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巷伯》的思维落点及其具体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小雅·巷伯》的思维落点及其具体解读

陆山华,许宏伟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7

摘要:《小雅·巷伯》深刻地揭露了谮人的行径,而其思维的落点却在于谮人得逞路径的揭示。诗的解读还有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诗经 巷伯 思维落点 解读

《巷伯》前四章以“贝锦”、“南箕”两个比喻形象地展现谗言的两种生成形态和以“缉缉翩翩”、“捷捷幡幡”两种情态展现揭示谗言奏效的途径:一是美饰,谮人如同铺采摛文,文采相错,织成美丽的贝纹彩锦一样修饰其谗言。二是放大,谮人如同极力扩张、大开其口的南箕四星一样极力扩大其谗言的影响力。第五章展现谗言奏效的结果,那就是进谗者骄气日盛、得意洋洋。而遭谗者无辜得罪、伤痛不已。

谮人固然可憎可恨,而“谁适与谋”才是切中关键的核心问题。第六章再问“彼谮人者,谁适与谋?”或以为衍文,朱熹则以为“甚嫉之,故重言之也。”[1]谮人以谗成毁,必须借助和利用他人之力方能得逞,被借助者无形中便成为了同谋,甚至帮凶。若无信谮听谗之人,其谗何以成毁,所以,视信其谗而成其毁者为谮人同谋与帮凶并不为过。然虽以同谋与帮凶言之,毕竟其并非主观故意,乃受谮人“捷捷幡幡”的蒙蔽蛊惑,始作俑者实为谮人。况此等之人往往高高在上者,只可以问警醒,故而,再次提出,以引起注意。末章的“杨园之道,猗于亩丘”,颇有含意,乃前面两次出现的“谁适与谋”的再而三强调。通往杨园的道路是在亩丘之上经过的,也就是说不经过亩丘便无法到达杨园,换句话说,便是要想到达杨园就必须经过亩丘。诗本言谮人进谗,谮人欲达目的,则如欲至杨园,那么谁为“亩丘”,为之开路放行,助其得逞?敬请所有的大人先生们听纳我孟子之诗之意,审而又审,慎而再慎,切莫为谮人所利用而成为谗毁的帮凶。

在《巷伯》的解读中,有几个问题尚需探讨:

其一、巷伯何指?

《序》云:“《巷伯》,刺幽王也,寺人伤于谗,故作是诗也。”[2]诗有“寺人孟子,作为此诗”,而题为“巷伯”又与这“寺人孟子”何干?《笺》云:“巷伯,奄官。寺人,内小臣也。””巷伯与寺人之官相近,谗人谮寺人,寺人又伤其将及巷伯,故以名篇。”[3]这明显表明是将二者视为两个人,《疏》亦申述云:“此言凡百,则恐遍及在位,而独以《巷伯》名篇者,以职与巷伯相近,巷伯是其官长,故特忧之。”“以所掌既同,故恐相连及也。” [4]而朱熹则云:“时有遭谗而被宫刑为巷伯者,作此诗。”[5]又将二人合而为一,以为“巷伯”即诗之作者“寺人孟子”。“百度百科”俨然在“孟子”之后加上“(西周时期巷伯)”的说明。

郭店简《缁衣》第一章有:“好美如好缁衣,恶恶如恶巷伯”,旧注以《郑风·缁衣》为美郑武公好贤之诗。“好美如好缁衣”的“缁衣”作为“好”的行为涉及对象当是作为贤才的代名词,而并非指诗名。同样,“恶恶如恶巷伯”的“巷伯”作为“恶”的涉及对象也应是指其人,所恶当是谮人,从表达的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巷伯”便是谮人的代名词,便是诗所指斥、痛恨的那个谮人。《礼记·缁衣》将这句话演化为“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将本为代名词的“缁衣”和“巷伯”放进了书名号里,改变了含义,也改变了夫子原话中对谮人的指认。于是,后世便一如白居易《和阳城驿》“疾恶若巷伯,好贤如缁衣”,往往本于《礼记》之言而失夫子之意。

