于人类对外部事物和现象之间联系的全面、深入把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观体现。需要注意的是,思维还涵盖了人类对其感官信息的加工、处理程序,因而凸显出概括性、间接性,以及问题性的显著特征。

所谓概括性,指的是区别于人类眼、耳、鼻等器官对于外部事物属性的直接反映,大脑可以对人类感官得到的外部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与概括,从而实现对事物间内在联系的有效传递。我们以科学概念为例,这就是人类大脑对于外部事物规律及本质的高度概括。间接性则指的是人类思维的作用,必须依托于感觉器官对外部事物属性的全面、深入认识,否则就是脱离实际的空想,不可能概括成为具有真理价值的概念或者是道理。除此之外,思维在运行的过程中,其价值主要凸显在对任务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探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2科学思维概述

相较于一般思维,科学思维属于但不局限于这一范畴,是人类借助于可行的科学实践,逐步培养并建立起的具有现实价值的思维。在科学思维的指导下,人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认识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更加游刃有余地参与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来。而在应用科学思维的过程中,既能表现出一般思维所具备的特征,同时也具备如逻辑性、客观性、生产性、建构性等一般思维所不具备的特征。我们以生产性为例,科学思维所涉及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要经历以“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开展实验——得出结论”为主体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圆满完成之后,人们往往可以更加直观地感知到某一信息的价值,加深对于某一问题的理解,具备更高的科学思维能力,并且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换句话说,科学思维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科学探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推进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2.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科学思维的策略

2.1教学时注重科学概念

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主要是采取探究式教学,注重科学实验研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在动手实验中探究,通过现象看本质,由对日常可见现象的思考深入到与之有关的科学概念中。实验探究分为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以及有探究式的中长期实验。无论是短期实验还是长期实验,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实验中探究一些科学发生的现象,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在独立操作实验中,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展开实验探究,学进去、记下来,与他人资源共享,强化科学概念,强化科学思维,强化实验总结,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科学概念,通过长期的自主思考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养成科学思维的良好习惯。

2.2创建教学情境

课堂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是教材、教师、学生、学习情景的综合体。科学学科的知识大多抽象难懂,对小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很多小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感到很吃力,学习效率较为低效。千方百计点燃小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是学习科学学科动力的助推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科学问题的思维习惯。教学中设置一些与科学学习有关的小游戏或者小实验,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根据情境设置思考、完成创设中的实验或学习要求。“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练”,用基础知识测试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情况设置难度适中、知识点涵盖全面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难度可以承受的条件下动手操作实验,获取点滴科学知识,积零为整,上下连贯,融会贯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科学现象联系起来,学会分析科学问题的方式,逐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

2.3采取灵活方法,打破定势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一些好的学习习惯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涉及思维这一层面,我们则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比如,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对他们思维方面的训练。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上,笔者认为我们主要需要训练学生的灵活思维。我们要避免教给学生一些所谓“套路”的东西。这样,往往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学生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在他们遇到一些新情况的时候,就会变得束手无策。比如,很多学生在解答一些变式题的时候就经常显示出束手无策,就是一个明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应变的能力,培养他们灵活的思维。

教学“造一艘小船”这一课,引导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小船的活动,可选的方法有很多。为了尽量不让教师的所做限制到学生,笔者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就是采用比赛的方式进行的。通过这种方式,是想让学生明白,制作这样的小船是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的。难在什么地方呢?难就难在是利用相同数量的材料,造出能够装载尽可能多东西的小船。意识到了活动的难度所在,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而只有学生的这一意识被激发出来,他们才能专注于这一活动,想出一些奇思妙想,而不是仅仅循着课本上所述或者教师曾经讲的内容。在学生制造完毕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评比。之后,笔者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能够让我们的小船装上更多的东西呢?”这样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就可以让学生不满足于所取得的结果,让他们思考的角度更加开阔。整个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这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个长期并且艰难的任务。依据新课标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任务,有意识的加入到整体教学活动中,从而坚持执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少霞.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8,(03):29-30.

[2]刘芝霞.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策略的研究[J].中国培训,2017,(02):179.

[3]秦和良.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1):269.

[4]朱小琴.小学科学创新思维培养三个途径[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0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