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2

环境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索

卢圣民

身份证:370724198403267754

摘要: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环境化学”是人们在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化学物质(主要是污染物质)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在解决重大环境问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门基础理论和应用并举,且跨地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环境化学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比如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等。本文就环境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展开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环境化学;生态文明理念;教学方法

引言

“环境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典型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存在形态及其迁移、转化和归趋的规律,为环境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环境检测、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

1课程内容与思政教学融合的架构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于OBE理念课程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建有环境类本科环境化学专业点700余个,每年招收新生数万人。该课程的质量和内涵建设的推进符合一流本科教育的时代需求及生态文明建设所需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国家需求。环境化学虽主要是基于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但又有别于传统化学课程的教学重点。该课程是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注重将化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研究污染物的甄别与表征、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趋、转化与代谢、毒理效应与健康影响以及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的一门课程,同时,环境化学也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介质体系,涉及气、液、固等不同形态与尺度的污染物;(2)多专业覆盖,涉及农业、冶炼、化工、交通等不同行业所导致的污染问题;(3)潜在危害性,涉及影响人体及生态健康的污染物的暴露,污染危害性和风险性评价、预测与防治;(4)复合性,资源—经济—社会多系统融合,复合污染及多样化解决手段;(5)区域性,污染问题的地理空间差异,区域的环境、生态污染差异;(6)全球性,污染物跨媒介、跨界和跨区域迁移,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学以化学理论为主线,涉及普通化学、大气污染控制、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绿色修复等诸多学科与方向,从环境、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治理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原理的掌握、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培养,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有效载体与实践途径。

2环境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2.1结合新时代新思想,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在不断产生和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些理念和本课程内容是完全融合的,因此,本课程立足新时代,践行新思想,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明确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通过详细介绍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真谛,增强学生强烈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2.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例如在“废弃物及其处理”一节,通过讲授垃圾的分类、运输、处理处置等,结合近年来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学生了解广大一线环卫工人对推动城市绿色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人人有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贯穿于课程教学,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号召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公共意识和公民意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平常生活,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3多种教学方法的主应用

通过案例授课、课内讨论、视频教学、课后拓展资料查阅等形式将专业理论与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相融共进。一方面,进行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案的修改与完善,教学设计中因地制宜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启发学生能够基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案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在课外拓展资料查阅过程中,及时了解我们国家在环保领域的新动向、新政策、新思维,培养学生以生态文明的格局思考问题;课堂讨论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专业知识学习延伸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我国环保产业的成果、经验、问题、挑战到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与未来从事环境工程工作的展望,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引领学生胸怀家国,拓展视野,自律严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作为环境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4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综合教学目标

在课程考核上,体现多元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与思想价值观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期末总评成绩由考勤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三方面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10:40:50。在平时成绩中,除了平时作业,把学生的线上讨论、专题报告、问题回答等也计入平时成绩。在平时作业中,除了课后作业,还引入对思想价值观的考核作业,如“作为化学专业的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应对气候变暖你能做些什么或有哪些好的建议?”增强学生对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在期末考查中,书面考核和实地调研各占一部分成绩,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

结语

环境化学课程在深入剖析教学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国家建设成就与发展战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等思政元素有效地契合于专业理论教学中,形成了专业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的协同效应。专业知识植于中国国情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利用启发与隐性教育方法可避免思政内容的突兀性,使课程思政更加鲜活生动;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明确了学习目的,有利于学生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建设决心,增强学生解决当代环境问题为己任的使命感、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元礼娜. “课程思政”培育时代新人实现路径研究[J].魅力中国, 2020 (47):

[2] 何燧源,金云云,何方,等. 环境化学[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 10-11.

[3] 代红卫.课程思政与环境化学教学设计的有机融入[J].智库时代,2021(2): 228-229.

[4] 王晓红,钱群,俆甲强. 环境化学绪论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讨[J]. 大学化学, 2021(3): 263-267.

[5] 成广兴,邵军.臭氧层的化学破坏及其对策[J]. 化学通报,2020(9): 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