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巧妙  研制合宜教学内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1

设计巧妙  研制合宜教学内容

金艺兰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215021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全文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样,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关键部分入手(即从一个自然段、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入手),然后通过前后联系,上下贯通来把握。小语课文, 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 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 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备课时找准一篇课文的关键词,就可以紧扣这个关键词来教活整篇课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努力通过 “品析”,加上及时的朗读指导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是不容易的,那么好的课堂要努力做到“五实”:教学功底扎实、课堂知识充实、情感体验丰实、课堂语言平实和教学效果真实,更不易。在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中,点睛之笔处处可见,导入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一、灵活设计,巧妙导入

一堂课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恰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语文的第一个环节,十分关键,应当引起重视。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语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

1. 《三顾茅庐》一文中,教师从“庐”字入手理解课题,了解故事内容。对“茅庐”的了解,也是对诸葛亮身份的了解,感受诸葛亮地位的卑微,为下面的品味人物形象,埋下伏笔。课堂中抓住《三顾茅庐》这一课鲜明的写作特色“对比”,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刘备与关羽、张飞对待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对比中体悟刘备对贤才的尊敬及其他仁义的个性。教者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代讲,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读,而且读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课文语言,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教学中教师紧扣课题,学生将“想变”与“真想变成”进行揣摩比较,学生语感的形成是通过咀嚼字词获得真知的过程。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通过对一字一词一句的比较、推敲中得到提高。比较深刻才能使学生深切领会到“真想”的这份迫切渴望,才能提挈文章的中心,增强学生的语感。

二、触摸文本,抓住主线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全文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样,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关键部分入手(即从一个自然段、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入手),然后通过前后联系,上下贯通来把握。小语课文, 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 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 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备课时找准一篇课文的关键词,就可以紧扣这个关键词来教活整篇课文。

1.抓住课堂的主线,触摸重点的词句。朱老师的《诺贝尔》一文的整堂课主线鲜明,紧紧抓住诺贝尔那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中的重点词句,通过读、议、思来感悟文本的主旨。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了“读——品——说——读”,走进了文本所设的情景中,读读、划划、批批、注注,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一个鲜活的、毫不气馁的诺贝尔走进了学生的视野,走进了他们的心灵。

2.《黄河的主人》一课,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杭老师适时巧妙地抓住黄河和艄公两者的对比、羊皮筏子体积之小与其载物这之多的对比、旁观者和当事人的对比,这三个对比来引导学生精读感悟。教者大胆取舍文本,紧紧扣住文中的中心句,通过情境展示、自悟交流、情感朗读等方法,使学生从黄河的磅礴气势,羊皮筏子的小而轻,乘客的谈笑风生等方面来理解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镇静的风采。这样,对课文的赏析就不是零碎的,使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性。同时,以学定教、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理念的渗透使设计更显开放、活泼和创新。

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笔,有时可以是一堂课的灵魂,能掀起课堂的高潮,这些点睛之笔,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精彩无限,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余音缭绕。

参考文献:

1.丛书主编组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佘维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细节处理》  

3.王涛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