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恰因其职相近则易相忌相妒、生嫌生隙,相争相斗,相谗相毁。难免生所谓“巷伯之心”。朱熹引杨氏曰:“寺人,内侍之微者,出入于王之左右,亲近于王而日见之,宜无间之可伺矣。今也亦伤于谗,则疏远者可知。”[6] “王之左右”之人,他人确实“无间之可伺”,若谮人亦在“王之左右”便有间可伺了。因而,诗题之“巷伯”恰是诗中深恶痛绝的谮人,将其直接作为诗题,使其昭昭然彰显出来,犹如揪出来示众、游街、批斗一般,揭示其谮人的丑恶面目,以引起“凡百君子”的警惕。

其二、阉因谗欤?

班固在《司马迁传赞》在探寻司马迁自我伤悼的原因时,引《小雅·巷伯》为同类。这一类比便引发了就司马迁的遭遇对《巷伯》的作者“孟子”身世的反推,于是,朱熹以为“‘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亦谓巷伯本以被谮而遭刑也。” [7]于是云:“时有遭谗而被宫刑为巷伯者,作此诗。” [7]后又有“此诗作者孟子,是一位遭受过政治诬陷而蒙冤受屈的人,很可能是因遭受谗言获罪,受了宫刑而作了宦官,痛恨谮言而作此篇。”[8]的猜想。于是,网上有“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惨遭宫刑的文人竟是孟子”的抢眼标题。甚至说“孟子是一位在朝廷中有很大分量的大臣也可确认”,而确认的根据竟然是“不然他不会受宫刑后还被周幽王封为掌管内宫的大太监”,[9] 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孟子何以成为“侍人”本无迹可查,是否与遭谗有关更无从考证,且从诗中丝毫未见与宫刑有关的只言片语。若仅仅是猜测无可非议,若予以坐实、言之凿凿则未免过于主观。

    猜测毕竟仅仅是可能性,而一旦将可能性原因与必然性结果联系在一起,则有了这样的表述“这个孟子或许也感受过与司马迁同样的心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官刑。刑馀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也,所从来远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无怪乎他是如此痛心疾首,无怪乎诗中对诬陷者是如此切齿愤恨,也无怪乎此诗能引起世世代代蒙冤受屈者极为强烈的共鸣。”[10]若“孟子”并非被谗而遭宫刑,原本就是一阉人,为侍人而遭谗蒙冤,则这“痛心疾首”,这“切齿愤恨”,那“世世代代蒙冤受屈者”的“强烈的共鸣”便有怪乎欤?

三、诗必有序?

有论者以为“它应该有一个较详的序文,自叙作者遭遇,然后缀以此诗,自抒激愤之情,可以题为‘巷伯诗并序’或‘巷伯序并诗’的。也许是后来的选诗者删去或丢失了这序文,仅剩下了抒情的即诗的部分。”[11]诗如白乐天之《琵琶行》、苏东坡之《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序者虽非鲜见,亦不多矣,《诗三百》中并未见有序者,为何此诗当有之?其实,真正的抒情诗都是莫名其妙地开头的,在我们倾听者尚不知其所以然之时,抒情主人公的情绪已然离开具体事件的本身而进入了一种完全情绪化的状态,恰如我们还脚踏实地地想了解事实之时,抒情主人公已然在情绪的天空里翱翔、盘旋,这天壤之别的情绪温度,正是抒情诗摄人的魅力和欣赏的情趣所在。

参考文献:

[1] [5] [6] [7]朱熹(宋),诗集传[M]. 北京:中华书局,2011;163页

[2] [3] [4]阮元(清).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933页

[8] 李山 《解读<诗经>》(节选)[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262页

[9] https://www.gushiba.com.cn/wenda/3487.html

[10] 李平.多角透视精心雕刻——谈《巷伯》人物形象的刻画[J]. https://baike.baidu.com/item/2032391

[1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26页

作者简介:陆山华 女 (1968-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讲师 从事现代汉语研究。

许宏伟 女 (1968-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教授 从事写作学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