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双碳目标”下“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教学设计

马婷

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摘要:本节课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主题情境,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探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涵、成因及实施;在探究中形成“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知识逻辑,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国家安全;碳达峰碳中和

一、问题的提出

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2]。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途径,而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于气候变化乃至全球生态环境的理性认识与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并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为中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和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标要求:“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此条要求的科学逻辑为:碳排放-碳循环-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变暖)-国家安全风险-碳减排-国际合作[3],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涵、成因和实施三个维度的逻辑一致(表1),因此以“碳达峰与碳循环”目标为主题,创设情境,利用主题情境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表 1“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三维度与课标逻辑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课标要求

是什么(内涵)

碳排放

碳循环

为什么(成因)

温室效应

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变暖)

国家安全风险

怎么做(实施)

碳减排

国际合作

主题情境教学以确定的主题为核心,创设一系列与主题高度相关的连贯、完整的情境串,与之相应地设置一系列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链,打通“情境-问题-知识”这条逻辑主线,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亲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过程[4]。本节课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主题情境,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探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涵、成因及实施,在探究中形成“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知识逻辑,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

1.创设主题情境

新课导入:播放新闻中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关的片段视频,并提问“碳”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导入时播放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探究主题。

2.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什么

呈现碳循环示意图与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的天秤图片(图1)。引导学生通过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的变化,理解碳排放、碳循环过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涵。

wps

图 1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

[问题设计]

(1)自然界碳循环过程中,天秤向哪边倾斜及其原因。

(2)工业革命以后,人类通过使用化石燃料、改变土地利用两种方式改变了自然界碳循环的过程,此时天秤向哪边倾斜?

(3)碳达峰和碳中和时,天秤分别向哪边倾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提供的图片资料,比较自然状态下与人类活动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吸收量之间的关系,理解碳循环与碳排放过程;分析碳达峰和碳中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内涵。

探究二:为什么要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呈现全球气温升高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图及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影响的主要表现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问题设计]

(1)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全球变暖对自然和人类带来哪些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提供的图片资料与自己的亲身体验,认识到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对于环境、人类和国家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为了应对全球变暖的不利影响,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探究三: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从政府部门、技术公司、国际代表和普通民众的视角出谋划策,我们该如何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问题设计]

(1)从角色的角度说出如何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各国在减排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从政策指引、技术更新、国际合作和理念更新等角度设身处地的去思考我们能够为碳减排做出哪些努力;明确全球变暖是全球尺度的问题,碳减排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必须采取全球性的行动,各国要基于“公平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采取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体现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和绿色转型的战略自信。

四、教学反思

采用主题情景式的教学方法,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主题情境,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探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涵、成因及实施,在探究中形成知识逻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了解,体现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大国担当,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28):5-7.

[2]王金南,严刚. 加快实现碳排放达峰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N]. 经济日报,2021-01-04(001).

[3]方修琦,刘亚辰,曾早早.从碳循环到减排国际合作的科学逻辑[J].地理教学,2021(12):17-21.

[4]陆敬源.主题情境教学的非常态倾向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Z1):70-71.